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思考
时间:2022-04-09 10:41:00
导语: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拉大城区总体框架,推进中心城市由“三位一体”向包括楚门、清港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区域发展战略重心从本岛时代跨入“环漩门湾时代”,实现全岛城市化,这是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十一五”期间,围绕实施这一战略,*将开始实现从“本岛时代”向“环漩门湾时代”的跨越,进入由一个“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型的发展新阶段。
一、跨入环漩门湾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县位于浙东南沿海中部黄金海岸线上,是全国13个海岛县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立足海岛实际,全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一农二渔三盐”的传统经济格局,一跃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强县,连续八度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1.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48万元(约7500美元),三次产业构成为6.3:66.1:27.6。目前,*县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原以“本岛时代”发展战略重心已严重束缚城市的建设和制约经济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必须跳出“本岛”发展*。
(一)顺应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低于30%为初期,即缓慢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为高速发展阶段;高于70%为后期,为稳定发展阶段。20*年,*县城市化水平达到53%,说明已经具备了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条件,但*县的城市化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20*年,*县的人均GDP约为7500美元,按照钱纳里模型以及世界银行的研究,*县城市化率应该超过60%(见表1、2)。
*
按照《台州市总体规划(20*-2020年)》对城镇规模等级划分,*县将成为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无论是从城市化推进的空间上来看,还是从建设一个中等级规模城市的要求上来看,目前岛内开发已经趋于饱和,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迫切需要跳出本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顺应产业发展格局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各工业功能区的相继开发建设,特别是漩门二期、三期围垦工程的相继开发和建设,*县的空间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县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在产业发展上采取的是点轴式,即以76省道为轴,沿线各工业园区和集镇为增长极的发展模式。通过沿线各增长极的极化效应,由各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链,并拉动资金、劳动力、资源和人才、技术向各增长极点流动,从而形成了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发展模式缺少扩散效应,即生产要素由增长极向周围地区的“倒流”或“外溢”的过程,过渡极化使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争水、争地、争路、争资、争人等)和过度挤压,从而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非发展轴和增长极地区要素的过度流失,也是形成*县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县应积极依靠政府引导,使增长极趣于分散,从目前的点轴发展模式过渡至点轴带动网络式发展。即在陆域以76省道及其复线为经济、人文发展轴线,新构建的人工网络(包括各镇之间的交通网、电网、市场网、信息网)为载体,形成以环漩门湾为核心的陆域经济网络区,以及以海岸带为自然轴线、大麦屿港区为核心的海洋经济网络区,推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三)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县地处长三角的最南端、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接点。这对*县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动温台沿海产业带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力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更加速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而长三角区域是我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区域之一。此外,“十一五”期间温台经济一体化将形成初步框架,而*县作为温州和台州之间的枢纽与沿海通道,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深水良港大麦屿港,因此*县已被列入温台沿海经济产业带的重点建设区之一。随着乐清湾跨海大桥建设和国家一类口岸大麦屿港口的深度开发,*县将逐步成为温台沿海经济区交通乃至经济的枢纽。然而,当前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区域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大关,而城市化水平仅为53%,根据钱纳里模型以及世界银行的研究,*县城市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县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区域和城乡发展还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大。二是由于工业经济的主导行业仍然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面临着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朝阳产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配件环节,竞争力不强的挑战。三是企业外流严重,面临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有利优势
(一)自然基础
*县是一个海岛县,陆域面积只有378平方公里,且境内多丘陵山地,平原多为滩涂淤积围垦而成。然而,*县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港湾优良。国家一类口岸大麦屿港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段,它扼瓯江口外,踞乐清湾东南门户,介于温州、宁波两开放城市之间,与国内基隆、福州、宁波诸港相距都在200海里以内,是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货轮往来南太平洋洲际航道的归接处,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基隆、香港、马尼拉、东京、新加坡和檀香山等,都处在以大麦屿港口为中心的近海扇面上,区位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大麦屿港区岸线呈南北走向,可用海岸线达35公里,深水港区宽4.5公里,可建造1至5万吨级泊位30多个,10万吨以上泊位20多个,进出口航道水深均在11米以上,2万吨级船舶不需候潮即可自由出入,是浙中南和闽北沿海之间惟一可以满足第三代以上集装箱船进出的港口。同时,大麦屿港三面环山,港区内风平浪静,平均浪高不超过1米,是国家航海学会推荐的八大天然避风锚地之一。早在1977年,交通部和浙江省交通厅进行沿海港址选择时,就肯定了大麦屿建设大型深水良港的优越条件。1984年初,在温州地区港址可行性报告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大麦屿港是全国第一流的深水港,建港条件可以与鹿特丹和神户港相媲美,形象地把大麦屿港比喻为浙中南和闽北沿海的“北仑”。
