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3-04 06:29:00
导语:县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临安徽省亳州市。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辖1个工业园区,4个办事处,20个乡镇,54个行政村,116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47个扩权县、50个对外开放重点县、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县、18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和10个棉纺织工业重点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
(一)出台文件,明确任务。2008年,该县先后下发了鹿办〔2008〕25号《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鹿办〔2008〕26号《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县2008年领导抓点带面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达到的目标任务是:“六通(即通油路、通安全饮水、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广播电视)、六有(即有卫生室、有文体设施、有超市、有宽敞住房、有主导产业、有建设规划)、六治(即垃圾、污水、路障、沟渠、坑塘、庭院和周边环境得到治理)”从今年开始,经过三年努力,对全县546个行政村进行综合整治,每年完成1/3的整治任务。
(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为了切实做好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确保圆满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县能源办、县财政局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研究、主动协调,认真制订出台了《*县2008-2010年分类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定三年间,全县将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生态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确定的一、二、三类村的标准,对全县546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建设,分类推进,其中2008年计划完成新农村建设189个村,2009年完成176个村,2010个完成181个村,并严格做到抓点带面,树立典型,打造样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真抓实干,成效显著。近年来,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该县已经在沼气生态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养殖场(户)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⒈沼气生态建设。目前,全县新建沼气池8900多口,其中78个生态文明村新建沼气池2500口,192个村容村貌整治村新建沼气池3500口,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新建沼气池8900多口,重点村新建沼气池1100多口,累计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35个,组建沼气专业施工队168个。
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经新建和改建105个农家店,并已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合格。另外,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副食品配送中心仓库二期工程已于今年7月份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为全县105家连锁农家店的正常运营注入了无限活力。
⒊有线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建设。目前,全县546个行政村已有450多个村实现了有线网络“村村通”,覆盖率达80%以上。全县25个乡镇(办事处)已入“村村通”网络户达5万多户,入户率达20%以上。
⒋养殖场(户)工程建设。狠抓规模养殖,把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纳入乡镇目标管理,目前,规模以上养殖场(户)达到4300多个,农村养殖业发展形势喜人。其中,新建肉牛养殖小区4个,奶牛养殖小区2个,可饲养100头以上的养牛场达19个,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场46个,存栏10000只以上的养禽场20个,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同时,该县还在城乡公路“通通村”、农村安全饮水、文化大院、村室、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在投入形式上,形成了以县财政为牵头的投资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格局,积极向上引进政策性资金,较好完成了对*老子故里文化旅游区、*县振兴路建设等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涡北镇算李新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在建设目标上,自然村全部达到了“六通、六有、六治”的目标。在建设布局上,重点抓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生态文明村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工作思路
该县新农村建设的下步工作思路是:“强化四大理念、突出四大重点、完善四大保障。”既强化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理念,强化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理念,强化改革活农、创新强农的理念,强化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突出繁荣农村经济、整治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四大重点,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障、舆论保障和队伍保障。
1、强化四大理念
(1)强化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理念。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造福农民,必须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创业激情,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2)强化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理念。惠及全县农民、推动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重点是三个统筹: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新农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突出发展富民,致力农村环境改善;统筹点、线、面建设,整体推进、共同进步。
(3)强化改革活农、创新强农的理念。以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探索集体土地、农村宅基地置换新思路、新办法;以创新为引领,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4)强化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体现特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厉行集约节约,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坚持体现农村发展特色,凸显农村传统文化,丰富时代气息。
2、建设四大重点
(1)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深化农业特色乡镇创建,开展以规模基地、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品牌产品、贡献增长为内容的评比竞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乡镇。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家庭产业。努力促进该县现代家庭产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提高家庭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农村服务业建设。规范、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点、特色村,加快农村放心店、农资放心店等建设,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要以村级集体资产融合为契机,盘活存量资产,探索集体经济保值、增值有效实现形式。
(2)整治农村环境。基础工作抓面,重点是围绕农村净化、洁化,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做好生活污水整治提质扩面文章,加快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继续巩固农村卫生保洁,逐步推广专业保洁。示范工作抓点,重点是抓好示范村创建工作。
(3)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重在提高保障、维护稳定。一是切实做好社会保障。二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各级财政资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三是加强财务管理。2008年是村级换届之年,要抓住机遇,切实做好村级财务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
3、完善四大保障
(1)政策保障。政策是最大的资源,是县委、县政府重农、惠农的最终体现。要围绕实事工程开展政策调研,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上去;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
(2)机制保障。建立三大机制:建立乡镇(办事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健全村级联络员队伍,着力形成求真务实、精干高效的组织机制;深入开展“双百结对”活动,积极引导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任务层层分解、分头落实,确保工作到人、责任到人,加强综合协调,建立职责明确、紧张有序的工作机制。
(3)舆论保障。组织开展一系列创优评先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对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显著成效,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宣传,积极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4)队伍保障。制定出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意见,以“学习*、宣传*、贯彻*”干部教育活动为主线,建设“忠诚型、学习型、思考型、实干型、清廉型”的“五型”干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塑造“昂扬精神、严谨学风、务实作风、清白政风”的干部形象。支部、工会要加强载体设计,提高教育效果,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农村基础设施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协调推动项目建设。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将项目的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严格、量化的目标评价机制,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项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分解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监督检查,消除各种影响项目建设隐患,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
2、建立多渠道资金平台,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一是积极申请国债等国家资金支持。按照国家公布的国债投资安排方向,认真筛选符合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尽快上报。二是建立长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对于落后的乡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县财政增加支持力度,按照上、下级财政共同负责本级项目建设的原则,建立长效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切实解决交通、水利灌溉等方面的困难。三是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对有经营效益的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按照市场运作进行建设和经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运作和管理。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且产权明晰的、具有明显的经营效益的,可以考虑通过市场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方式,转让所得重新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权不明晰的,可以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权招标、收益权抵押等方式,选择确定项目法人。政府对于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给予资金奖励。四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支持。加强与农行、农发行等银行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引导各项目业主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筛选出重大基础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向银行申请货款,并实施财政贴息政策。五是建立长期社会募捐机制。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唤起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和热情,从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上给予长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完善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全面采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大管理机制。项目法人全面承担和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以及建设、经营、还贷工作。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三控制”原则,加强投资控制与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加强进度控制与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4、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和管理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依据,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项农村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农民投资投劳新机制。对政府重点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以村为基础对筹资筹劳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与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实行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新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推进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确保工程的有效运行维护。
- 上一篇: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思考
- 下一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