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4-09 11:14:00

导语: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是社会的基石,农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县经济的持续发展,还直接影响着我县整体的形象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为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并深入人心,民主法治制度逐步形成并得到落实,民主法治行为逐步树立并得到弘扬。但是,基层民主法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发展不平衡和局部的反复依然不断,为全面反映当前我县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情况,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我县自19*年开始探索依法治村工作,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县农村全面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以来,基层村居、社区通过实施村级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先锋工程”等载体,村级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村级选举全面实行海选制和两票制,村级决策民主化不断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务管理逐步规范,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县275个行政村,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246个,开展创建率达89.5%,其中三星级以上有190个,达标率69.1%,五星级达标村1个。全县27个社区,20*年以红旗社区为试点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20*年拓展坎门社区、城关石井社区和西门社区、陈屿刘园社区和龙山社区。20*年全面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活动,到目前三星级以上达标有26个,达标率96.3%。因此,近年来我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为: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普遍实行,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并深入人心。

1、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行“两推一选”办法,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在征求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等负责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全体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经镇乡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提交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公开公正的党内民主选举,保证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较高威信,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象坎门红旗社区党委的选举办法便是成功的一例。

2、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村党支部主持,选民推荐选举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选举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实行无记名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候选人条件公开、选举程序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县村委会全部由村民海选产生,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村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当选的村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3、民主罢免不称职村干部。作为村级民主选举的重要补充和保障,民主罢免不称职村干部逐渐步入正轨,由过去的一讲罢免便乱到依法罢免逐步被广大村民接受,成为制约和监督村干部的重要手段,据统计,五年来,全县罢免不称职村干部多人。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提高。在民主法治村创建过程中,由于坚持了两手抓,即一手抓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一手抓民主决策的制度规范,我县村级组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重大村务“拍脑袋”工程不断减少。决策程序也越来越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道路水利、企业承包、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基本上形成二种模式,一种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支委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村民代表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另一种是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提出议案,然后将议案交由党员大会讨论,经讨论修改通过后再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村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使村级资产损失不断减少,象陈屿刘园社区还进行了村级资产股份化改革,效果良好。

(三)民主管理在农村普遍得到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得到落实。近年来,在县委组织部、民政局、司法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引导下,我县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制定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些还相当规范,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各项自治制度进行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制度在农村普遍得到实行,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监督和人的监督初步形成体系,随着民主法治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级监事会组织不断充实完善,形式不断创新,全县普遍实行了“村务、财务两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形成以制管人、以制管事的监督机制,把制度监督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镇乡监督与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县普遍实行村帐镇管的办法,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清港镇还在去年村级换届选举中探索了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制改革,实现了党支部与村委会间的相互监督。

二、当前我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县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村干部和村民普法教育和法制意识仍然滞后。通过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占人口大多数农村村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明显不足,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意识整体上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活动远远少于城镇,尤其是村级自行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极少,许多村落成了普法教育工作的盲区和死角,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较市民淡薄得多;二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三是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村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少。

(二)各地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就全县范围而言,各镇乡、村居、社区之间的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也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表现为一是认识不到位,认为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是搞花架子,可有可无。二是知识不到位,不知道民主法治村从何做起,如何落实。三是行动不到位,有的讲在嘴上,行动很少,甚至连每季村务公开和村务会议纪录写详细一点都做不到。

(三)瘫痪村的整治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在民主法治村创建过程中,绝大多数村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四民主两公开”形成制度,但也总会有个别村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组织建设、土地征用等主客观原因陷入瘫痪,特别是村级组织瘫痪以后,因群龙无首,“热点、难点”问题频发,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等上访不断,甚至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罢免选择或届中换届选举无人组织或难以组织,镇乡政府难于插手或不敢插手,整治工作的机制难以形成。

(四)民主法治建设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方选举不规范,贿选和宗族利益个别存在,往往代表本宗族成员的利益或部分选民的利益,而不能真正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在工作中往往首先考虑部分选民的关系和利益。二是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内容不规范。如有的是按季公开,一个季度公开一次,也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年中和年终各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并且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如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三是会议记录不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两委”会记录不全甚至没有,有的甚至村账也较混乱。四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够规范。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的存在。

(五)少数村干部和村民对民主法治的极端理解。少数村干部和村民打着民主或法治的旗号,极端行事,有的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有的故意曲解法律本意,搞绝对民主或绝对法制。表现为一是绝对民主主义,造成许多问题久拖不决,当断不断,或者没有个别人的同意什么事也别想干;二是一言堂,利用威信或势力,一个人说了算。

三、加强我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大局,具有全局意义。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六方面中,“民主法治”列在首位,这说明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当前我县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注重法制实践与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村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整体法律素质。在“五五”普法期间,特别要加强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村部、学校等场地,利用法制宣传员、青年志愿者、教师、民警等师资力量,举办基层农村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对村干部、村民、外来人员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要充分利用村宣传栏、广播室、图书室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加强对村干部、村民、外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调动他们的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村干部的学法情况进行考试考核,把学法成绩作为对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切实加强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齐抓共管齐头并进。民主法治建设事关新农村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大局,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决克服可有可无、应付了事等错误认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认识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全局联动,齐抓共管,克服镇乡和司法、民政等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发动、引导和依靠群众,经常传授和交流经验,通过弘扬先进和鞭策后进,让民主法治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崇尚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瘫痪村整治机制,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当前,瘫痪村问题成了农村急需解决的凝难杂症之一,是农村许多问题的根源,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难点,也是镇乡干部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解决瘫痪村问题必须党委重视、政府牵头,实行综合治理;建议要由县里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组织,专项治理,并形成机制。“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单凭村干部是解决不好的,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可以解决的先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消解热点中“热”的因素,为解决难点创造条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后进村,要加大民主法治建设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个别村还应做好帮扶工作,重点突破,彻底解决症结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民主法治建设。各地应在已制订的《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如《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委会干部责任制》等,并能做到切实落到实处。同时,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促使村“两委”班子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面向群众。村务、财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在确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或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进行面对面的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思想教育,坚决克服“两个极端”的错误倾向。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负有重要责任,要保证民主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除了坚持党的领导之外,还要始终坚持注意克服民主法治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极端倾向,时时注意正确加以引导,要加强对无政府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的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对“一言堂”和家长式作风的村干部,要加强民主思想的教育与灌输,让他们真正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和法治理念的变化,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