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人员子女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9 04:13:00

导语:务工人员子女现状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务工人员子女现状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但在目前户籍管理制度下,他们作为一群外来人员,始终无法完全融入这片挥洒了太多汗水的城市。而他们的子女,作为这个城市特殊建设者的后代,在这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受教育情况以及他们的明天又是怎样的状况呢?为此,我们以区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为对象,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主题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年6月至9月,镇团委针对这一课题,在全镇范围内,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教职人员、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学生家长等相关人群做了相关调研工作,其中,座谈20余人次,问卷调查发放量100人次,问卷回收95份,有效问卷94份。在调研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的探索和思考,现将有关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家庭背景、生存现状、家长期望等三个部分详细探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现状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三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三个班共100位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调查,通过对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期望进行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属于核心家庭全部在沪的(即学生与父母同在)的有87家,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93%;在读书的学生中,有89.4%已到多年;有31%的学生为独生子女,48%的学生家庭有两个孩子,21%的家庭有3个及3个以上子女。

在家庭收入方面,被调查的家庭月收入如下图所示,

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的收入决定着家庭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并呈现“橄榄形”趋势。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3%,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占4%,绝大部分家庭月收入集中在600-2000元之间。

而在被调查家庭中,多数家庭每月用在食品和日杂方面的支出不足1000元,其中11%的家庭每月不足300元,同时,支出超过1000元的家庭17%。而在孩子身上花钱的情况也与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有18%的家庭每月在孩子生活方面的开销(食品、服装、玩具等)不足50元。

在住房方面,有82%的家庭属于承租农村私房,17%的家庭承租公房,在自购房为1%。因为绝大多数家庭在的落脚点是农村私房,相对而言,在人均居住面积上,总体较为宽敞。所有参与调查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的占20.2%,且大部分集中在承租公房的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10平方的家庭有27.7%,达到10-15平方米标准的家庭有25.5%,超过15平米的家庭也有26.6%。

对于子女的读书问题,有7.5%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到来读书是因为家长觉得的环境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超过52.1%的家长觉得是因为在老家无人带孩子,是无奈之举。有39.4%的家长是因为作为父母想亲自监管孩子。

对孩子的读书,有35.11%的家长觉得学习费用较高,经济负担比较重,有38.3%的父母担心孩子在读书,将来在升学方面会有所影响,还有26.6%的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烦恼。对于选择就读民工子弟学校的原因,高达55.32%的家长是受经济因素影响。因为公办学校就读后费用太高,有29.7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但是公立学校门槛太高。还有14.89%的家长比较担心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会受到本地学生的排斥。

对孩子的读书期望的调查,有64.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大学生,只有10.64%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够了,而这些家长中又有80%的家长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抱着无所谓心态的家长有14.89%。有14.89%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够给予一定的辅导。

在每年家庭为孩子支出的学杂费用上,我们通过和家庭年收入比较能够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如图所示:

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社会需求方面等方面,有58.5%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14.9%的家长希望孩子的书本学杂费能够适当减少,还有18.1%的家长更关注在将来孩子的就业机会方面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帮助。

二、基本分析

1、生存篇

经调研,我们觉得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生活现状总体生活安定。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的孩子绝大多数跟随在父母身边,虽然因家庭收入有差异导致在生活和学习费用支出上有差异,但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的亲自监管。

因为子女带在身边,受访问的家庭中成员基本上工作生活相对稳定。在受访问家庭中,92.5%的家庭中至少是父母双亲均在生活,其中有34%的家庭中是有多位家庭成员在生活。另外,因为绝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是承租农村私房,所以,在居住的问题上,相对的人均居住面积倒也不显拥挤。

2、发展篇

孩子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学校。在此,我们不得不把话题聚焦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上来。虽然根据市教委的有关规定,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应该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教育资源,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仍无法忽视更多的制约因素。

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十年来,的导入人口急速上升,户籍人口的数量快速增长,非户籍人口总数更是飞速增长,社会事业发展压力非常巨大。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镇域内又涌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截止年8月,镇登记人口中,户籍人口186126人,外来务工人员有98327人,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镇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4.6%。大量的人口导入给镇公共事业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目前,全镇共有8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5579人,平均每个班40名学生。有7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5000余名,平均每个班50名学生。公办学校的人满为患和高达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公办学校费用偏高,使绝大部分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问题近年曾经引起社会各界很大的关注,从市、区到镇,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前几年的有效清理,目前镇域内留存下来的7所外来学校,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还是管理质量上来说,都已经有明显的改观。但毕竟这些学校因为本身性质的原因和体制上的因素,学校在教育上的投入和产出终究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在办学理念上,由私人投资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盈利目的最终使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不可能放在教学质量上;在师资上,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聘用的退休教师和少量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大学生,更有甚者仅仅是投资者的亲戚或朋友,他们所持的教师资格证书到底真伪如何、含金量如何均难以得到保证;在教学质量上,这些人在没有完全纳入教育系统全面管理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也实在无法得到有力保证。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水平低下也还有家长方面的原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智力投资较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只有27%的家长每年为孩子支付除学校所收学杂费之外的学习费用超过200元,超过500元的更只有6.3%。这反映出绝大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智力投资上有所保留。而在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上,也有相当部分的家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因自身学识的限制,能够给予孩子学习辅导的家长更是只有14.89%。

三、对策与建议

关注每个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近年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镇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每年投入巨资新建、扩建学校,更新教育设施,到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外来学校的监管力度,所做的各种努力,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最近,镇教委正在探讨一种新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管理新模式。在民办外来子弟学校中,挑选了一所硬件设施相对完善、管理模式相对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申华小学,通过协商,将学校的教育投资纳入教育管理经费范围,改为公办民工子弟学校。该学校本着让孩子多读一点书的原则,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保持相对低廉的学杂费,师资来源保留原有模式但加入考评机制,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模式上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首先,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镇教委和校方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对前来应聘的教师实行聘前预审机制,通过预审及面试,从源头上把好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在日常管理中,对教师又引入考核机制,改变过去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中教师教学质量好与不好一个样的模式,通过在教师薪酬中设置考核奖等模式来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其次,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为了适应学生将来的升学考试,在教学上使用全国统一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在其它民工子弟学校中相对薄弱的英、体、美等教学在这所学校得到了相对重视;同时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为提高教师积极性和责任心,一方面千方百计留住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抓牢教学质量不放松。

第三,加强学校管理。该校的作息时间做到本地学校同步,不同于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下午2点多钟就放学的惯例,这里的学生同本地的孩子一样,每天早上进校后一直到下午4点多放学,一直都在校园里由校方进行封闭式管理,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为解决孩子们的午餐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学校兴建了标准化食堂,为学生们提供两素一荤一汤的营养午餐。该校的一系列举措受到了广大外来务工家长的好评。这所学校今年从8月份开始接受报名,到9月份正式开学,就已招收学生624名,开办14个班。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同样也肩负着建设明天的重担,他们的父辈来到,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他们的孩子,我们同样有责任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实际的帮助,这项工作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