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工作思考
时间:2022-02-23 05:39:00
导语:破解农村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期听到一些乡、村领导发出农村工作难的感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一些调研。感到农村工作千难万难,难就难在缺乏破解“难”的良法。那么,农村工作究竟“难”在哪里?
一“难”经济困扰。由于一些乡村的发展思路不宽,发展路数不定,发展效益不高,缺乏用现代经济的观点、市场经济的观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观点去经营农村的理念,致使富乡、富村、富民的一些战略和目标没有叫响抓实,没有做大做强,乡级经济、村级经济匮乏无力,干部工资开支难,办公经费支付难,公益事业兴办难,服务资金解决难,债务还款难,这已成为多数乡镇的一大难题。
二“难”市场驾驭。我们知道,现阶段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与国际经济接轨时代,已经进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代,已经进入全民携手奔小康时代。但在农村,如何运用快速传递的现代信息、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手段、庞大的国际、国内买方现代市场,去运筹帷幄我们本地的民生、本地的发展、本地的腾飞,则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常发出市场难驾驭的感叹。
三“难”农民增收。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我县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农民怎么增收,怎么弥补入世后对农业的冲击,怎么削减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剪刀差”,怎么解脱农民把土地看成是赖以生存寄望于最大的唯一资源和条件的束缚,怎么实现社会化、规模化、组织化、效益最大化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农村工作面临的又一难题。
四“难”规模经营。贺书记在去年农村精品工程推进会上提出的农村产业化三个阶段和目标,可以说是实现农村经济规模经营的模式和方向。但一些乡、村还缺乏细致的分步实施目标、缺乏组织的品种规模、缺乏强力的推进措施。还没有突破农民散兵作战、小打小闹,组织化程度低。
五“难”跟进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渴望政府和干部提供政策、产业、技术、资金、销售等各项服务。但由于一些乡、村干部的思维和工作抓法,还局限于就提高生产力水平而抓生产力提高上,没有潜心研究生产关系如何适应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上,也就是我们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基层组织和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亲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还不强。
以上列举农工作“五难”,并不一定科学、确切,但已经导致了一些乡、村干部削减了在农村工作的信心和斗志,有的乡镇干部强烈要求返城,有的乡镇对干部采取“花班制”,其后果必然导致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与实践,影响实现县委提出的“四富”目标的进程,影响乡镇组织的战斗力,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始终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要抓住牵动现阶段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才能有效地破解农村工作的难题。对此,提出以下五个突破与各位领导商榷。
1、换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经济发展需要思想解放先行,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要解放思想再解放,更新观念再更新,冲破计划经济时期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要把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兴奋点调整到加快发展奔小康上来,与市场经济合拍共振。要采取三种方式换脑:一是“比”。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庆安看庆安,在干部群众中展开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不富则贫,不强则弱。只有换脑,在思想上与市场接轨,抓法上与市场合拍,措施上与市场相符,才能适应市场、进入市场、驾驭市场,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二是“逼”。采取按市场定产业,按产业定目标,按目标定责任办法,把招商引资、精品工程、结构调整、订单农业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人,与工资和使用挂钩,奖优罚劣,促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去认识市场、更新观念。三是“学”。要从培训学习、示范引导抓起,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走出传统思维定势,克服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使他们思想围着市场运转,眼睛盯着市场经营,产品围着市场赚钱。
通过换脑,真正把乡村干部打造成“一脑三机”型干部。一脑,就是成为活电脑,精通农村各项政策,熟悉农村各项工作,掌握各种科技信息,随时为群众提供各方面服务。三机就是成为收录机,为农民收集各类致富信息;成为播放机,经过整理加工,把信息传递给农民;成为编辑机,为农民生产全程服务,纠偏扶正,从而保证经济运行的质量。
2、转型。衡量一个地方的好坏就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高。当前旧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合理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尽快使干部转型,以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要求。一要由农业型转向工业型。要树立用工业思想抓农业,用工业观点计算农业成本的工作理念,使乡镇干部用工业的思维、工业观点去研究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把农业生产引入市场经济轨道,眼光跳出生产领域,在流通和加工领域做文章。要大办工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精深加工项目,真正通过引进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庶一方农民,实现乡增财力、村增积累、民增收入的目标。二要由守业型转向创业型。市场经济是激烈竞争的经济,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守田园、温饱即安就是在倒退。乡村干部要解放思想,积极创业,用创新的思维研究市场、研究“三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创工业立县之业,创绿色强县之业,创招商富县之业。乡镇党委要把重点放在抓宏观调控上,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做到管宏观不管微观,管规划不管计划,管服务不管事务,管政策不管决策。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大胆开拓,创出一片伟业,致富一方经济。三要由命令型转向服务型。乡镇干部要转变过去工作方式方法,主动调适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工作重点要由经常性督促农村农民的微观生产过程转向引导农民进市场和搞好服务上。研究市场,研究为民服务的举措,研究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真正为“三农”搞好服务。近两年,在农村实施的“抓包联”责任制,有效地改进了乡镇干部对“三农”工作领导的方式方法。它是工作体制的一种转换,是政府职能、干部作风的一种转变,是经济利益分配的一种转型,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加快产业化升级的有效手段,是乡镇干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通过转型,使乡镇干部真正成为产前市场预测的信息员、产中的技术指导员、产后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抢占市场的导航员。
3、接轨。当前,农村经济走势正朝着产业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就是要摆布好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消除各种症结,形成顺畅的发展链条。具体要搞好“四个接轨”:一要搞好与信息接轨。乡村要研究建立信息平台,搞好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熟悉市场,适应市场。要通过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服务,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通过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农业信息网上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前瞻性地调整生产结构,更好地把握和驾驭市场,增加收入。二要搞好与人才接轨。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引导他们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民闯市场,创大业,增收入。三要搞好与产业接轨。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把具有牵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要大力组建各类产业合作社和协会。鼓励和支持发展规模化的加工企业、专业特色市场和专业种养大户积极参与到各类产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中来,让农民在生产联合中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联合舰队体系,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四要搞好与市场接轨。