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崇拜现状分析报告

时间:2022-03-29 04:15:00

导语:青少年崇拜现状分析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崇拜现状分析报告

内容提要: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对于处于多梦季节的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偶像崇拜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偶像崇拜的现状出发,分析得出:青少年具有阶段性、选择性、时代性、群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产生偶像崇拜的原因有“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追寻自我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代替品,是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和学习压力过重而产生的一种回避或释压的方式,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是媒体的炒作和商业化的产物;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负面效应表现有盲目性和狂热性。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负面效应有如下引导策略:第一,青少年要学会“两面思维”。第二,对各类“偶像”的宣传、报道和评价,都应该大力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第三,青少年要自觉地将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社会学习和依恋转化为理性的、实用的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同和依恋。第四,对不适合学生的各种时尚文化商品,要组织学生疏导性解读。第五,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应该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

关键词:偶像崇拜现状分析特征原因负面效应引导策略

兰州女孩唐娟迷恋刘德华一事在各大电视台相继报道之后,青少年“偶像崇拜”又成为热点问题。当唐娟讲到:“今后我一定好好对待父母,尽孝道,并通过理性的方法寻找与华仔会面的机会……”时,她苦苦追求刘德华12载的故事似乎尘埃落定了,然而,在她追星的过程中,却有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青少年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偶像?“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有什么影响?为此我校进行了1000份的问卷调查,试图达到阐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分析及其引导策略。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

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其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比较清楚的。

调查显示,对于“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热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80.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4.3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可能”;对于“您的同学中是否有人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到了疯狂的程度”,30.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49.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有’;同时他们很清楚周围的人“追星”的方式。在回答什么方式表现了部分同学已经“追星”到了“疯狂的程度”时,有77.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收集有关的一切资料”,49.83%的被调查者发现他们“天天唠叨某个明星”,4.0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给‘明星’写信”,58.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想办法参加有此明星出现的场合”;55.2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已经为‘追星’花费了不少钱财”(在调查中发现每月用于追星的费用,87.54%的被调查者在一百元以下,5.39%的被调查者在一百元至二百元,还是有7.07%的被调查者费用每月超过二百元。)

对于“您是否正在崇拜某个‘明星’”的问题,53.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43.1%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否”;但与此相,对于“您是否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43.1%的被调查者说“曾经有过,现在没有了”,28.62%的被调查者是“正在经历”,3.37%的被调查者“没有经历过,但想经历一下”,28.96%的被调查者是“没有经历过,也不想经历”,2.69%的被调查者是“曾经经历过,以后还想经历”,1.35%的被调查者说“曾经经历过,以后不想再经历”,还有6.7%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是否有过“偶像崇拜”的经历是“不清楚”的。这样“曾经经历”、“正在经历”和“没有经历但想经历”“偶像崇拜”的人,加起来还是达到了61.6%。

多数青少年把“偶像崇拜”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并对此表示理解和相当的共鸣。

调查显示,对于周围同学中出现的“追星”现象,54.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42.42%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9.4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要看他们追的是哪位“明星”。

目前青少年选择偶像的面比较宽,个人的“主体评价”占主要地位;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大胆追求人格魅力、个性气质和个人才华。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正在崇拜的明星(可多选):55.22%的被调查者选择影视明星;23.9%的被调查者选择著名人士;选体育明星的人达到了38.1%,有趣的是3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虚构人物;崇拜“父母、老师、自己”的分别是16.83、16.2%、22.2%。由此可见,目前青少年更多的选择那些年龄与自己相似或略长一点的“明星”和“名人”。

对于值得崇拜的“明星”首要条件,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个性和气质”占首位(24.9%),“个人魅力”其次(23.7%),“才华横溢”再次(21.3%),“漂亮和英俊”被排在第四位(12.5%)。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个人的“主体评价”成为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第一标准。

“偶像崇拜”是一个有着共同特征人群的人生体验过程,更多是一种娱乐活动。青少年主要采取交流、模仿和评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崇拜,有超过五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收集和分享收集资料是目前青少年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方式,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一部分。

调查发现,直接给心中偶像写过信的人数是有限的,仅有2.7%的人写过1-5封,21.9%的被调查者则说自己“没写过,但想写”。这部分被调查者的交流渴望,也体现在他们对“网上明星俱乐部聊天活动”的态度上,在自己的偶像可能出现或作为聊天对象时,分别有2.7%、5.72%、21.9%的被调查者说他们“尽量参加”、“偶尔参加”和“想参加”,三项比例的总合为30.3%,若加上20.3%的“不知道有此活动”的被调查者就是50.6%。换言之,约有五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或以谈论自己偶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找不到条件,他们就可能借助网络的“虚拟社区”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收集和分享收集是目前青少年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的方式,分别有13.5%和45.45%的被调查者“经常收集”和“偶尔收集”“明星”的照片、签名、资料等,“没有收集,但想收集”的被调查者也有11.78%。这些收集活动常常也是他们平时同学见面、朋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分别有16.84%和28.96%的被调查者将自己的收集与同学“经常分享”和“偶尔分享”,有14.14%的人“没有分享,但想分享”;另有37.04%的人“不想分享”。然而“不想分享”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选择和隐私部分。

