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计工作发展思考

时间:2022-03-19 09:28:00

导语:粮食统计工作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统计工作发展思考

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面临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江苏省各地适应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对统计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社会粮食统计调查,确保了粮食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社会粮食统计体系已初步形成。粮食统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经费不足、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手段较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粮食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与粮食管理社会化和宏观调控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等问题。困扰粮食统计发展的深层次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开展的难度还相当大。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采取切实措施,以粮食购销市场化要求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推进粮食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粮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特点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江苏省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粮食统计建设,粮食统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统计管理由行业规定向依法行政转变。现行的粮食统计制度是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精神,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全社会粮食行业统计职能而面向全社会制订和颁布的,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使粮食统计走上了法治的轨道,确保了粮食统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了粮食统计管理体系,增强了粮食统计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粮食企业的法律意识,对于依法治粮具有重要意义。2.统计范围由部门统计向社会统计转变。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范围不断拓展。在继续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统计的同时,将社会重点粮食经营企业、重点粮食转化企业、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多种类型的粮食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建立了多层面的覆盖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统计网络,粮食流通总量占全社会的80%以上,适应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向全社会管理转变的需要。目前全省共落实调查对象3961个,占企业总数量的60%左右。其中国有粮油经营企业1400个,非国有粮油经营企业(含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1918个,粮食转化企业406个,重点超市门店200个,批发市场40个。大部分企业对统计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已按要求建立了统计台账,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数据,全社会依法统计的氛围正在形成。3.统计方法由全面调查向多种调查方法并用转变。积极改革统计调查体系,打破单一的统计报表调查方式,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相结合,积极推广抽样调查方法,开展社会粮食统计调查,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不断增强。从2002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省采取以统计报表为基础,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部分农户、城镇居民户和粮食加工、转化、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基本摸清了江苏省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4.统计手段由简单数据管理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为适应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要求,改进粮食统计工作手段,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全省稳步推进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按照国家粮食局的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抓紧做好统计计算机升级换代工作,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技术培训,统计手段实现了由简单数据管理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各地还根据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推进地方粮食储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储备管理工作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地方储备粮实行有效监管,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二、影响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发展的成因粮食统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其在粮食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粮食统计存在的问题有多种原因,需要认真分析,加以解决。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粮食统计工作产生很大的冲击。粮食统计存在的问题既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管理乏力的原因,也有市场缺乏需求,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双重作用下,粮食统计问题就产生了。1.统计职能脱离管理。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地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但从目前来看尚未转变到位,许多地区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尚未真正实现从“经济导向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仍然直接管理企业,把招商引资、企业增效作为工作的重点,而忽视了管理和服务,统计工作无用武之地,自然就难获重视。一方面,基层政府支持不够。有些基层政府盲目追求GDP,片面强调软环境建设,而对粮食行政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统计职能落实不到位,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利税大户企业进行统计调查和执法检查时支持不够。另一方面,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目标与上级部门不尽一致。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政策执行部门,一般不进行政策决策,统计工作为制定政策服务的功能不能得到体现,其认为统计工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大,开展统计工作的动机和行为往往来自于上级的要求和压力,做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借用企业人员做统计工作,有的干脆将统计职能下放到企业,统计人员受企业管理,待遇偏低,变动频繁,素质无法得到保证,且缺乏行政执法资格,制约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江苏省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行政编制统计人员只占不到20%,企业人员所占比例接近50%,其他为事业人员,其中兼职统计人员占20%。有些地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于财政拨款不足,需要向企业筹措办公经费甚至人员工资,根本无暇顾及统计经费,更谈不上增加统计投入,改善统计设施。政企不分还对非国有粮食企业的统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非国有粮食企业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等同起来,视为市场竞争对手,不愿真实反映经营情况。2.统计成果脱离业绩。统计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统计服务上,体现在为粮食管理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上,体现在对粮食流通运行业绩的反映上,它的业绩只能在其他工作上间接地表现出来,缺乏直接可视性。统计成果的取得需要统计人员付出十分繁重的劳动,特别是在数据采集方面,统计过程很长。而且它是服务的工具,表现形式较少,本身的价值经常被低估,只能做“无名英雄”。由于统计工作自身的特点,它在粮食经济工作中只能是助手和配角,成果和业绩不对称。在当前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的引导下,统计工作很难体现工作业绩,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影响了对统计投入的主动性。有些统计人员也往往因面对困难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难为“无米之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不安心统计工作,更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统计队伍。统计队伍不稳定不仅有管理的原因,也有统计岗位本身的原因。仅依靠统计人员的“有为才有位”的努力改变统计工作的局面是本末倒置,是不现实的。3.统计活动脱离实践。统计工作虽然是独立的工作,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它以粮食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必须与各项粮食政策和购销业务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效用,统计制度虽然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很难落实到位,当前的统计工作总体上与各项购销工作结合不够,偏重于统计方法方面的工作,导致统计工作陷入数字堆中。统计人员工作面较窄,忙于统计数据搜集工作,调查研究机会较少,很少参加购销活动,具体政策和业务熟悉不够,难以将孤立的统计数据与粮食购销业务有效地连接起来,不能针对实际进行分析和预测,统计分析水平不高抑制了统计功能的整体发挥。4.