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家庭教育思考

时间:2022-04-03 10:24:00

导语:妇联家庭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妇联家庭教育思考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孩子健全的人格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父母为家庭安宁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无形的力量,助使其健康幸福成长。家庭安宁则社会安宁,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因此,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场所。但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一、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多种家庭模式

1、家庭残缺。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孩子健康成长。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残缺家庭中未成年人,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象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

2、培养自私。家庭因友爱而和谐,社会因友爱而安全。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却在有意无意培养孩子的自私。据有关材料,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北京某幼儿园采访,向某班小朋友提出一个“道德选择题”:“一个小朋友生病发烧,冷得发抖,而你的外套又穿不着,你愿意把自己的外套借给这位生病的小朋友穿吗?”全班竟没有一个小朋友举手。记者只好点名提问。被叫到的小朋友说:“我的外套不能借给他穿,他生病了,会传染的。”另一个小朋友则说:“我妈妈说自己的东西不要借给别人。”还有一位小朋友则说:“外套是我妈妈花钱买的,为什么要借给他?”记者问这个班教师的儿子:“你吃早餐,一个孩子在你面前,饿的哇哇直哭,而你的面包、牛奶多得吃不完,你给不给他?”这个孩子毫不犹豫地说:“他活该!”透过这些还没有学会作假的孩子的言行,不难看出家长违反道德的教诲,它扼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培养了自私和冷酷。

3、欣赏霸气。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开拓进取型人才,而有些家长总担心孩子的个性品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因而欣赏霸气。他们给孩子灌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错误思想,比如,有些家长从学校接孩子回家时常会不禁问一句:“今天有人欺负你没有?”并往往教导孩子:“谁要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孩子真的受了委屈,家长就会责怪:“你没长手”“你不会打他?”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回家不仅不会受批评,还可能受到表扬:“好孩子,真勇敢!”而安分听话的孩子则普遍不被接受,“这孩子不行,太老实,胆小,”言语中有着颇多的失望和无奈。

4、远离崇高。向往崇高是人们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表现,也是社会道德文明的标志。但是,现在有不少家长在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雷锋叔叔不在了”的同时,却在教导自己的孩子远离道德、远离崇高。比如,孩子要用自己的零花钱捐助公益事业,一些家长面对孩子这种可贵的爱心,往往会说:“爸妈挣钱不容易,咱不献这个爱心。谁爱献谁献。”有的甚至会斥骂:“傻瓜!”还有像孩子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要去贫困地区工作,家长却百般阻挠,这也是要孩子远离崇高的教育。

5、嘲笑诚信。诚信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在这个基石上,可以建起纯洁的心灵大厦,营造高尚的精神家园。但是这被古人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的诚信,在今天却受到了嘲笑。可怕的是有些家长也在这样做。如学生参加征文征画比赛,家长主动;有电话找爸爸,爸爸却让孩子说“不在家”;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写假评语等等。有的家长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做人不能太老实,太老实了在社会上吃不开;有的鼓励孩子说假做假。

6、金钱万能。一些家长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对孩子灌输畸形的金钱观:钱能买到一切,有钱就是光荣。有的父母把钱当成促使孩子劳动、学习和解决矛盾的唯一动力;一位学生想当班长,爸爸就用钱去疏通。受如此父母的影响,一些小孩子也学着用钱办事:雇人背包、削铅笔、做作业、打扫卫生、甚至“贿选”等。有些孩子在一起不是比学习、比进步,而是比谁钱多,比阔绰,此景令人担忧!

7、家庭暴力。作为未成年人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疑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和不计后果。一旦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如北京昌平区小唐的父母感情不合,整日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唐生活了15年。2007年9月6日,已经失学在家一段时间的小唐找来几个同学到家里来玩牌,玩的过程中因谁先出牌与秦某发生争执,小唐一怒之下从案板上操起菜刀向秦某砍去。第一刀秦某用胳膊挡了一下,第二刀砍在了秦某的右脖根处,秦某被送往医院后不久,因失血过多死亡。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解释说:“小唐的激情犯罪虽然不能说是他家庭暴力直接导致的,但在他潜意识里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家人的打骂有直接关系。”

8、保护过度。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9、放任不管。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生意、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与孤僻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例如现在农村家庭“空巢”现象严重,父母外出打工未成年子女由祖父辈监护,他们之间交流沟通较少,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10、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指父母不能与子女平等交流和沟通,往往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服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未成年人学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有情有义的“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11、期望过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有时子女即使尽最大努力也难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的现象,在一些家长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是家长言传的错误导向、身教的不良熏陶,造成了家庭教育的这一严重误区。相比较而言,言教的目的性指向性非常明确,其影响有时是非常直接和显性的。

以上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都会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违背道德教育,较之溺爱、重智轻德等家教误区所造成的危害及后果,要来得更深重,更具灾难性。因此,社会应予以高度关注。

二、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有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使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过高等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家长以为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使未成年人养成互助、互爱、关心他人、勤奋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

2、树立良好的形象。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增加家庭和谐,加强沟通与交流。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谐或冲突的家庭氛围,与违法行为发生率关系甚大。不和谐的家庭比和谐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谐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父母而言,保持和谐的家庭气氛极为重要。要保持和谐的家庭气氛,首先父母等长辈间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其核心在于预防,而预防的最基层在家庭。有关专家指出,未成年人的人生起点在家庭,每位父母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