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法下乡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5 10:45:00

导语:送法下乡工作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送法下乡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全市各级各部门“送法下乡工作开展情况,根据省依法治省办的有关通知精神,我办于近日就当前“送法下乡”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自上而下深入扎实地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送法下乡”工作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扩大,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保障有力

1、市、县、乡都建立了较稳定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组织机构,做到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也都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指定一至两名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形成上下协调,紧密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保证了普法工作的工作的顺利开展。

2、将“送法下乡”工作纳入《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在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中做出具体部署,将“送法下乡”工作完成情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方案中将“送法下乡”活动落实到具体单位,有力地推动了“送法下乡”活动落到实处。

3、市、县均成立普法讲师团,讲师团由熟悉法律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法律专业人士组成;抽调热爱、热心法制工作的精干人员组建了法律志愿者队伍,为“送法下乡”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纷呈

1、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每年3月份的综治宣传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8”妇女维权周、“3·15”维权日、“6·26”禁毒日集中开展主题送法下乡活动。在农民集中的农贸市场,通过设立法律咨询点,发放法制宣传单和法制报刊,出版报、贴标语、张挂横额、出动法制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自觉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三八”期间,市、县普法办会同妇联等有关单位在全市各乡镇利用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举办大型法律咨询宣传活动;市、县安监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开展“红盾护农行动”、“质监检测进乡村、服务农民到田头”、“质量促进和谐”等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活动,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各乡镇、村,通过开现会、接受咨询投诉、发放宣传材料、检测农资商品、规范农资销售,查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的正常秩序,并为消费者提供通俗易懂的辨别真假农用物资的方法和“小诀窍”,努力为农村生产提供安全的环境。20**年,石台县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专题活动,在325省道拓宽工程所涉及的沿线村庄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开动宣传车等形式,深入开展《宪法》、《刑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中共发放法制宣传材料5000余份,出动宣传车12次,悬挂条幅、横幅40余条;20**、20**年市法治办编印禁毒条例、三法一条例(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信访条例)专集2万册发放至县、乡、村。市民政局为配合每年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印发宣传资料,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一法两办法”等法规、政策。不断增强村民民主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法制化建设。“五五”普法以来,各级各部门共出动法制宣传车120次,开展大型主题法律咨询宣传活动66场,受众达8万人,在基层营造了法治良好的氛围。

2、开展法制宣讲进万家活动。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在保证法律下乡长期性的同时,与时俱进,针对农村需要开展法律宣传活动,适时开展法律宣讲活动。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的作用,到县、乡、村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组织法律专业人士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法律知识;依托县(市)、乡镇党校和村民学校等阵地,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理论教育。“五五”普法以来,县、乡对近2000名村两委干部进行了系统的法制教育培训,7000多农民通过村民学校接受了法制教育,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3、开展法制宣传资料进村入户活动。把与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料印发到千家万户,从而达到家家户户有法制宣传资料,人人学法守法的目的。一是市法治办创办了《以案释法》(月刊)法律知识读本,免费发放到县区、乡镇直至村一级,深受基层欢迎。“五五”普法以来,共编印发放5万册。二是向农民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涉农税收明白卡”等,印发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小册子,以便农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随时查找有关法律依据和寻求法律援助。三是针对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常年在外的情况,我办会同劳动保障局、计生委、团市委、妇联编印了《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维权手册》10000余册,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出行的高峰期到车站等地散发,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依法履行义务、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五五”普法以来,全市共发放《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维权手册》近7万册。四是开展图书室援建活动。从20**年开始,市民政局将“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活动的范围由城市社区拓展到农村。几年来,全市农村图书室的援建图书近300种,15000余册,内容包括政策法律、实用科技与科普知识、农村饮食卫生与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等,为基层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开展法制图片展览下乡活动。结合各个时期的党政中心工作和我市严打、禁毒等专项斗争及治安形势,积极利用法制图片通俗易懂、震慑力强的特点,组织县(区)、镇、村三级联动,统一行动,在农村人口稠密村庄、农村中小学校宣传栏大力张挂法制图片。如我市“6.26”事件发生后,市司法局、市法治办制作了宣传展板在城内社区以及各县区巡展,聘请专家制作电视片对“6.26”事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分进行讲解,并将电视片刻录光盘,送发各乡、镇播放;编辑印发了《“6.26”事件以案释法》专辑发放到全市村以上单位,通过以身边事说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开展网络送法下乡活动。各级各部门通过门户网开设法律法规、在线咨询等栏目,拓展法制宣传空间,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为农村干部群众学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6、开展法制文艺下乡活动。市、县文化部门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中,编排出丰富多彩的法制文艺节目,以快板、歌舞、小品等法制文艺节目形式,深入到各乡村开展法制文艺演出。使广大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提高了法制素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律意识。

(三)以法律服务为切入点深化送法下乡维护基层稳定

针对农村存在的涉法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包村干部、调解干部等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努力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为更好地为乡村提供法律服务,我市在53个乡镇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通过在乡镇、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咨询点,将法律援助工作延伸到基层。20**年以来,各县、乡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援助案件1242件,接待法律咨询4222人次。二是结合春、秋季、“五一”、“国庆”民间纠纷专项排查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包村干部、调解干部开展查访矛盾下乡入户活动,深入农户家中上门开展走访座谈、解疑释惑、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座谈,及时排查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处子女抚养、老人赡养、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在排查调处民间纠纷的同时,有效增强了村民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仅去年,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共调解民间纠纷9975件,开展法制宣传1000千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5万。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合于调解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公证服务下乡。为方便群众需求,各县公证处依托乡镇司法所,由司法所协办公证,将公证工作延伸到了乡镇。

通过多年的“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得到了加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基层干部依法治理、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我们深刻体会到,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是送法下乡的有力保障;形式多样化是深化送法下乡的有效途径;提供法律服务是增强送法下乡实效性的有力手段。“送法下乡”活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带动并促进了“法律进乡村”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对于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维护农村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送法下乡”还存有“死角死面”。市场经济带来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农民难以集中,对宣传教育带来困难;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和偏远山寨,交通、通讯不便,“送法下乡”活动的触角难以达到,这样,一部分农民群众不能受到教育,形成“死角死面”。

(二)个别领导干部对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认识不到位。组织开展活动流于形式,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送法下乡”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机制。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长期以来,各部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四)“送法下乡”宣传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互动性和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

(五)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

三、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送法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切实做好“送法下乡”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群众,调动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建立“送法下乡”组织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强化“送法下乡”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三级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各自分工和职责,加强监督和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根据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工作重心下移,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民间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活动,宣传专门别类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保证农村经济在法律框架内运行。

(三)逐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经费投入。按照分级管理负责,条块结合的普治工作原则,各级财政要将普法经费纳入预算,适当进行倾斜,为“送法下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手段,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整合科教、文化、法律“三下乡”和农村小广播宣传资源,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动漫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强化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拓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视野,加强农民法制宣传。通过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专栏节目,利用报刊、杂志,刊登有关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知识问答,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法律讲师团深入农村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即: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破解法律难题,扩大教育覆盖面,消灭“死角死面”和“盲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整体效果。

(五)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乡村”。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通过“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