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5 04:19:00

导语: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反哺和支撑。如何以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从各县区、乡镇投入来看,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基本没有。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等针对文化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我市特别是农村落实的力度还很弱,很不到位。如:政策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地区财政总支出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配备1—2名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其工资及正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等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难以贯彻落实甚至是一纸空文,导致基层文化建设严重滑坡。

2、基础设施落后。从我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县区一级虽然多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新浦区、海州区没有图书馆),但标准不是太高,事业经费较少,县区文化馆图书馆财政所拨经费除去人员开支之外,办公经费所剩无几。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00个,有文化站建制的92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建制的8个。近几年来,有的乡镇将文化站房挤占、拍卖或挪作它用,另有一批因小城镇改造被冲拆,不能落实“拆一还一”政策,以致有相当数量的乡镇(街道)又出现了新一轮无房、危房文化站,阵地严重萎缩。目前,文化站达省标准的21个,不达标48个,无站舍31个,不达标文化站占总数的近80%。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因年久失修,都不能使用,农村电影队基本解散。

3、文化人才匮乏。根据基层文化人才的调查,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县一级专业剧团生存困难,更谈不上出精品、出人才。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全市现有文化站长90人,(含兼职、聘用、民办性质),11个文化站无站长。文化站人员年龄普遍较大,专业素质不高。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4、体制不活,体制不畅。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全部归属地方党委政府,不再隶属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只在业务上对其指导。不少乡镇党政领导仍对文化站的性质及业务特点缺乏了解,不能或不愿行使对文化站的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片面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不出经济效益,甚至当成是财政的包袱,文化站的运行和管理无人过问,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文化工作职能日渐弱化。从而导致了主管部门想抓抓不了,地方政府该抓不愿抓的不良局面。

5、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较慢,农民还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难的问题,导致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甚至在一些地区滋生蔓延,使得一部分人精神空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

二、坚持多管齐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1、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牵头,文化、教育、广电、科技等部门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参与。从现阶段来讲,应该突出抓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建设,即县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从今年开始,我们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用三年时间,全面解决全市12个无房文化站和50个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问题。通过努力,使我市绝大部分乡镇均建有内部功能齐全、设施比较先进、管理比较到位、运作比较顺畅、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站,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是,要创新机制,全面推进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作机制进程。配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用2—3年的时间,对全市乡镇文化站长普遍进行一次轮训,不断提高全市乡镇文化站长的整体素质。

2、研究农村文化消费特点,提供适合农民急需的文化产品。一是深入开展“送戏、送科普、送电影”活动及送文化下乡活动,创作演出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鼓舞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和节目,不断激发农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集中采购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普及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致富。同时,探索长效机制,逐渐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二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让农民既广泛参入农村文化建设,又在参加文化建设活动中,不断享受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既要充分考虑那些有过外出打工经验、思想比较解放的人群的消费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提供符合他们口味的特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3、强化品牌意识,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制。首先,大力培养村文化大户。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正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转型。但农村社会始终保持着以血缘宗法、家庭群体为主的结构形式,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的发展,仍靠人际交往、代际传递相互作用进行传播,农村文化能人的价值和作用很大。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抓好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也应该作为重点对象来引导和培养。

其次,坚持一地一品,打造文化品牌。纵观农村文化发展,品牌优势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农村一般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项目,我们要借鉴中外有益的经验,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村情的活动载体,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激活、带动村村文化项目的发展。尤其不可忽视的是,重现这些具有草根烙印的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可以使村民找到今天发展家乡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方向,在家乡历史的方位中、在扎根于民间、扎根于乡土中,认识到身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信心。

4、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文化体制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保驾护航。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需要建立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用的新机制,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开展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需要组织和动员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基层去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的整体文化水平,鼓励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同时,也需要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建设环境。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文化监管作用,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5、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总的来说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是高的,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总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或者说,经济搞好了,文化建设自然会得到重视和加强,因而在少数地方就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的安排,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想把所有的文化事业推向市场等等,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所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出来,才会实现文化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