随着大麦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与港口设施建设相配套的集疏运条件的日益改善。近年来,贯通了通往港区总长2450米的陈屿隧道,建成了台州沿海高速公路连接大麦屿港区宽达33.5米的疏港大道,开通了从大麦屿至温州、洞头、乐清等水陆客货运航线,建成港区堆场8000平方米。随着76省道复线的建成投入使用,黄泥坎第二隧道和陈屿第二隧道的开工建设,以及浙江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尤其是乐清湾跨海大桥的即将兴建,还有甬台温铁路*支线规划建设,这将彻底改善大麦屿港区的集疏运条件。虽然大麦屿港的开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的资源优势正在变为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特别是随着温台产业规划的实施,大麦屿港正在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大麦屿港不仅是*县临港区的工业基地,也是县陆域走向海洋的纽带,还将成为*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麦屿港的开发建设不仅事关*县自身的发展,而且是涉及到温州同浙中南、浙西地区乃至皖南、赣东、闽北等地区开发经济合作的战略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大麦屿,建设港口*,不仅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也是其融入温台经济区乃至浙皖赣闽经济圈的战略性突破。
(二)人文社会
漩门湾的优势不仅在于群山环抱的优美港湾,还在于其孕育着*人民,具有先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解放塘、人民塘、苔山塘等海塘的筑起,不仅筑起了*人民的生命之堤,也围出了一片片良田。现在又在这片土地上兴办了许多企业,建起了工业功能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催生*现代化中等港口城市的形成以及一批集镇的发展。目前,在漩门湾两岸崛起了城关、坎门、楚门、清港、芦浦、干江六个集镇,还有龙溪一个乡。如果我们从构建环漩门湾时代去划分,它的范围可扩展到包括陈屿镇和沙门镇(注:陈屿办事处,既是珠港镇,又是“三位一体”的组成部分;沙门镇是环漩门湾产业带的组成部分)。这一区域是*县的先发地区,人口密度高、产业发达。漩门港口大坝工程使得*岛同大陆紧密相连,为跨漩门湾的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这第一步,也是目前*联系外境的唯一出路。为改善与外县的交通联系,现在两座现代化大桥飞架南北,把漩门湾两岸联系得更紧密,这为构建环漩门湾时代创造了更加有利条件。特别是漩门二期工程和漩门三期工程的实施建设,为*县新增用地10万亩,有效缓解了*十分紧缺的土地资源。所以,这里将是*未来的区域发展主战场,也是*人民的希望所在。
(三)产业协作
*不仅具有港口和海湾的优势和条件,区域内的产业特点也十分明显。*原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也是一个渔业大县。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成为主导经济,20*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46.42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6.1%。目前环漩门湾沿岸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功能区9个,规划面积已达6.4万亩,实际可利用面积4.7万亩,已开发面积1.93万亩,到去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97.52亿元,共落户企业1068家,其中竣工投产企业842家,建成厂房面积518万平方米。20*年共实现工业产值368亿元。通过实施开发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战略举措,产业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县形成了汽摩配、阀门水暖、家具、眼镜配件及医疗器械和医疗包装五大主导行业,20*年,产值分别达到223.84亿元、180.50亿元、22.01亿元、7.53亿元和2.73亿元。
*县社会分工协作更加紧密。随着配套生产条件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分工协作产业链,并培植了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构建了若干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块状经济。如苏泊尔、中捷、博民、凯凌等大中型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共同发展,使*县制造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根据《*县工业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至2020年,结合*中等城市的发展形态,*工业发展空间基本形成“两城一廊”格局,即港北工业城、港南工业城、工业长廊,规划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8.7万亩)。在此基础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环漩门湾产业带,它不是空中楼阁,产业集聚是基础,产业升级是关键。环漩门湾产业带必须有依托。根据各地经验,当前要把建设和发展工业功能区作为重要切入点。目前,*县共有工业功能区9个,乡镇工业小区50余个,但总体发展层次不够高,布局也不够合理,尤其是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拓展延伸还不够,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尚处于较低水平。对此,我们要依托现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镇体系和发展格局,围绕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融合、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充分利用漩门二期、三期围垦工程的相继完成和开工建设这一契机,做好整合、扩容和提升的文章,打造新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近期将漩门二期滩涂围垦区以及现有的漩门工业城作为*经济开发区的扩容部分,并规划中长期将漩门三期也作为*经济开发区的扩容部分,最终可形成80平方公里独立的经济开发区。
三、环漩门湾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环漩门湾时代,不仅是地域空间上的一次跨越,更要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以消除构建环漩门湾时代、打造海湾型城市的种种障碍。
