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思考

时间:2022-03-01 02:46:00

导语: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党的形象在农民群众中的直接体现者。其执政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及党的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调研活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建议对策。

一、基本情况

从回收的调查表中看,近年来,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的*届四中五中全会有关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决策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上,有90%以上的问卷选择了“好”,广大干部群众对此比较满意。但是在新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在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工作方法、执政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三缺乏、三不足”现象。一是缺乏全局眼光,责任意识不足。不能着眼于大局看问题、想事情、干工作,从而形成了工作上的“近视”和思维上的“短视”,影响了整体的发展进程。二是缺乏超前思维,创新意识不足。工作开展上存在着“等、靠、要”现象,对待应该完成的任务谈条件、论待遇、墨守陈规,不能积极主动地抓机遇、作谋划,以至于很多情况下错过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三是缺乏发展魄力,发展信心不足。工作中缩手缩脚,存有小富即安、固守田园心理,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着发展意识不强,进取精神差的现象。

(二)在素质能力方面,存在“三弱”现象。一是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慢,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及时的调整更新,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新事物、新知识,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二是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水平比较低,对党在基层的各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运用科学理论、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三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不够,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闯市场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对于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如何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难题,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都还缺乏清醒的认识。

(三)在工作方法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型”现象。一是习惯靠行政手段推动工作,不注重实际疏通引导的“命令型”。工作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状态,过分依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工作方法简单,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攀比思想严重,缺乏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不按市场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单凭老经验、老办法做事情的“经验型”。仍然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思维模式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束缚了手脚,阻碍了工作进程。三是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只占位置不干实事的“保守型”。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工作浮漂,安于现状。

(四)在执政基础方面,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三有三不强”。一是有人办事但能力不强。工作人员虽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关键时候冲不上去,重要时刻顶不下来,不能独当一面。二是有心办事但实力不强。一部分人积极性很高,也想办成事情,但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成效不大。三是有致富能人但带动能力不强。不能够很好的对致富能人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思想作风建设重视不够;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在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做得不够,效果不够理想;少数基层干部党性锻炼不够,自我修养与约束较差,在“为谁当家、为谁工作、为谁服务”问题上处理得不好,在“入党为什么、在位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上没有想清楚;对新形势下基层工作不适应,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差。

二、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一个主题”,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执政意识。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首要的是要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增强执政意识。充分利用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机,把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重要思想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成;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学习制度,加强对基层领导班子理论学习情况的检查;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加强警示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做到慎独、慎微、慎行。在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素质上三措并举。一是建立和完善分级培训责任制度。县委重点抓乡镇干部和村“两委”正职的培训,乡镇党委重点抓村级副职和委员的培训。从经费、阵地、师资力量等方面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化和正规化,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培训责任制的落实。二是认真抓好干部知识更新。确保每人每年至少有一次培训机会。加强政治理论、文化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要组织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认识差距,树立发展的紧迫感,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三是改进乡村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做到“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带领群众挣票子”,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组织-协调服务”型工作新机制。

(二)完善“两个机制”,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一是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党管干部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扩大民主,全面推进竞争上岗制度。广泛推行公推、公选、下派、招考、招聘等多种形式选配乡村干部。扩大村级干部竞争范围,坚持面向非公企业业主、下岗回乡党员、“七站八所”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采取“民主推荐、公开测评、重点考察、差额选举”的办法,把政治可靠、能力突出、顾大局、干实事的人选进班子。进一步健全乡村干部任期制度和村干部“六制”管理,既要着力解决一些村的任职无限期、届满不调整、不卸任的不合理状况,又要明确规定,除非考核不合格或有违法违纪行为任期未满原则上不进行调整,以保持村干部的相对稳定。二是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实行村干部补贴制度,按照《关于实行村干部岗位补贴的意见》,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经济待遇科学合理的补贴机制、考核评定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根据村干部的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工作实绩,充分体现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逐步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切实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按照“三项原则”,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环境。一是按照“执政效能化”原则,改革乡村领导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按事定编、按编定人”的原则,采取待岗制、离岗分流、改任非领导职务、交叉任职等方法,精简压缩领导班子人员。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减少事务,宽松环境,让乡村领导班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乡村党组织内部领导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村组织议事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加大议事制度的落实力度,强化民主集中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努力营造党内生活的民主氛围。三是按照“有利于发展”的原则,理顺各方面工作关系。明确责任主体,不片面追究乡镇党委责任,避免“一票否决”过多过滥现象,让乡镇领导干部抓大事、谋大业。正确处理村“两委”领导核心与村民自治的关系,靠制度管人,靠法律治村,重点加强村“两委”议事规则、村务财务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议事会、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

(四)提高“四种能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执政本领。第一,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认真研究“一免两补”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加强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实践和探索;另一方面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个根本问题,抓好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这两个轮子。第二,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在准确理解中央、省、市县的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搞清本地可能直接受益及间接受益的产业,找准与政策对接的最佳结合点,逐项逐条地研究能利用什么,怎么利用,需要争取什么,如何争取的问题,切实增强抢抓机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出击。第三,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能力,运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组织领导干部自学,通过抓企业、抓招商引资,广泛参与经济活动,通过在工作实践中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逐步增强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本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第四,提高抓落实的能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工作,形成合力,推进各项事业。把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和推进的本领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视并加强起来。把乡村领导干部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中解脱出来,教育他们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鼓实劲、办实事、务实效。

(五)围绕“五项目标”,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长延伸农业五大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二是围绕生活宽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渔湖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让农民变工人、变商人,让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四是围绕村容整洁建设新型村镇。搞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道路、人畜吃水、信息能源、教育卫生等中小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广泛开展“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进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五是围绕管理民主提高村务公开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把农村敏感问题亮在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