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稳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12 10:02:00

导语:农信社稳定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信社稳定发展调研报告

一、****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充足度不够,股金稳定性较差

一是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截止20****年3月末,****市8家农村信用社联社(以下简称联社)中账面资本充足率达8%以上的只有七家,如果按票据考核要求,还没有一家联社的实际资本充足率达到8%,其中实际资本充足率达4%水平的仅1家,最低的仅为一4.****%;二是股金稳定性较差。由于对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不看好,不愿意承担风险,导致投资股在总股金中的占比较低,仅为36.o5%;企业法人持股偏少,只有18.****%;股权过度分散,持股2000元及以下股东占总额的60%。大部分股东(社员)把入股视为高息存款的投资方式,如果分红达不到预期,容易引发退股风潮;三是资本扩充动力不足。****市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不高在拨备远未提足的情况下,20****年全市农村信用社资产和资本(指资本净额以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计算)盈利率分别只有0.337%、12.79%,增资扩股的吸引力较小。为维护股金稳定,农村信用社只能尽力去满足股东的分红要求,全辖股金平均分红率为6.56%,最高的股金分红率达到10%,有的农村信用社不得不把绝大部分利润用于分红,风险消化和法人积累缓慢,难以形成有力的资本扩充长效机制。

(二)“三会”制度不落实,法人治理不完善

一是“三会”制度流于形式。虽然8家联社都建立了社员(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开会议事走过场,几乎不曾改变过管理者会前已作出的决定,民主表决程序只是为了让管理者或上级部门的意志在组织形式上合法化;二是投资人在管理上依然缺位。由于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陷,社员(股东)代表和理事、监事绝大部分是内部职工,经营机制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及时,加之外部投资人普遍缺乏股东意识、风险意识和金融业务知识,很难有效履行所有者职责,“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没有真正改变;三是法人治理有名无实。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还停留在班子、制度完善阶段,理事会、经营层、监事会三套班子的职能职责未作严格区分,权限界定不明晰,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衡机制尚不完善,理事长一人掌控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三)存量风险化解困难,新增及潜在风险加大

一是历史包袱仍然较重。在20****年12月31日前,全市农村信用社账面不良贷款有41380万元、历年累计亏损8****4万元,专项票据置换后尚留不良贷款30151万元、亏损5488万元;存量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由于债务人可追偿的资产太少,加上诉讼时效等问题,最终实际损失率将相当高;二是资产风险未充分暴露。2003年初上报贷款形态时,不良贷款的反映不完整,仅辖内雨城区开发区农村信用社(原****市开发区城市信用社)就有2925万元呆滞和呆账贷款未如实上报,因此未得到人民银行的票据资金支持。在1998年以前,辖内8家联社分别向四川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四川省信托公司和四川省金融租赁公司拆出了大量资金,这3家省级金融公司现因经营不善造成严重资不抵债,不得不进行资产重组或关闭破产,据有关方面预测,****市农村信用社拆借资金的受偿率将不会超过30%;三是个别联社新生风险增大。国家建设重点项目瀑布沟电站水库工程,在****市境内的汉源和石棉两县造成大面积淹没区,由于对库区移民赔偿不足和当地政府对移民的特殊保护政策,使农村信用社在淹没区的贷款风险大增,仅汉源县联社已新增不良贷款7000余万元,在专项票据发行后,该联社的不良贷款不降反增,增幅达到6.39%。另外,辖区农信社还存在高估抵债资产价值而虚降不良贷款、抵债资产长期挂账不处置造成贬值、相关法律手续不完备致使债权不落实和地方政府的承诺政策不能兑现、损失补偿得不到落实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市农村信用社的风险。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自我约束未到位

一是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权责利不对称;二是自主经营管理不落实;三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20****年5月名山县联社一名职工内外勾结,利用内部汇划凭证管理不严和内部往来对账检查间隙时间长的漏洞,采用把虚填的财政拨款委托凭证交换传递到基层社取款的方式,骗取了农村信用社资金30万元。这个典型案例,反映出当地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失控问题。

二、促进****市农村信用社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股本结构,健全长效扩充机制

一是按照实际需要增资扩股。通过增资、转让或退股等力式扩充、集中和处理不合规的小额分散股金,规范股金结构;继续扩大股金募集,提高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4%的央行票据兑付条件,并在满足股东基本分红欲求的前提下,按照资本充足率法定要求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稳步扩充股本金总量;二是调整股东结构。结合当地实际,合理提高投资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人股,让他们参与决策,实施监督,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三是合理分配盈余。当年盈利须统筹安排,合理确定风险拨备、公积资本和股金分红三者比例,在未全部弥补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要求之前,应严格限制分红比例,红利分配应更多地采用转增股金方式,既扩充资本总额,又为建立资本长效扩充机制创造条件。

(二)落实“三会”制度,推进股东参与管理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进一步完善股权设置,增加非员工股东(社员)在股东(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中的人员比例,特别是要让理性投资者参加“三会”的具体工作,由他们代表其他非员工股东充分行使所有权,切实解决因股权过于分散而完全被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二是落实所有者的决策监管权。规范“三会”的职责和议事规程,通过制度安排,确保“三会”依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运作;三是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情况和发生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股东社员、员工群众如实披露,接受投资人、内部职工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加大政策扶持,消化处置资产风险

一是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风险问题。建议通过重新认定历史贷款风险和资产损失,由人民银行按改革政策重新安排资金给予农村信用社资金支持,帮助消化更多的历史风险问题,让这些农村信用社彻底走出困境;二是帮助达到票据兑付条件。地方政府应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涉及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不良贷款,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费用,协调司法、行政等相关部门如实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三是建立政策扶持长效机制。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把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等扶持政策长期固定下来,保障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由地方财政建立支农风险基金,对农村信用社“三农”贷款提供贴息和损失补偿,引导和鼓励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征信评级和资产评估体系,规范中介收费,沟通经济信息,推荐融资项目。

(四)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我监督约束

以提高效率和控制风险为目标,建立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资本约束、授权授信、市场预警、信贷审批、操作规范、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内部审计等控制管理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明确划分各管理层次、部门的管理和业务工作权责,落实岗位责任,规范操作行为,强化互相制约,严格监督检查,厉行责任追究;强化资本约束,加大流动性监控,严禁超负荷经营,实现全面覆盖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以及对风险全程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重点控制决策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此外,要规范行业管理和金融监管行为。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要在充分尊重农村信用社作为法人和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和投资人各项权利的基础上,全面履行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并逐步实现履职重点由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准入或退出、高管人员资格、依法合规经营、运营风险控制的监督管理,真正从对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事项的监管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其业务拓展和金融创新。

(五)改进经营方式,实现高效持续发展

要大力拓展金融业务,有效培育黄金客户和新的效益增长点。加强联社间的业务合作,积极发展社团贷款,同时主动参加商业银行牵头开展的银团贷款,以缓解农村信用社资金大量闲置却因资本金约束不能向资金需求量大的大型企业、大型项目发放贷款的矛盾;二是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着力开发适合“三农”、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农业订单、仓储货单、库存货物、应收账款等动产抵(质)押贷款和联保协议贷款、法定代表人抵押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以及按揭贷款、融资租赁等贷款融资业务,努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作者:陈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