(一)适时调整区域行政机构设置,积极消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构建环漩门湾时代,打造海湾型城市,体制机制是保障。目前,无论从行政管理体制,还是从各种保障机制,还远远不能适应构建环漩门湾时代的要求。环漩门湾区域,现设立9个行政镇乡(办事处),建有漩门工业城、滨港工业城、汽摩配工业功能区管委会,成立了漩门二期管理局、漩门湾农业观光园指挥部、漩门三期围垦工程指挥部。由于行政划分上过于分散,管理机构设置上交叉重叠,存在着政出多门、规划缺位、布局混乱等现象。当前要抓紧成立构建环漩门湾时代领导小组,加强规划指导,强化工作协调。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的总体要求,按照海湾型城市格局和组团式城市发展框架,高品位、高水平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和修建性详规。既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又注重规划的全局性。努力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要加强对环漩门湾区域开发建设的工作指导和协调。要树立全面观念,要有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消除各镇乡之间、各管委会之间、各指挥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局面。随着构建环漩门湾时代的积极推进,对该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把一些管辖区域比较小或行政机关距离较近的镇乡进行合并,对属县级直接管辖的像工业功能区管委会、漩门二期管理局等组织机构,也要进行整合。积极推进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建立“村企”结对机制,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养老、就医保障机制。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消除环境支撑上的障碍
中共*县委第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将全岛城市化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战略,把*建设成一个“三港一中心”平行式组团城市,并提出全岛城市化战略具体分三部走的战略构想。现阶段,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实施城乡规划、交通、供水、电网、环卫、信息等一体化建设,为全岛城市化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上述实现全岛城市化的构想和思路,笔者认为要把交通道路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依托“四纵四连一环一覆盖”的县域规划公路网主要骨架的结构,主抓各集镇之间快速通道的建设,构建内外联系方便、城乡通达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率先在环漩门湾区域形成覆盖城乡公交客运网络,逐步构筑县城—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城镇之间形成以县域公路网为框架的公交线路,城镇行政村之间则形成覆盖所有中心村的公交线路。建立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道路运输大客运公交网络新机制,努力实现村村通公交的目标。加快推进“一区三线”的建设和整治,逐步使“三线”从连接五大集镇的交通道路发展为城市道路。考虑*乡镇居民的出行和换乘需求,全面规划建设城乡公交换乘枢纽,形成零距离换乘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客运体系。
其次,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今后城市发展布局及其功能定位,应充分利用环漩门湾广阔的地理空间,特别要利用漩门二期、三期围垦新增土地资源,加快商贸设施的布点,为新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行政配套服务奠定基础。要借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契机,整理置换并逐步减少城区工业用地,加快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努力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现代、管理先进,能为城市居民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主一副多级”商贸服务体系,即形成以港南为县级中心,港北为区域中心,陈屿、干江、沙门等若干个镇级商业中心的商贸流通格局。此外,要加大对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要素资源的保障;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消除生产要素制约
构建环漩门湾时代,产业发展是基础。当前,*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已跨入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为*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面临着资源制约加剧、环境日趋恶化、创新动力不强、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漩门二期和漩门三期海涂围垦新增土地资源,抓住漩门工业城和滨港工业城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优化经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首先,整合提升工业功能区,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县的工业功能区是作为县域经济增量推动的主阵地,要通过整合、扩容、提升三条路径,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引导特色化发展,切实减少产业趋同、让利竞争现象,不断提升产业效益,全力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努力构筑承载能力强、投资密度高、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好的高品位工业功能区,并结合城区拓展和漩门二期、三期开发建设,成为县域经济中远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后续空间;发挥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优势,作为今后*县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形成“六区两城一廊”的产业布局体系,有效突破“低、小、散”的产业格局。
其次,抓紧开发大麦屿港口,加快形成大麦屿物流基地。我们要依托大麦屿天然良港,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突出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构建“一园区两中心多接点”的现代物流业框架体系,形成“南北联动、层次分明、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县外向型港口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三,积极保护农业耕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加快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以苔山塘、楚北塘、楚南塘文旦示范园区和干江、清港葡萄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强文旦、葡萄、玉橙等具有*县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以乐清湾生态农牧化示范区、中鹿岛深水网箱示范基地、五门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小青岛水产品加工基地、坎门虾米加工基地等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渔业。以坎门中心渔港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水产品加工基地。以干江和楚门盘菜、陈屿与鲜迭剪豆等标准化蔬菜商品基地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扩大传统蔬菜种植规模,发展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保健蔬菜等高附加值产业。
- 上一篇: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论文
- 下一篇:EVA剩余收益估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