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考

时间:2022-04-09 11:11:00

导语: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应该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全面提升农村事务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使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本文试图结合我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际,探讨“五五”普法期间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从“一五”到“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就我县来说,随着教育面逐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从“一五”时期的70%,到“四五”普法结束时已接近90%;普法形式从单一的听广播、看图片,发展到集中学法、广播电视普法、法制文艺演出、法律赶集、面对面解答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经过四个五年普法,全县村居共举办法制讲座13000多场,播放法制电教片17000多场,展出法制图版30000多块,分发《*法制》120万份,宣传挂图6万份,免费赠送书籍等宣传资料18万多份;涉及到的内容在逐步增多,除涉及自身个体的法律问题外,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从只注重一些简单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到积极参与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学法用法氛围日渐浓厚。遇到问题学法、发生纠纷找法,已经成为农民维护权利、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情况来看,涉农自诉案件在逐年增加,如以农民为权利主体的自诉案件占整个民事案件50%左右;农村中“民告官”的行政案件在整个行政诉讼案件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的“骂街”、群斗群殴现象大为减少,一些小矛盾、小纠纷通过人民调解组织的积极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化解,围绕土地、村级组织建设出现的上访案件虽然时有发生,但多数通过说服教育和行政、法律等手段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些现象充分表明,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有偏差。有些镇乡、村等基层干部认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软,见效慢,借口经济工作,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领导不重视,活动难开展,说了没人听,听了没人信,信了没有做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村民法律素质偏低。由于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造成法律意识淡薄,维护权益与承担义务意识存在矛盾,遇到侵权,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权益的意识大大提高,但对如何做到承担义务意识还很淡薄。有的找政府信访部门解决,达不到要求的,进行上访缠访,给信访工作带来压力。有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受宗教势力和黑恶势力影响,对在选举过程中的贿票、买票行为予以纵容,听之任之。

3、法制宣传教育保障差。法制学习难安排。农民经营活动的分散性,流动性和从业结构的多元化,使得法制宣传教育时间难以安排,还没有强有力措施保障农村普法教育计划的落实,使教育工作容易出现“空档”和“死角”。有的村场地、教材、师资等基础普法设施没落实。各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投入不一样,有的村经费困难,学习教育所需要的资料、装备等严重缺乏,有的村甚至没有法制宣传专栏,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造成严重影响。

4、法制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在镇乡一级,普法组织结构、规划、方案比较齐全,但到了村一级由于无硬性措施保证,宣传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大多数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制度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很难落到实处。有的村基础设施建立了,但工作开展不经常。缺少像平安、综治创建工作要求的那样硬性的考核办法。

5、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力量薄弱。尽管县级普法讲师团有涉农法律法规,农民权利维护专题,但镇乡、村居法制宣传员力量没到位,特别是村级法制宣传员,往往身兼调解、治保等多个职务,承担多项任务,精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

6、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不到位。有些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靠专业部门的力量才能完成,象农村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方面法律的普及和宣传,要靠土地、建设、农业部门来共同完成,但这些都还没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此外,个别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使一些农民产生了学法无用的思想,影响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关于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践初探

“法律六进”是“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其中“法律进乡村”工作的支撑点和辐射面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农民积极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当前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做好“四个动”,即发动、带动、联动、推动,确保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社会和谐。

(一)发动:即调动各方积极性、明确责任,建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1、整合各方力量。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做好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要紧紧抓住领导这个龙头,主动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乡镇是农村工作的最前沿,直接同农民打交道,所以要充分发挥好乡镇党委政府的作用,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成立专门小组,建立健全定期研究部署制度、例会制度、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保证渠道畅通。二是挖掘宣传资源。县普法主管部门和乡镇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农业、林业、渔业、工商、环保、民政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宣传涉农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农村普法义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村两委要发挥作用。村两委要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村级法制宣传教育的相关制度,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认真组织实施,使这项工作有人抓、抓得实。

