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发展调研
时间:2022-02-07 08:42:00
导语:老干部发展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首都人才资源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要实现新世纪“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计划纲要提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以来,北京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与经。济发展保持了同步增长。至20*年末,人才资源总量为180万人,其中北京市119.21万人,中央在京单位61.6l万人。在北京市119.21万人中,国有经济85.64万人,集体经济8.87万人,非公经济24.70万人。从人才密度来看,我市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2900人,即29%;我市每万名常住人口中人才占有量1724人,即17.24%;预计20*年每万名常住人口中人才数达到1790人。每百万GDP占用人才数,**年为8.2l,预计20*年将达到5。63。我市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结构为1:12:41,预计20*年为1:16:50;我市国、有经济以外其他经济组织的人才33.57万人(非公有制人才24.70万人、集体经济人才8.87万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工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占从业人员的74%。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趋向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加入WTO后,WTO的影响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第三产业将得到更快发展。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中介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型第三产业正在悄然崛起,这些行业大都以人才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符合北京的资源特点和发展方向,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入世以后,外资的进入将直接扩大北京新型第三产业的规模,带来全新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促进新型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同步进行,并呈现出向第三产业持续转移的趋势。
工业方面,北京市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已经淡化。按照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北京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正逐步向高新技术发展,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如根据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首钢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以钢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主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联合企业。
加入WTO后,在比较优势原则作用下,北京农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经济作物、水产品、畜牧业所占比重将明显加大,应着重开发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把六种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郊区经济的增长点。加入WTO后,农业人才或在本产业内进行跨行业流-动,或流向第三产业。
从发展“首都经济”的需要来看,对北京人才资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的现代化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发展经济。经济发展靠效益,效益提高靠科技和人才。入世及申奥成功以后,将会有大量国内外资金进入北京,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强。近来,尤其是“9.11事件后,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唯有中国连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形势,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北京作为留学回国人员择业、创业十分理想的城市,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及以多种形式为首都服务已渐成潮流。由于人才资源大量聚集,实力持续增长,首都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保持人才资源在国内的优势,并进一步增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竞争实力。
值得重视的是,人才资源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人才资源的专业结构、产业分布结构、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与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的定位和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存在差距,与入世和2008年举办奥运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距离。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北京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按照首都城市性质的特点来安排,着眼于更好地为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市八次党代会提出,北京要发展“首都经济”,概括说首都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而不再走各种行业综合型全面发展的路子。由于北京人才队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大而全”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北京经济建设的重大转变使人才队伍面临着更艰巨的调整。中国加入WTO及北京申奥成功以后,WTO及奥运人才普遍短缺,使人才资源的调整迫在眉睫。
2、人才的智力与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目前人才积压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既有体制性障碍,也有思想观念的阻碍。在技术职称评定上,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非国有企业受企业管理制度等因素制约,影响了人才的技术职称资格考试及评定的有效运行。由于条块分割的原因,加上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在利用中央在京单位人才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受到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的种种限制。
3、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普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
调查发现,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普遍短缺。北京非常缺乏的人才主要有:(1)“首都经济”发展中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利用五大行业领军式人物,即熟悉本行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了解本行业当代国际前沿发展状况,有能力制定正确的行业、系统、部门发展战略与对策,推动行业迅速发展的帅才;(2)在基因工程、生物芯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级人才,即相当于两院院士水平的人才;(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人才;(4)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除短缺问题外,令人关注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才流向国外,流向待遇高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是后备人才的流失,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的与高新技术产业对口的学生,大量流向非高新技术企业,致使高新技术产业后备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势必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人才国际化程度体现不明显。
北京的城市定位及发展目标是确立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加入WTO后,对北京的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通常都是开放度很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其中,人才构成的国际化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以纽约、香港为例,纽约现有总人数1400万,常住外国人口280万,常住外国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0%;香港现有总人数651万,常住外国人口49.5万,常住外国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6%;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1200万人口中,现在常住的外国人口只有4.3万人,占北京总人口0.4%,与国际大都市一般应达到15—20%的比例相差甚远。
