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问题思考及对策

时间:2022-04-02 07:44:00

导语:农村工作问题思考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工作问题思考及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取消了广大农民承担的各项税费任务,极大地缓解了尖锐的干群矛盾,改善了农村工作环境。但是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制约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未随着改革的实施而得到彻底解决。农村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部各种历史遗留的、改革后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影响着农村各项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正确分析存在问题的现状和危害,实事求是地制定解决对策,能进一步促进乡镇工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深入开展。

(一)农村债务问题

20*年税费改革对农村债务的政策规定是:“历年来形成的乡、村两级债务,该核销的核销,该挂账的挂账,对群众以前所欠的税费和统筹提留任务,暂时不进行征收,等农村经济条件好转后,再由中央另行决定。”税改实施五年来,各地在农村工作中一直遵循这一原则。虽然政策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中债权债务关系表现为严重不对称性:一方面债务是刚性的。债主不理会上级的规定,对债务的索取一天紧似一天;另一方面债权是柔性的。群众欠集体的钱,没有政策,乡村两级无法进行征收。这种不对称性已影响到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1)影响农村的稳定。债主为了达到要债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找乡镇政府、村委会或者有关当事人,甚至到省、市有关部门进行上访,干扰县、乡、村正常的工作秩序。我县有一个乡镇的一名村民小组长,1999年为村上垫付了3000元农业特产税款,20*年去世前一直没有要回,去世后家属扬言要将遗体抬进政府,最后乡上不得不出面还了这笔账,平息了事态。逢年过节如何应付、躲避各方债主,成了令乡镇主要领导和村主要干部头疼的事。(2)影响村干部队伍的稳定。目前,农村在债务处理上普遍是“谁经手,谁负责,谁还钱”,后任不愿意接前任的债,令当事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债务缠身,干部的思想和精力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些工作能力不强的村干部因为身有债务不能、不愿意、不敢下去;一些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因为村上有债务不愿意当干部。(3)造成集体资产及收益的流失。为了确保债务得到偿还,一些债主有意识地抢占村上机动地、集体果园、水井等公共财产,村干部对此没有办法。(4)容易形成对村干部的司法诉讼。目前农村债务构成上有相当一部分是村干部为完成乡上以前下达的各项任务,以私人名义借的高利贷,少则几千元,多者几万元。随着税费任务的全部取消,村上如何偿还这些“夹手钱”遥遥无期,由此而产生的纠纷不断增加。我县已发生几起因债务将村干部告上法庭的案件,由于村集体无财产且当时是以私人名义借款,审判结果都是村干部败诉,被强制执行偿还债务。其中有一名原村委会主任还被县法院司法拘留15天,给这名曾经辛苦工作过的干部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伤害,也影响到现任干部的工作情绪。(5)制约村上公益事业的开展。在涉及一些集体利益的分配上,一些债主想方设法抢占、多占、硬占,以此来抵减债务。中央规定税费改革后不得产生新的债务,但在20*年、20*年的“两税”征收中,一些人以村上欠账为由自己或者联户少交、拒交税款,形成了为数不少的新陈欠。(6)影响合村并村的效果。由于债务问题的存在,合并村普遍采取“谁家的债务,谁家负责解决”的方法,不愿意接手被合并村的账务,导致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村多治、多头设账”的现象。(7)造成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税改实施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能执行乡、村各项决定,完成了分配自己的任务。但是现在对债务的政策势必造成这部分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他们吃了亏,认为我们执行政策有弹性,对政府的威信产生怀疑。有效化解农村债务,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期望中央的转移支付,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转移支付能解决债务到什么程度无法预知。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要认识到农村债务对工作造成的危害,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来化解债务。(1)要树立还债也是政绩的思想。县上要把债务化解情况做为对乡镇工作和乡镇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纠正在债务问题上存在的怕麻烦;嫌没有实际效益;害怕惹火烧身、影响稳定;平稳过渡,任期届满、债务移交等四种不正确的思想。(2)加大中央关于处理农村债务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使群众明白义务和权利的对等关系,认识到符合政策的陈欠必须还,打消部分欠账群众“赖账、坏账"的思想。(3)开展农村债务清理。清理是化解农村债务的前提和基础,应该组织人员对农村债务逐年逐项逐笔进行核实,挤干水分,弄清底子,登记造册,落到实处。如果现在不进行清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的变动,将会增大一些债务的鉴定难度,增加我们今后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本。(4)加强对集体财产的管理。县、乡要规定村集体收益用于还债的比例,村上要制定还债计划,逐年减少债务。(5)依法稳妥处理高利贷债务。对因工作产生的高利贷借款要由县、乡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按照当时的银行贷款利率对借款实行挂本降息,把债主的权益落到实处,制止债务的进一步扩大。(6)依法进行追债。税费改革政策规定乡村两级不能对历年陈欠进行清收,但却没有禁止运用法律手段。县上应该允许对农村有偿还能力的欠债大户,通过法律途经,由政府出面提起诉讼,依法收回欠账。(7)用债权冲抵债务。通过做思想工作,召开协调会等手段,把群众与集体之间多对一的债务关系,分解为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多对多的债务关系,实现债务的转移和化解。在目前国家无政策,地方无财力的情况下,这是化解农村债务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二)土地调整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尽管农民收入正逐渐多源化,但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依靠土地来谋生,土地是他们最后的保障。我省上一轮土地调整是在1997年实施的,迄今十年再没有进行过调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人口加速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加上出生、死亡、结婚、迁移等人口自然和机械变化,土地承包对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分配不均衡问题在农村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越来越突出。税费改革前因为要负担各种费用,群众对这一问题并不太关心,有的人甚至还以各种理由把责任田交回集体。但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种地没有了负担,还可享受各种补贴。群众对土地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对土地的渴望有所增加,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土地问题产生的纠纷不断增加。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新一轮土地调整已成为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呼声。土地长时间未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上级政府没有安排部署,乡、村无法组织实施;农村部分干部群众对土地承包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实际上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只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成员同意,就可以在本组织范围内进行土地调整。由于跨越时间太长,这一轮土地调整将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村债务的处理问题;农业人口的鉴定问题;计划生育超生人口的问题;土地已被征用的农户能否参与土地分配的问题;果品基地乡镇,退出果树面积的等值补偿问题等。在新一轮土地调整上要做到“三个结合”,(1)把土地调整和化解农村债务结合起来。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要求那些欠账户先还清陈欠,后划给承包地。通过土地调整,使乡、村债务得到大幅度下降。(2)把土地调整和提高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对一些在外面已经有固定收入、对农业生产依赖性不大的群众,在保留村民身份,保留宅基地和享有村集体其它权益分配权的前提下,引导其退出承包,适度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减少土地分配上的进一步细小化。(3)把调整土地与村上经济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调整生产、生活用地的规划布局,建立面积适度集中的产业发展基地。通过实施新一轮土地调整,实现土地在新形势下的平均分配,解决部分群众增收缓慢的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乡镇工作的“四化”问题