统计服务脱离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统计主要为制订和实施计划服务,也为企业自身分配结算服务,在满足了计划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企业也有做好统计工作的动力和条件。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上来,为企业服务还做得很少,甚至在粮食统计制度中找不到为企业服务的内容和要求,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现行的统计工作对企业而言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统计信息流呈现单方向,由企业逐级上报,最后统计成果掌握在高层少数管理部门中,缺乏互动和反馈,而迫切需要信息指导的企业无法共享统计工作成果。同时,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垄断经营型单位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转变,有自身的经济效益,统计工作纯粹是义务,不是企业的必要工作,与企业效益发生矛盾,企业做好统计工作的动力不足,加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这导致有些企业不能准确及时报送统计数据。5.统计措施脱离成效。自2002年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和江苏省先后下发了四个关于加强粮食统计工作的通知,仅2002年就连续下发了两个,参与发文的单位愈来愈多,规格愈来愈高,文件反复强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增加投入,积极做好统计工作。但从具体落实情况看,成效有限。如目前全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尚有一半未落实统计经费,主要集中在县级,苏北地区占绝大多数。这些文件基本上都是在统计工作遇到严重困难后才下发的,对于解决当时的突出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和约束力,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有些措施或者难以落实到位,或者暂时解决了,等到问题缓解后或时间一长老问题又回潮。且参与部门较多,目标不明,职责不清,落实不力,监督缺位,没有形成合力。这些文件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一些部门大局观念不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本部门的困难,没有认真帮助解决,使一些统计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致使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三、推进粮食统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加快职能转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只有真正理顺政企关系,将工作职能重点向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转变,把统计工作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变统计工作的弱势地位,为统计工作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才能自觉地提高对社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增加对统计工作的投入,为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2.统筹解决统计问题。统计问题涉及到统计人员编制、统计调查经费、统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问题。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统计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承担了统计数据搜集整理等大量的具体工作,是决定统计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由于管理职责分工所限,社会统计问题仅靠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需要各部门统筹合力解决。各级特别是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明确政策,重点支持,保证统计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统计人员的工作和成长。把支持统计工作开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满足统计工作方式向市场化转型的需要,为粮食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3.创新统计管理制度。粮食统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由于统计环境发生变化,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用,新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造成统计工作的困难。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必须进行统计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与粮食购销市场化相适应的统计管理体系。一是制度创新。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粮食统计制度。社会粮食统计工作虽然总体开展顺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尚在探索中,从实际开展情况看,统计制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如统计指标体系存在设置不尽合理、划分过细、报送频率偏高、社会企业理解困难等。二是管理创新。要在分清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进行统计职能界定和分工,兼顾地区差别的特点,探索建立统计人员和统计经费等方面的垂直管理制度,更有效地筹集统计经费,统筹使用人力和财力,重点解决县级统计工作中的问题。三是实践创新。粮食购销实行市场化后,全国已形成一个更加统一和开放的大流通市场,各地粮食政策和市场形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愈来愈强,国际粮食市场也将对国内粮食流通产生较大影响。统计人员要面对国际和国内粮食形势,加强购销政策和购销业务的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粮食购销管理活动,将统计工作融入粮食经济活动中去,变事后统计为过程统计,使统计直接参与流通管理。四是内容创新。要发挥统计数据丰富的优势,拓宽统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统计分析和预测的能力。要围绕粮食工作的核心,在认真做好对粮食流通运行情况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粮食预警预报体系等重大项目建设,为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建议。五是服务创新。统计信息畅通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企业搞好经营的重要条件。宏观上的统计数据来自微观(企业),微观上的统计数据作用有限,但宏观上的统计数据不仅对粮食宏观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企业指导经营具有重大价值。要拓宽统计工作的服务范围,将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将统计服务与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联合信息等有关部门,开展统计信息合作,通过协会等中介组织,采取网站、报纸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做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改革统计资料保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开展统计服务,让统计成果惠及全体统计工作的参与者,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六是方法创新。继续改进和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对调查方法的研究,提高调查方法的科学性,既要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七是手段创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粮食市场形势更为复杂,粮食行情瞬息万变,加上粮食企业点多面广,管理的工作量很大,而统计人员有限,这要求统计工作改进统计手段,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推广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4.打造专业统计调查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关键。社会粮食统计制度实施后,统计工作量倍增,统计调查的要求更高,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社会粮食供需调查结果证明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做好统计工作至关重要,目前的统计人员水平高低不一,统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要按照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要求,选调相应能力的人担任统计人员,建立由专业院校参与的正规培训制度,打造以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人员为骨干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统计调查队伍,提高统计队伍的战斗力。同时,探索建立统计协管员制度,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企业进行统计培训和业务指导,全面提高统计工作水平。5.稳步推进依法统计工作。一是继续加大统计宣传力度,提高粮食企业的法律意识,为社会粮食统计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依法统计的环境;二是开展统计培训,指导和帮助企业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全面准确及时报送统计数据;三是加强统计监督检查,严肃统计纪律,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提高统计质量。6.整合社会统计资源。包括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内容在内的粮食经济现象是粮食局、统计局、农业局、中储粮公司等部门的主要或重要研究对象。这些部门都在对粮食的某一方面进行统计,各自为阵,重复交叉较多,联系不紧密,统计交流较少,统计资源较为分散,不能反映粮食经济活动的全貌。现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主动与其他部门开展统计合作,甚至可以建立相应机制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联系,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还要加强与工商、海关、铁路、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对粮食统计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提高统计工作的准确性。7.健全统计行业组织。统计行业组织对于加强统计交流,开展统计协作,提高行业统计水平,扩大统计工作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和健全统计行业组织,改变目前统计协会功能偏弱和松散的现状,并建立专门的粮食统计协会,加强对粮食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增强统计工作的辐射力和凝聚力,为统计工作发展提供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