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分别有6.4%和22.9%的被调查者“经常模仿”和“偶尔模仿”,另有16.16%的被调查者“没有模仿过,但想模仿”,3项合计43.46%;但也有51.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模仿过,也不想模仿”。对于“如果您有所崇拜的‘明星’,您认为对您的成长会有帮助吗?”,只有1.35%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会有很大帮助”,47.14%的被调查者认为“会有一些帮助,”另有28.2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一定有帮助”,还有20.2%的被调查者认为对此“不清楚”。这些回答提醒了我们,不要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看成是十分明确的“学习”行为;在每天必须完成的那么多有明确目的的、指定性的、繁重的学习之后,青少年们更多地在类似“偶像崇拜”、“明星迷恋”的活动中,享受“轻”的、无目的性、无规定性、无期待性的乐趣,也有许多阅读和模仿行为只是为了不落伍于时代或跟上时代的节拍。

调查结果分析: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实质及特征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实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体现青少年的一种理想、追求和他们的价值取向。偶像崇拜具有如下五种主要特征:

1、阶段性。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随着自身的认识提高而发展变化的,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是在青少年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在青少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的。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都要经历由儿童时期的依恋父母和老师(崇拜老师达到16.2%;崇拜父母的达到16.83%,主要集中在预备年级和初一的学生),到少年时期的依恋歌星和影星(崇拜影视明星的达到55.22%;崇拜体育明星的达到38.1%),最后到青年时期的依恋以社会成功人士为核心的榜样人物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2、选择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不是一种被动的个体行为,而是青少年主体的一种对崇拜对象、崇拜方式等自觉的社会性选择,充分反映了青少年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取向,体现了青少年不同的个性特征。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也不同,如追求荣誉和外在形象的青少年往往选择周杰伦、蔡依林等歌星、影星;追求豪放、自由的青少年,往往选择乔丹、罗纳尔多等球星;而追求道德、向上的青少年,往往选择李嘉诚、等成功人士或伟人。

3、时代性。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和意识不同,因而与其相同时期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对象以及特征体现也明显不同。如八十年代时,青少年崇拜偶像是雷锋、张海迪;九十年代时,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刘德华、李宁;21世纪初期近几年,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出现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特点的人物,如网络专家比尔·盖茨、文化名家余秋雨等。这种时代性特征表明:青少年偶像崇拜脱离不开所处时期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反映。

4、群体性。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什么对象,他们都表现在一组或一群人身上,而非个体或少数人的现象。比如,近两年,伴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和《流星花园》的播放,赵薇和F4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崇拜对象,这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非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或某几个人所反映出的个别现象。

5、多样性。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从心理到对象都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社会的多元化、爱好的多样性导致人们选择的多样化。流行的浪潮不断翻新,从而促进了偶像人物的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如青春偶像、明星偶像、银幕偶像、生活偶像、学习偶像、服装偶像等。目前,青少年以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为崇拜对象的居多,约占88%,而以学习偶像和英雄偶像为崇拜对象的较少,不到10%,这是一种需积极引导的反常现象。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

第一,“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追寻自我的主要表现方式。当青少年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使他们急需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偶像”就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他们的自我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那就是为什么“偶像崇拜”的主要条件是“个性”,同时也是一些具有鲜明甚至是偏激的个性的“明星”能迅速在青少年中风行,得到青少年的迷恋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青少年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的未来。

第二,“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代替品。青少年在生理上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

第三,“偶像崇拜”是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和学习压力过重而产生的一种回避或释压的方式。目前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主要场所。在最有效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只能是鼓励单一发展,学生和家长只能接受统一评判,让学生成为容器,让毕业者成为“标准件”。这种“千面一人”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竞争,教师都不得不加大题量,要求学生加快做题速度,强调各科成绩全面优秀。结果造成学生几乎精疲力竭,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偶像崇拜”成为“开心一刻”来缓解学习压力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境,通过他人经验的“代替性经验”来释放心理能量和解放潜在欲望,并可能因此也开阔眼界、了解他人和探秘人生。

第四,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爱好。那样青少年和友伴在一起就较容易获得接纳、赞美与认同,情感可以自由宣泄而不必有所顾忌。

最后,“偶像崇拜”是媒体的炒作和商业化的产物。媒体有意识的、缺乏理性的“追捧”,对一些青少年产生强大的影响,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些“明星”上,而过分商业化的包装使青少年感到眼花缭乱,符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和虚荣心,使他们盲目纵情,跟随所谓的潮流,急于模仿。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的负向效应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从现实来看,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表明了青少年的一种追求与理想,如果青少年选择了正确的崇拜对象,使之成为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就会促进青少年的成才与成长,产生积极、正向的效应,反之就会产生消极、负向的效应。