税费改革的实施,使乡镇干部从长年催粮要款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解决了长年收税不见工资的尴尬局面。但改革后在乡镇也产生了“四化”问题,即工作的形式化、程序化、功利化、机关化,制约了乡镇职能的转变,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1)形式化。工作中做表面文章的时间多,深入实际抓落实的时间少;点上的工作抓得多,面上的工作抓得少;搞形式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2)程序化。工作看似面面俱到,和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实际中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成分较多,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真正取得实效重视不够。(3)功利化。乡镇一方面担负着本辖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任,一方面又要维持机关的正常运转。这使已经没有收入来源的乡镇财政不堪重负,也使一些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想方设法寻找门路增加收入,解决现实问题上来。突出表现为计划生育工作中以罚代术、低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及对一些计划外怀孕现象的默许。(4)机关化。乡镇干部浮在机关,下基层时间减少,没有以前那种走家入户的扎实作风,下村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走读现象严重,乡镇工作正逐步向机关化演变。导致“四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四点:一是乡镇职能转变不到位。税费改革后,乡镇行使的权力在缩小,工作责任反而在增加。现在乡镇实际是在用有限的权力来建责任无限的政府,没有钱来做有钱的事。目前县上各项资金、项目、计划都由相关县级部门控制,各项投资都由县级部门来指挥,甚至有的项目抛开乡镇直接插到基层。乡镇已完全在县级部门的控制之下,执行职能基本是搞工作配合和应付上级检查。二是经费短缺导致乡镇工作质量缩水。目前乡镇每月经费保运转尚捉襟见肘,搞建设根本无财力保证,许多工作只能泛泛而过,不敢深入,也没有能力深入,得过且过也是无奈之举。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好看不好干,缺乏操作性。工作应该如何干,干部应该做什么,县、乡没有标准,干部心中无数,只能推一步走一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开展的为民服务各项工作大多数雷声大,雨点小,做秀成分多,实际效果不明显。四是乡镇干部待遇低,管理上死水一潭。乡镇干部工作苦,工资低,普遍在700元-900元之间,扣除生活费、交通燃油费和通讯费后,所剩无几,乡镇干部唯一享受的补助下乡费早在20*年我县各乡镇都已取消。村上招待费取消后,大多数乡镇干部下村生活问题无法解决,中午不得不回到机关就餐后再下去,增加了不少费用。同时在乡镇干部的管理上是死水一潭,近十几年来,乡镇领导干部变动较快,一般干部绝大多数都在原地未动。1996年我县对在原籍工作的乡镇干部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十几年来除1999年县级部门招干、个别人通过各种关系调动外,大多数乡镇干部十年、甚至十几年都呆在一个乡镇,工作缺乏激情。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要结合实际,重构乡镇职能。乡镇工作的重点要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等具体任务转变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营造发展环境上来。要将一些涉及乡镇,特别是主要由乡镇完成的工作,权力下放给乡镇,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县级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共同管理。二是国家转移支付资金要向乡镇倾斜,优先保证乡镇的经费需要,解决乡镇财政困境,使乡镇领导能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工作上来。三是关心乡镇干部生活。恢复乡镇下乡补助费,在选拔任用或解决一些待遇问题上优先考虑乡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