要努力做活做好农民进入市场这篇文章,千方百计地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规范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靠提供优质服务牵动农民进市场。在强化农民自我服务的同时,要完善并增强各级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村级应抓好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综合性服务;乡镇应以“站所”为依托,抓好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用生产资料保障为重点的专项服务。县级应抓好以产业衔接为重点的加工和销售服务。靠开展市场教育组织农民进市场。突出强化农民的质量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靠科技推动农民进市场。要抓住科技进步在增产增效的主导因素,不断增加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在农民中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练兵和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经济行为的理性化。使农民经营思想、经营作用得到转变,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抓生产不顾流通、依赖资源满足现状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增强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要研究分析经济发展走势,合理确定本地优势,提高农业运行质量,进行造势、借势、扬势。要发挥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把适宜的主导农业确定为主攻方向,不断发展壮大,进行积极造势;要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途径,把本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进行广泛借势;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确立的主导产业进行宣传和炒作,扩大市场份额,吸引客商和引进资金,进行大力扬势。通过造势、借势和扬势,号准经济发展的脉博,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而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
4、解难。乡村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落实“三个代表”要求,说到底就是对农民的感情问题,要把农民当成我们的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第一要把解难放在便民服务上。根据广大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基本需求和迫切愿望,建立和完善销售、信息、科技、资金、物资、政策、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跟踪服务,从而解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不够及时、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第二要把解难放在富民增收上。要做到“三个加快”:一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强农之举,增效之策,富民之道。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过程。要走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要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牵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选准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构筑适宜的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拳头经济,逐渐形成各业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强劲态势。要大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屯、专业户,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乡一业的经济格局。二要通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流转的快慢决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而加快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必须为劳动力转移提供较多的作业空间。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的劳动力离开土地,从事多种非农性经营,从总量上减少农民。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相结合的办法,由种植业向加工业、养殖业转移,由看摊守业向外出创业转移。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跨国际劳务输出,采取兵团做战的方式,占领劳务市场,形成劳务规模。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并大力加强对农民培训力度,让走出去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让其有技可施,有业可谋。三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要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实现种养加合理布局,齐头并进。不一哄而上,也不一哄而下。在种植业调整上,要向品牌农业调,向特色农业调,向订单农业调,向优质农业调,向创税农业调,积极构建稳定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从而保证调就调成功,调就调出效益。第三要把解难放在安民理顺上。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发现农村的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主动寻找问题的症结,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安心、舒心、顺心、放心。
5、法治。一些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反映,如今的农民太难组织了,稍有触犯其利益的事,便会上访告状。其实这正说明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必须依法行政,抓好村民自治。一要严格依法行政。当前农民对干部依法办事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村法律的普及,农民对是非曲直判断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依法仗义执言的人越来越多,对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的行为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如果处事不公,就会引发矛盾,影响农村稳定。所以要加大对农村干部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二要强化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所以要加强村民代表队伍建设,把参政议政能力较强、文化素质较高、有为民服务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村民,通过选举充实到村民代表队伍中来,始终保持村民代表队伍的最佳阵容。要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和村民质询会议制度,真正还权与群众。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强化村民自治,不断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要研究小立法,对没有纳入法律法规条文范畴的一些行为作出规定,以规范村民行为。三要处理好法治和自治的关系。推行村民自治不能超越法律、法规之外,不能搞民主扩大化,自治自由化。要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关系,依法行政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的关系,真正形成严格依法行政的态势、细致思想工作的攻势、完善村民自治的阵势。
当前,“三农”问题已引起上上下下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关注。不解决“三农”问题,就无法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因此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作用,想千方设百计,逐步改善农业的弱势地位。要真正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看农村,就农民评农民”的圈子,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牢牢掌握指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要在全县营造重视农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树立起“没有与农业无关的产业,没有与农民无关的部门”的思想观念,在工作部署和安排上,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去转,紧紧围绕有利于农业增效去转,紧紧围绕有利于农民增收去转,从而形成人人关注、理解、尊重、帮助农村、农业、农民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强劲工作态势,使农村工作不再“难”。
- 上一篇:基层党委生活对策
- 下一篇:农村社保如何突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