2、建立责任考评机制。为保证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县级要建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对乡镇、宣传、组织、农办、农业、林业、渔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予以明确。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可操作的量化考评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严格奖惩办法。乡镇也要制定对村级的考核办法,落实考核措施。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监督力度,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县、镇乡人大要定期不定期督查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3、落实保障措施。一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按照农村普法“四个有”的要求,每个村都应建立农民普法学校、法律图书室(角)、法制广播站等设施,使农村村民学法有场所、有载体、有平台。二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县级要建立农村普法讲师团,镇乡要建立专职的普法宣讲队伍,充分发挥镇乡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所、法庭、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作用,村级要设立专职宣传员,发挥村两委、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党员干部的作用,聘请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担任农村法制宣传志愿者。三要落实法制宣传经费。县、镇财政要设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村级要根据实际,积极落实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农民法制教育培训、法制宣传资料等方面的经费。

(二)带动:即突出几个重点对象学法,引导农村村民学法用法。

法制宣传教育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着重点在于几个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引领广大农村群众学习法律法规,才能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干群共学的良好氛围。

1、乡镇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乡镇领导干部代表乡镇政府进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乡镇政府每一项决策、措施和规划,都要依法衡量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有没有损害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利益,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信服,才能引导群众自觉学法守法。

2、乡镇干部要重视学法用法。乡镇干部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基层,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乡镇工作人员要在学法、守法上做表率、当模范,这是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

3、村干部要认真学法用法。作为村官的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是村级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认真学习、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才能在群众中做到有问必答,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农民群众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4、学生要充当法制宣传教育的传播员。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回家后,讲给家长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教育,通过学生讲法的辐射作用,扩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

(三)联动:即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渗透于农村的各项工作,以工作促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形成,达到普法的目的。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紧贴农村实际,求实事、重实效。农村最大的实效,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因此,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农村具体工作,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与农村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应与以下工作相结合:

1、与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相结合。

经济建设是农村的中心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根据农村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适应形势发展,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及时高效地把法律知识送到广大农民群众手里,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

2、与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相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格局不断凸显,导致农村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相邻纠纷、婚姻家庭财产等各种利益不断发生冲突,小则口角,大则动武,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乡村干部在对此类案件的调解中,要与法制宣传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告之权利与义务,有针对性地采取以案说法和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的方式,使其正确运用法律解决矛盾、解决诉求,从而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3、与农村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相结合。

二十多年普法教育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广大农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要通过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以村级组织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学“大法”立“小规”,在全面学法的基础上,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完善依法治村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将村级事务纳入法治的轨道,规范依法治村的行为。

4、与执法、司法活动相结合。

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公务行为是人民群众看待法律的最直观的方式,其是非曲直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信心。执法、司法人员的每一次公正执法、司法过程就是一次正面的法制宣传教育过程。要运用各种载体,如利用“百场庭审万人听”这种形式,通过法官讲法这种真实直观的途径,使农民群众通过具体案件了解法律知识,将法治实践活动过程变成法制宣传的过程,使法治实践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最好课堂,互促并进。

5、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特征。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民居住分散,生活自由散漫,文化生活贫乏,思想观念僵化,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思想、宗教势力、邪教组织和势力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风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宣传、重在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有助于其它教育内容和效果的增强,通过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使农民在学法的同时,依法打击破坏、影响精神文明的活动,净化社会风气,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四)推动:即通过一个建设、几项活动、提供服务等载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法律知识开启心智,培养良好的品质,引导村民树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理念。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宣传、社会教育工作,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要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宣传教育形式,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思维习惯,不断创新普法载体,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使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法律的润泽,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寓教于乐中提高法制观念。

1、开展农村村民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学法用法环境。充分运用法制宣传栏、广播、电视等渠道开展宣传,要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爱好热闹的特点,广泛组织开展编演法制文艺节目,放映法制题材影片,展出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编印法制报纸、法制书籍、法制宣传资料、法制信息等,建设村民法制学校、图书室(角),通过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法制宣传专题或专栏节目,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如清港扫帚山远程教育基地组织村民学法,引导村民收看法制节目、旁听庭审、开展学法用法模范个人评选等,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

2、举办几个法制宣传教育专题活动,渲染学法用法的氛围。围绕“法律进乡村”工程,开展送法制文艺下乡、村干部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要以部门为依托,举办“领导干部送法农村行”、“法制宣传月月红”等活动,不断掀起一个个普法高潮,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领。

3、搭建一些服务平台,增强学法用法实效。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让群众得到好处与实惠,是促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搭建一些服务平台,经常性地组织公证、律师、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人员深入农村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要畅通咨询服务渠道,及时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需要帮助的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法制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