由于青少年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的状态,他们崇拜对象的选择往往片面、盲目、幼稚,经常表现为一种短视心理、猎奇心理和虚荣心理,比如明星崇拜就是上述心理的反映。明星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不满足、寻找理想自我的结果,明星们富有吸引力的外表特征和青少年对成功的渴望追求是产生明星崇拜的主要原因。明星崇拜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负向效应表现有二:一是盲目性。就是崇拜者在没有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选择。而一旦选定了崇拜对象,青少年就会在种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进行崇拜。这种崇拜是盲目的,会导致一种膜拜心理,其结果失去自我,称为不完全的自我,不完全独立的自我,缺乏自我意思,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判断、选择,无法独立自主地面对生活、社会。二是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如,当前一些青少年出现的“小燕子热”、“F4热”等狂热的崇拜现象,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缺乏科学分析和不能冷静地调控情感的狂热崇拜心理。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负向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过分崇拜明星而成为“追星族”,因而直接参与明星相关的活动(如观看刘德华演出),或间接购买明星物品(如唱片、画册、光盘),无形会增加青少年的消费。据调查,部分青少年在自己偶像身上花费的开销占他们零用钱的60%。(2)由于过高评估明星或他人的价值,理想化其对个人的影响,这样势必会使青少年降低对自我的信念和信心。(3)由于过分认同和依恋,易使青少年对其崇拜的偶像想入非非,并做出不切实际的幻想。(4)由于过分抬高明星地位、贬低自我,因而对自我缺乏清醒的认识,沉湎于对某些或某个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在这种自我迷茫状态下,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偶像崇拜负向效应的引导策略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情感态度,其崇拜内容和对象的选择以及崇拜的强烈程度,是要靠理性思维来控制和把握的。否则,一任情感的自由宣泄和发展,势必使偶像崇拜的负向效应出现。而一旦出现负向效应,由于“晕轮心理效应”的作用,就会进一步泛化和扩大化,出现难以控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偶像崇拜的负向效应迅速朝高潮化方向发展,其后果往往是始料不及的。如兰州女孩迷恋刘德华,为亲眼见到她不惜花光家里的积蓄;南方某城市刘德华专场演出,有些女孩子为获得明星签名或与明星拥抱及合照,发生了踩死人的惨案。这就要求青少年要自觉地适时调控,尽量发挥偶像崇拜的正向效应,而减少或消除负向效应的产生。从理论上来分析和认识偶像崇拜的负向效应是不难的,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适时、适度地把握,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到底如何抑制负向效应并对其诱导,使其转化为正向效应呢?

第一,青少年要学会“两面思维”。所谓“两面思维”,就是积极地构想两个或多个并存的,或者同时起作用、同样正确,但彼此却完全对立的概念、思想和印象,以从中发现更加完美、更加反映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或概念,形成创造性的正确思维成果。青少年学会“两面思维”,能使他们以更成熟的人生态度和更明晰的行为效率来对待崇拜心理。这有利于发挥或促进崇拜心理的正向效应、减少或消除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

第二,对各类“偶像”的宣传、报道和评价,都应该大力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用真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应该强调“偶像”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真实帮助和指点,应该强调“偶像”确定自我人生目标时的自主意识和顽强精神。不应该有意让青少年远离真实发生的“偶像”丑闻,有些偶像失败的“故事”对青少年往往具有特别有意的启示,能达到心理上所说的“代替体验”的教育结果。

第三,青少年要自觉地将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社会学习和依恋转化为理性的、实用的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同和依恋。前者,表现为青少年对偶像的直接性模仿、全盘性接受、沉湎式依恋、浪漫式依恋、高明星消费、低自我信念、浪漫幻想、虚荣满足、自我迷茫等形式,这种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可导致对偶像的一种直观的、非理性的、神秘化的和神圣的社会认知,它可致使青少年因过分依恋偶像的外表因素而对个人的自我成长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后者,表现为青少年对偶像的综合性模、选择式接受、稳固式依恋、低明星消费、高自我信念、个人成长、自我达成等形式,这种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可导致对崇拜对象的一种理性的、功利性的、实事求是的社会认知,它可使青少年积极认同崇拜对象的内涵因素,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

第四,对不适合学生的各种时尚文化商品,要组织学生疏导性解读。如流行度较广的电视剧《大长今》、《流行花园》以及流行歌曲、书籍等不能回避或压制,而是组织充分理性化的疏导解读,以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合理因素和不良、有害的因素,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解读时尚文化,学会托出时尚文化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

第五,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应该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通过青少年主动、亲自参与的活动和思考,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从教育目的上讲,“偶像崇拜”是对青少年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干预和适合的介入,不仅要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还要体现促进青少年个人的整体心身发展、个性积极、情感健康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