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构建和谐两性平等发展思考
时间:2022-04-03 10:15:00
导语:妇联构建和谐两性平等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妇女十大新一届领导班子时强调,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最根本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奋斗,并对广大妇女提出了三点希望,这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谐社会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倡导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当然包括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两性越平等、关系越协调,就越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就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性别平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首先,性别平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就是坚持公平正义。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公平正义既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又是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能否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实现男女两性社会成员诚信友爱,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和条件。
其次,性别平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就是男女两性社会成员,在公共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能够平等相待,平等相处,良性互动。然而,这种和谐必须是建立在两性平等(权利、机会、人格价值和尊严上的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一方居高临下、另一方依附、顺从为前提。只有理直气壮地坚持两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人格权利、机会、价值尊严等方面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两性和谐的理想目标。今天的社会发展,女性在经济政治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进步已经不可阻挡地要求冲破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解构原有畸形的两性关系,建构现代社会新型的两性关系。性别平等并不是意味着消除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未来两性的发展趋向将是在保留各自性别特点基础上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性别的互补性将使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发展得更为充分、更为全面、更为和谐。
第三,性别平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就是男女两性在法律和机制保障之下,享有平等权利、拥有公平机会,参与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的决策活动。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我们还有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协调和推动,有与妇女发展有关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我们所需要的,是在法律和机制保障之下,男女共同享有自己的权利、参与决策。
二、和谐社会中的妇女主体作用
社会和谐要求两性平等,两性平等促进社会和谐。男女性别平等、关系协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利于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从法律上规定了男女平等。我国颁布了宪法和婚姻法等一系列法规,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这一鲜明的观点,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论述的很深刻。同志的著名论断:“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样能办得到”,“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邓小平同志六十年代指出:“党的事业需要妇女群众,妇女解放也只有在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过程中才能逐步实现”。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断得到保障,妇女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男女平等问题上升到了从未有的高度。同志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志2003年在与全国妇联领导班子座谈时指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妇女、关心和支持妇女工作的良好局面”。显然,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妇女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同时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的最终实现也必将为妇女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两性平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和谐社会中的的不和谐因素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当今社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男女两性协调发展问题上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还存在着不和谐因素。
1、妇女平等就业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权利受到冲击。平等参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收入是妇女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所有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就业问题成为最大的挑战,妇女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一是妇女就业难。女性职业结构下沉,与就业率下降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从正规职业中退出,进入非正规职业,统计数字显示,在低技能、低收入、低保障、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在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社区就业中女性占多数。二是女性自主创业、下岗失业再就业难度较大,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三是收入中的性别差距比较明显。在岗人员也时时被提前裁员所困扰,损害女职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和流动就业的女性劳动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2、妇女参政比例仍然偏低。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妇女解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妇女参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妇女参政。但是决策层妇女参政比例还很小。一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比例偏低,且任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非经济领域多,经济领域少;二是基层女干部比例下降。特别是村级选举中,女干部进入村委会的比例明显减少,基层女干部的缺失,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高层妇女参政的数量和质量。
3、妇女素质偏低,轻视、歧视妇女的传统偏见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尽管目前妇女解放运动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存在一个个社会性别的误区,如“妇女回家去”、“美女经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从教育状况上看,据调查,农村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文化素质偏低不仅使广大妇女面对调整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而且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构建两性和谐发展的对策
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既存在实现的艰巨性,又有现实可行的路径可供选择,只有从社会各个层面上加以促进,方可加速其落实。
1、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将“男女平等”纳入各项决策中,使其同人口意识、环保意识一样深入人心;在各项改革中,政府应当兼顾效益和公平,加强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以保障妇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社会同步发展。要进一步推动妇女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计划和项目制定、执行和监测评估的全过程,保证男女两性平等参与和分享资源。
2、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妇女的权益。特别要提高立法者和执法者的性别意识,他们的认识不到位,在立法中就可能忽视妇女的权益,在执法中就有可能发生偏差。鉴于政策的弹性和法律的刚性,要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
3、积极营造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载体的功能,发挥其社会性别文化导向、教育、协调、舆论监督功能,使人们对妇女权益保障在认识上到位,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消除性别歧视,强化性别意识,把性别平等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性别平等是基本人权平等,创造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