人才在经济融合度方面矛盾突出。首先是人才产业结构不合理。北京第三产业的人才占人才总数的76%,而纽约达到88.8%;在华盛顿特区,将近40%的劳动力是高技术人才。其次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北京企业的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40%,而在美国的国际大都市,企业人才占人才总数的80%。
人才产出水平低,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的人均GDP要低得多。北京**年人均GDP为2397美元,20*年人均GDP为2700美元,根据**规划,到2010年预计为6000美元。据统计,纽约的人均GDP是37598美元,东京是35474美元,新加坡是24976美元,分别是北京的13.9倍、13.1倍、9.2倍。20*年,北京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47.7%,但是这个水平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70—80%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未来五年首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一)学历层次及人才类别
根据我局对北京地区20*—20*年人才需求的调查(不包括党政国家机关),在人才需求各学历层次中,研究生需求为7.3l万人,本科生24.69万人,大专生5.14万人,中专生3.15万人,人才类别需求中工程技术人才居第一位。
(二)紧缺专业目录
20*—20*年需求量位居前**位的专业(不包括党政国家机关)为:建筑工程,机械工程,市场营销,电气及自动化工程,会计审计,铁路工程,计算机软件,西医医师,化学及高分子材料,管理科学工程,屯子信息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工程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财务管理,英语。此**个职业需求量约占全部需求量的56.09%,需求量上千人的职业有67个。
(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需求
(四)国民经济各大行业人才需求
在农林、采掘、制造、电力煤气、建筑、地质勘查、交通邮电、批发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及其他各行业中,建筑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批发餐饮对人才需求量较大;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体育、交通邮电对人才需求也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而采掘、制造、地质勘查等行业对人才需求呈下降趋势。
(五)首都经济各产业的人才需求
1、高新技术产业
调查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被调查的样本中,85%的企业有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计划引进人才总数为22260人,平均每家企业引进人才为74.2人。
调查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类型以技术类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为主。其中电子类人才所占比例为33%,信息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为22%,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为11%,机电一体化人才占11%。
另据被调查企业反映,目前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大量需求复合型以及创新型的企业人才,而且将来人才发展的趋势就是企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争夺,因而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一方面的人才注意引进和提供优惠便利条件。
调查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引进的人才中拥有中级职称的人才占计划引进人才总数的比例为38%,拥有高级职称人才占计划引进人才总数的20%,拥有初级职称人才占计划引进人才总数的比例为13%。表明未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引进的人才的职称结构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体,同时兼顾没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的引进。
调查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引进的人才以大学本科学历人才为主,其次是硕士学历人才,二者的比例合计为87%。其中本科学历人才的比例为61%,硕士学历人才的比例为26%,计划引进博士生的数量占引进人才总数的比例为5%,计划引进大专学历的人才数量占计划引进人才总数的比例为8%,这就进一步表明未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将向学历高层化发展,同时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又有实际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2、建筑业
需求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如“三总师”等。需求专业有:工民建、给排水、暖通、强电、工业电气自动化、通讯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监理等。为适合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需要饭店、旅游、证券、金融、投融资等专业和管理人才。随着申奥成功,大量基础设施的兴建,急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
3、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中旅游业人才需求以复合型的高、中级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产品营销人才及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商贸流通领域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物流配送人才、现代营销人才、信息管理人才为重点;金融业立足吸收全国的人才,以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咨询评估等人才为重点。另外,随着首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律师人才、咨询服务人才、保险人才、个人服务人才、公共关系人才(包括心理医生、家庭或社会现象研究专家)将成为急需人才。
4、现代农业
需要农业技术带头人及农技推广研究员。需求专业有生物工程、计算机应用、特种特养、观光旅游、外语等。
5、非公有制企业
随着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调查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被调查的样本中,74%的企业有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计划引进人才总数为7466人,平均每家企业引进人才为37.23人。
调查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引进人才类型以销售经理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为主。其中销售经理人才所占比例为23.9%,计算机网络人才所占比例为20.8%,另外外语人才所占比例为13.4%,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占11.6%。目前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最需要的是销售经理人才和管理人才。
调查显示,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未来5年计划引进的人才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同时兼顾大专及硕士学历的人才引进。大学本科学历人才的引进比例为50%,大专、大学非本科的人才引进比例为34.5%,硕士人才引进比例为10%,博士及以上人才引进的比例5.5%,以上的引进人才的学历结构表明目前的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已经认识到高学历人才的重要性。
6、教育
未来五年高校人才需求,人才以研究生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为主,专业主要是英语、计算机、金融、保险、经济、企业管理、财政学、新闻、法学、会计审计、信息管理、数学等。
未来五年中小学教育人才需求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需求专业有英语、计算机、数学、中文等。
7、卫生
根据市卫生局调查统计,未来五年人才需求主要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需求专业有医学、护理、基础医学、药学、检验、影像、中医、卫生管理、财会、中药、公卫、放射医学、康复医学、计算机、实验技术、统计、生物工程、经济、审计、核医学、政教、英语、师范、麻醉、病案、园林、图书、日语、口腔、医学法律。
(六)人才紧缺素质的需求
就我市现有各类人才中普遍性紧缺素质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献身精神的强化。二是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行为风格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三是系统素质。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系统资源要素的开发、配置和使用上及在系统的运作和发展模式上存在诸多与现代社会的主体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不相适应的以现代系统哲学为内核的素质缺陷。四是市场素质。我市人才在市场素质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才智素养、行为方式和法治道德四个方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不适应。
