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兑付农信社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12 09:59:00

导语:票据兑付农信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票据兑付农信社调研报告

贵州省遵义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自20****年1O月正式启动,至20****年4月19日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完成了12家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联社及湄潭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挂牌工作,新组建了汇川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3家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共认购了18640万元专项央行票据。20****年一、二季度,遵义市辖内8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已经顺利获得专项央行票据兑付,兑付金额共计8,556万元。笔者以辖内部分已成功兑付央行票据的农村信用社为个案对象,就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央行票据兑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遵义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绩

(一)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农村信用社20****年末股金余额34433万元,比20****年末增加24470万元,全市统算资本充足率从20****年末的1,7%增加到20****年末的14.19%。至20****年3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3636万元,比改革前的20****年末增加65284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93285万元,比20****年增加385337万元。

(二)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全市农村信用社不断创新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由过去单纯注重存款和贷款质量指标考核转变为突出效益指标考核,促进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快速、有效增长,使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全面好转。

(三)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约束机制逐步健全

一是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构架。经过改革,14家县级联社(含农村合作银行,下同)按照“授权合理,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原则,建立了社员(股东)代表大会、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运行机制,实行了理(董)事长与主任(行长)分设,明确了“三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建立了议事规则。新机制已初步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制度执行得到加强。辖内各联社按照行业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建立起了覆盖信贷、会计财务、出纳、储蓄、中间业务、票据、安全保卫、审计、行政管理等范围和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四)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遵义市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断壮大,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围绕遵义市提出的七大产业航母和“六个一百万”发展规划,各县(市)农村信用社(农合行)结合本县实际,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人,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股金的稳定性问题

农村信用社(农合行)普遍存在股权结构分散化问题,获得专项票据兑付的7家机构中有3家全部为自然人股,法人股占比最高的也才13.73%,其余3家法人股占比仅为1%~7%。股权构成中除基础较好的湄潭农村合作银行和绥阳县农村信用社投资股占到50%以上外,其他农村信用社的资格股均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兑付时人总行考虑到其属于落后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放宽了投资股的最低比例要求才得以顺利兑付。而具有退股、转让功能的资格股占比过大,实难保障股本金的稳定,导致资本约束行同虚设。

(二)不良贷款的清收与真实性问题

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时是按2002年底参加试点的农村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来发行的,由于人总行锁定的不良贷款数额是以2002年末数据为准并不得变动,出于多种原因,当时多数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的不良贷款数额打了“埋伏”,实际不良贷款数额远远大于锁定数,这部分不良贷款就成为了“隐性”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要达到不良贷款的降幅要求,可以说困难重重,所以一些信用社采用违规展期、借新还旧、以贷收息等人为方式将已到期或即将到期而不能按时收回的贷款转为正常贷款,并通过大规模增加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尽管遵义市农村信用社均已成立“三会”,且“三会”成员按有关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法人治理结构框架也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三会”作用乏力,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错位、越位办事,“一长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这主要是由于“三会”成员的产生自身带有一定的缺陷,选举实为组织任命。因此,“三会”及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离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专项央行票据的正向激励作用,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严格规范信用社股金管理,改善股权结构

自然人股权在农村信用社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防止人股三年后发生社员大面积退股行为,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正面引导工作,以诚信征得股民和社员的信任与支持,保证股金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加大增资扩股的宣传力度,使人股社员真正认识到人股的意义,明确其作为股东的权利、义务及入股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以进一步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还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有企业主、企业法人等一些有能力并且具有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意愿的投资人人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二)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要注意吸取以往的教训,对不良贷款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坚决杜绝借新还JE1、以贷收息的情况,及时调整借款形态,确保贷款形态真实、准确;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建立健全贷款定价机制、授权授信制度、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三)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要实现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性转变,必须进一步细化理事长、监事长及其他成员的职责,真正形成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相互制约的组织框架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是信用社合规经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制度保障。农村信用社要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能上能下的高管人员的任免机制,收入分配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等等,以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建立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同时为防范风险,信用社要切实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多渠道寻求富余资金出路

开展信贷创新和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加强贷款营销是解决农村信用社相对富余资金的根本出路。当前,农村信用社一是要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根据各县经济特点,继续完善信用村(镇)建设,适当扩大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这不仅是为农村信用社找到资金出路的问题,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如大力拓展票据贴现与转贴现业务,积极稳妥地推出合同(订单)质押、优质动产权利(如优质应收贷款、收费权、仓单、提单)质押等新的贷款方式,与担保公司开展适度合作等等。三是积极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合作,实现多赢。

(五)细化明晰省联社的责权利,省联社管理归位

在现今的条件下,为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持续有效发展,应尽快将省联社管理法人的管理权力、责任及利益关系细化,而且要注意与县联社法人责权利的协调配合,尽量减少对县联社的合法权利的行政干预,侧重于在行业管理规范、构建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合力。同时,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六)政府部门合理定位,杜绝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

各级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尊重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权,不干预其具体的经营决策,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目标与职责,关心、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配套措施的支持力度,督促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扶持政策将各项配套措施落到实处。政府部门还要积极为农村信用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努力设法激活县域有效信贷需求,制定、实施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扩大适销对路、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大力培育个体私营经济,适度加速小城镇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增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增加有效信贷需求,为农村信用社拓展信贷业务增加载体。

(七)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

为防止农村信用社采取虚报、欺骗等手段满足央行专项票据兑付条件的不诚信行为,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尤其是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的动态监测与实地考核,确保农村信用社上报的报表、资料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进一步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切实发挥资金扶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还要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及时发现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上级行反映,为上级行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