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改革历程思考

时间:2022-03-19 09:53:00

导语:粮食企业改革历程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企业改革历程思考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国有粮食企业经营逐步从垄断走向开放,企业产权结构逐步从国有独资走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国有粮食企业顺利实现从“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的转轨,初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粮食流通发展需要的市场经营主体,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流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粮食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对粮食进行独家垄断经营,即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经营粮食发生的亏损,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1985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多渠道经营粮食的局面逐步形成。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1985至1992年———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1985年,根据粮食总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势,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双轨制”,即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供求,实行议购议销。在“双轨制”推动下,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开展多种经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搞活了粮食流通,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较快发展。1986年,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55916个,职工总数252.5万人。

在实行“双轨制”过程中,为了逐步把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分开,鼓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调动企业和职工经营积极性,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了许多改革模式和经验,其中“天津模式”是较为典型的经验模式之一。其主要做法是:对政策性粮食实行统一经营,亏损集中管理,将粮食政策性亏损同企业正常经营盈亏划分开来,使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卸掉长期亏损的包袱,强化企业内部考核,增强职工勤俭节约、增收节支的责任感,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1992年至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92年,为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进行了改革,即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1994年,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财政补贴作用,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不被商业性经营业务所占用,粮食部门实行“两条线运行”改革,即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实行财务分开、核算分开。通过分开核算,严格划分政策性业务费用和商业性业务费用,防止互相挤占。开展多种经营和附营业务占用的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划转有关商业银行。

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流通体制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粗放、富余人员较多,同时又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形成大量经营亏损和财务挂账,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等问题,国家实行了以“四分开一完善”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重点推进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重点是实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分开以及富余职工下岗分流。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挂账得到了遏制,企业包袱有所减轻,为粮食企业适应购销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2001年至今———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八个粮食主销区省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随后,原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等八部门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计综合〔2002〕677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一是粮食主销区省(市)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布局和结构。二是粮食主产区省(区)把实行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和加快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作为改革重点,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体制创新。三是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17号),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125号),提出了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2006年,为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等六部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粮财〔2006〕123号),对继续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行了政企分开,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中央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上与原直属企业实行了脱钩,不直接管理企业。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政企分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采取了粮食局与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分设等形式。特别是全国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制度,国有粮食企业走向市场,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基本卸掉了企业历史包袱,企业负担大大减轻

一是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总数77.4万人,其中购销企业54.7万人。与粮改初期的1998年比,分别减少253.2万人、140.1万人,减幅为76.6%、71.9%。全国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4.9万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49.7%,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77.6万人,占全部安置数的62.1%。基本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级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北京、山东、广东、宁夏等省(区、市)已开始消化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

三是“老粮”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粮食商品周转库存中原保护价(含定购价)粮食绝大部分已经销售处理。

(三)推进了企业战略性改组,企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在重点地区以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形式直接掌握了一批粮食储备库。在粮食主产区以县(市)为单位,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因地制宜组建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在非粮食主产区以及粮食供应比较困难的山区、牧区、水库移民区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保留了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大中城市以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形式重点掌握了一部分粮食加工和批发零售骨干企业。其他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国有民营等形式,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21439个,其中购销企业14778个。与粮改初期的1998年比,分别减少31801个、15656个,减幅为59.7%、51.4%。1998年至2007年,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改制企业数量21838个,其中购销企业14314个。

(四)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各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需要,走出了传统的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积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600多个。

国有粮食企业一方面加快自身改革,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掌握粮源。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以来,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粮食企业收购量50%以上,继续发挥了市场主渠道作用。

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盈亏统算实现盈利1.67亿元,这是自1961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盈利省份达到17个。

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推动国有粮食企业从旧的管理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尽管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但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各级粮食部门的共同努力、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进展顺利。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改革方案。在推进企业改革中,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粮食工作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深入调查研究,合理设计改革方案。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政策设计上做到积极稳妥,切实可行,分步推进。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承受能力,推动改革的平稳有序进行。

(二)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使国有粮食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实践证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粮食价格机制,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切实做到政企分开,理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促进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活力。

(三)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因地制宜加以推进。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必须按照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和措施,统一部署改革方案,统筹落实资金来源,积极调整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富余职工分流安置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基层企业和职工对改革的意见,拓宽与职工沟通渠道,做好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职工债务清偿工作,妥善处理好有关政策的衔接,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切实加强对改制企业落实富余职工安置方案的监督检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跟踪了解改革进展情况,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和谐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