三、实施对策
1、适应首都经济发展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根据首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我市要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人事工作的自身职能,运用人才预测、规划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人才资源重组,使人才产业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分布趋于合理。到20*年,北京市一、二、三产业的人才比例达到l:16:50,第三产业人才数量继续增长,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超过25%,人才队伍构成在所有制形式上呈多元化格局;城市郊区人才增长速度高于市区增长速度,人才城乡之间的结构差异逐步缩小,郊区的人才结构不断改善。
2、创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机制,增强调动、利用人才资源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的界限逐渐减弱,人才在国家间流动、共享的趋势增大,人才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将有助于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面对入世的挑战,要切实抓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两个重点环节,坚持实行按岗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的制度,突出抓好科学设岗、严格聘用程序、依法签订聘用等环节,切实转变用人机制。要尽快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社会流动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减少限制,以便更好地体现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尽快营造一个以事业凝聚人、以成就激励人、以精神感染人、以真诚对待人的良好氛围。
3、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千方百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根据加快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建设,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引进更多的著名专家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探索人才跨地域智力流动的方式,使之逐渐成为北京引进人才的重要形式,利用中央在京单位的人才优势,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共同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继续加大吸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可以不拘一格,不分国别,唯才唯能选用。对外籍人才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对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如教育、卫生、科研、金融、保险等行业可以招聘海外归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为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国服务,可以实行特岗特薪。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境外引智办事机构,聘请文教、科技、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海外学者、专家来京为首都发展服务;选拔派遣科技、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加大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力度,政府放宽对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贡献大的企业接收毕业生和引进人才的政策。使用好人才培养、发展资金,奖励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
在人才引进上,要注意处理以下几个关系:(1)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应并重;(2)高学历与低学历的关系,要区别不同职位的要求,配置不同的人才;(3)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十分注意培养和用好身边的人才;(4)引才、育才、用才三者的关系。坚持高起点引才,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不断集聚的良好环境;坚持高质量育才,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持高效益用才,努力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引才、育才、用才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坚持引才育才与配置管理并重,坚持宏观调控与微观激活密切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
4、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以及对有突出贡献人员奖励股权、期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高薪聘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取得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杰出人才实行重奖。加快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以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体现创造劳动的价值。
5、发展人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按照建立机制健全、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服务规范、统一开放、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搞好首都人才市场总体布局,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提升首都人才市场层次。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规模经营的统一开放的首都人才市场体系。
解放思想,探索建立适应世贸规则的人才市场的服务体制,逐步改变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推进首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人才信息网络联网服务,发挥信息网络在人才市场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制度,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调节和指导功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努力适应入世要求,深入研究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配置的种种制约因素,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积极发展国际人才交流市场,加入国际人才竞争的行列,要积极研究制定外资进入人才市场领域的准入制度。
6、注重教育培训工作的超前发展,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一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把北京建成国内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基地。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四分之一的全国重点高校、三分之一的研究生院,北京培养博士生规模占全国培养总量的三分之一、培养硕士生规模占全国培养总量的五分之一,人才培养能力强。适应入世需要,在北京率先建立一个“教育特区”,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和优惠政策,下放教育自主权,引进外资,引进各国的名牌院校到北京通过合资联办的方式办分校。降低国际型人才培养的成本,减轻国家负担。二是开展公务员创造创新能力培训、专业知识培训、计算机及英语口语等技能培训,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干部进行WTO专题培训。三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增强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参与的继续教育格局。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方面继续推荐、选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另一方面,制定新的中青年人才培养方法,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7、实行可持续教育,构建学习社会
要打破学校、学科、领域和专业界限,打破学历界限,把知识重组、复合优化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才智结构的优化权交给人才自身。实行免试入学、宽进严出、学分累进、知识折旧、终身跟踪、学历通卡制度。通过发展社会教育,建立远程教育网络、连锁学习超市,构筑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社会。建立人才可持续增值的认可机制,改变一张毕业文凭定终身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