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女性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3 10:19:00
导语:妇联女性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就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提高社会地位、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社会课题。
一、经济发展为女性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女性就业问题。30年来,在通过加快经济的发展来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同步推进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拓宽了就业渠道,改变了就业方式,改善了就业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结构调整对女性就业的冲击。
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努力拓宽了女性就业渠道。在促进女性就业和再就业过程中,劳动保障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符合申领《再就业优惠证》条件的下岗失业女职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对她们从事个体经营的,积极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及时给予办理税费减免;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就业困难女性。以20*年为例,*年全市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639本,其中女性1539本,今年1-8月共发放3651本,其中女性2000本。对她们从事个体经营的,积极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及时给予办理税费减免,*减免各类税费608.03万元。08年共减免各类税费1*.73万元。二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了*市劳动力信息网,全市10个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通过宽带实行招聘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实时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市场需要,针对女性失业人员的特点,开设了电脑、家政服务、车工、焊工等15种免费培训项目。三是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针对女性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女性就业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为女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建立了人为经济、创美保洁等7家再就业援助基地。四是着力提高女性就业能力。为提高女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开展再就业培训为载体,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培训资源,全面开展女职工再就业培训,提高女性就业能力。据统计,20*年以来,市劳动保障部门共免费培训本地女性劳动力2213人,培训跨省农村女性劳动力1709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了75%。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女性就业观念变化。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初步建立,妇女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等待招聘逐步转向求职应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很多有胆有识的城乡女性抓住机遇、开拓进取,通过人才流动、自主创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年以来,市劳动保障部门共对205名女性进行了创业培训,目前108名女性已经成功创业。
经济快速发展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推出和实施有效拓宽了女性就业渠道,而*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则为女性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机会,据统计,20*年全市女性就业人数达到了197013人,比1982年增加了189730人,净增26倍,女性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也从1982年的27.5%上升到20*年的45.7%。
二、女性就业存在着的困难和障碍
女性参与就业是衡量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尺度,建立和完善无性别歧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转型时期维护女性职工群体利益的制度性保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建国半个多世纪,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女性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在内的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制度体系,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但是法律、法规、政策意义上的权利,不是直接的权力和利益,更不等于已经享受到的权利。目前,女性在就业过程中事实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女性就业难和就业领域狭窄问题持续存在。在几乎所有职业中,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岗位上,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趋势。一些用人单位招工中存在着性别和年龄歧视。如: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女职员时,往往还有许多附加条件,规定女职员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怀孕;有些公司虽未做硬性规定,但女职工一旦离岗,升职、加薪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使大部分女职工被迫将生育计划一拖再拖;甚至有些单位规定不招女职员,或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为由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一些私营企业雇佣女童工,或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让女工在有毒有害的恶劣环境下工作,造成人身伤害现象屡屡发生;如用男不用女,用小(年龄)不用大,招工时用青春期,而签订劳动合同时避开孕期、产期、哺乳期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履约率低。
2、女性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经常发生。《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都明确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男女同工同酬,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但女性受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经常发生,有法不依问题在有的地方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流动人口中,普遍存在“三多一低”现象,即农村女性多、低龄女性多、普通务工者女性多,文化程度低,在其用工过程中,企业与其签订的正式劳动合同较少,劳动保障缺乏,与流动人口中的男性相比,女性收入偏少,消费指数也很低。
3、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许多女性占有发展资源较少、文化技术素质偏低,而社会还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来增强女性的能力建设。部分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这都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三、转型期女性就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过程,转型期的女性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实施,女性就业依然有着更加光明的前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解决转型期女性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保障女性劳动权利的主体法,切实保障女性劳动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劳动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颁布了大量保障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散见于《宪法》和《劳动法》之中,且在立法过程中出现了法律上的交叉、重复现象。所以,有必要积极创造条件,并借鉴欧盟、美国经40多年发展、已日趋成熟两性工作平等法律制度,尤其是其就业平等、母性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制定一部保障女性劳动权利的主体法,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精简,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与操作性,切实保障女性劳动权利,内容涵盖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劳动争议、法律责任、监督检察等各个方面,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2、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应当包括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相关服务,它应当紧密配合劳动力市场,起到有效调节社会就业、缓解失业矛盾的作用。目前,劳动部门、各级工会和妇联组织成立的职业介绍所应该大力发展、建立相关服务项目,发挥职业介绍的优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疏通各种就业渠道,积极为女性就业创造条件。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分性别就业统计,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统计和工资收入统计,使女性就业再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务员录用、职位晋升中要率先垂范,增加女性就业任职等的比例,以实际行动促进性别平等。
3、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与各类群众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好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保证孕期、产期、哺乳期女性既能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生育待遇,又不会因生育而丧失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要尽快建立健全针对非公有单位、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不同就业形态女性者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
4、切实增强职业培训的有效性,有效提升女性的就业能力。在加大女性职业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再就业职业培训中应遵循“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原则,要特别注意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不同层次女性求职的意愿,有效地组织培训。政府要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举办各种免费或低收费的培训班,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培训,要重视并认真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同时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序开展。
5、着力拓展就业渠道,不断提升女性就业比率。广开就业门路,增强就业岗位。要把充分开发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作为女性就业的渠道,开展好家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发展适合女性求职特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政府职能部门要及时制定出台有关非正规就业领域服务开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家政服务等市场秩序,建立覆盖范围较广的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动服务组织,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巨大市场与规范有序的有效供给对接起来,即通过这些单位把灵活就业的女性组织起来,统一培训,由这些单位同劳动者签定合同,支付报酬并办理有关社会保险,同时这些单位向用户提供家政、家教、护理等各种各样的劳务服务,以利于处理劳动关系,减少下岗失业女性自己找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她们的“归属感”。
- 上一篇: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 下一篇:妇联扶持妇女创业就业经验与做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