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聊城两市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4 01:38:00

导语:德州聊城两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州聊城两市调研报告

按照委党组统一部署,资源节约处和交通处对德州聊城两市工业流通经济运行及贯彻落实鲁发[20****]24、25号文件情况进行了调研。期间,听取了两市及6个县(市、区)的情况介绍,与12户重点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并深入到7个县(市、区)及13户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总体看,两市加快推动工业发展的决心很大,各项措施有力,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承接了去年以来稳定增长趋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但两市发展中也存在隐忧,需要认真分析,科学把握,及时调整,以保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两市积极克服原材物料涨价、国家宏观调控从紧、企业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坚持加快发展不放松,精心组织经济运行,科学加大投入,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业流通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工业流通快速发展。两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流通经济工作,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增强工业实力,膨胀经济总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工业营造了浓厚氛围,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增长较快。20年,聊城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4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9亿元,利税215亿元,利润140亿元,分别增长22%、33.2%、37.3%和44.5%;德州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0亿元,利税267亿元,利润147亿元,分别增长23.4%、34.3%、32.6%和30.6%。今年1—2月份,聊城市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22%、34%、39%和41%;德州市分别增长25%、30%、21%和26%。据预测,聊城和德州市一季度及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幅在22%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增幅在30%左右。

二是商贸流通经济运行平稳。20****年,聊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3亿元,同比增长18.6%。德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亿元,同比增长18%。今年1—2月份,聊城和德州市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亿元和75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6%。两市主要商品供需两旺,市场交易活跃,尽管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上升趋势,但供应正常,没有脱销、断档现象。随着政府更加重视民生,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城乡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消费预期增加,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市场消费。据此预计,今年两市商贸流通经济将保持高位运行,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拉动作用。

三是工业外贸出口增长势头强劲。20****年,聊城和德州市工业品出口分别达9.1亿美元和7.4亿美元,分别增长63.5%和35%;机电产品出口分别达1.9亿美元和2.83亿美元,分别增长59.9%和63.2%。今年以来,两市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转变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取得良好成效。聊城市汽车零部件、农机、德州市的机电、建材、纺织产品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1—2月份,聊城和德州市工业品出口额分别达到2.7亿美元和1.4亿美元,分别增长122.1%和45%。预计一季度和上半年,聊城市工业品出口将分别增长95%和60%。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65%和55%。德州市工业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增幅将保持在30%左右。

(二)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两市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大投入,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储备建设了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成为拉动两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增强了两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年,聊城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4.6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0%,增长26%。德州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6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7%,增长15%。今年1—2月份,聊城和德州市分别完成技改投资36亿元和20亿元,分别增长21%和13%。预计一季度和上半年,聊城市可完成技改投资63亿元和130亿元,均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分别增长22%和23%;德州市可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和150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81%和68%,分别增长17%和15%。两市一批新建项目相继竣工投产。聊城市祥光铜业20万吨阴极铜、信发集团16万吨电解铝、奥博特6万吨精铜板带、鲁西化工36万吨氨醇等89个重点项目陆续投产,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17亿元,利税54亿元。今年上半年预计又有40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额11.3亿元,其中包括信通铝业2万吨钎焊复合材料、山东省生物柴油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冠县新丰钢管有限公司10万吨轴承钢管等7个过亿元的大项目。德州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外招商引资,确立了“南融北接”的工作思路,抓住央企进行资产整合重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利时机,提出“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全力推进本市企业与央企合作。继成功与中联水泥、中化集团合作之后。今年又有16家企业与央企进行了对接洽谈,其中10家企业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化化肥、大唐华银电力、华电国际、中海油等一批央企龙头将通过合资合作方式落户德州,进一步增强了德州市工业经济的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两市加快培植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发挥大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成效明显。聊城市组织实施了“5513”工程(到2010年,全市有5户企业利税超10亿元、5户企业利税5亿元、10户企业利税3亿元、30户企业利税1亿元以上,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20****年,聊城市“5513”工程中的50户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0亿元,增长40.2%,实现利税136亿元,增长34.8%,利润91亿元,增长37.58%,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0%、63%和65%。德州市确定50户骨干企业,重点培植,20****年50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2.7亿元,同比增长37.5%;利税76亿元,增长26.5%;利润43.1亿元,增长20.6%。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9%、28.5%、29.4%。从1—2月份情况看,两市的重点企业基本能够满负荷生产,产销两旺,完成产值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化肥行业由于进入春耕旺季以及南方灾后需求量大幅增加,1月份以来保持强劲增势,鲁西化工和德州华鲁恒升集团尿素产量和产值同比增长都在60%以上。其他钢铁、化工、石化、有色企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速,增幅都在25%以上。在骨干大企业的带动下,一些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如聊城市的有色金属、汽车、造纸,德州市的化工、机械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今年聊城市有色金属行业主营收入将达到600亿元,汽车及机械制造业400亿元,造纸行业200亿元。民营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年,聊城市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495户,同比增加30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6亿元,增长38.3%,利税130亿元,增长36%。德州市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2647户,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688亿元,增长22.5%;利税214亿元,增长26%。

(四)自主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聊城市结合本市实际,以聊发[2008]4号文件出台了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技术创新和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德州市组织起草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将于近期出台。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重点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聊城市组织实施了“双20”工程,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推动技术中心不断进档升级。德州市提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确定今年力争新增5-10个中国驰名商标或国家级名牌产品。三是产学研联合逐步深化。两市积极推进重点企业与国内大院大所的合作,创新合作形式,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

(五)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两市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一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聊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聊发[2008]5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德州市节能办和环保局分别起草了实施意见,将于近期出台。二是加强源头控制。德州市认真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德州市政府出台规定,明确把能评审查纳入项目审批程序,成为项目审批管理的重要前置环节,市经委在德州市政务大厅设立了办事窗口负责能评审查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运用市场手段推进淘汰落后,两市都按要求实施了差别电价政策。聊城市对差别电价执行不力的县(市、区)、部门和企业进行通报。德州市20****年拆除了3座水泥立窑,关停了2台3000千瓦小火电机组,关停了四家企业的20余万吨草浆生产线,淘汰6万吨落后钢铁产能。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德州市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业链延伸,构建循环型的资源流、能量流、技术流耦合系统,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能源互惠、互利、互补、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重点培育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农林三剩物综合利用等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聊城市组织实施循环经济“2320”工程,重点培育3个循环经济型县(市、区)、3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据两市初步测算,有望完成20****年节能降耗目标。

二、突出问题和困难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总体形势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节能减排压力大。两市传统的资源型和初加工型产业在经济结构所占比重较大,结构性高能耗的工业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有色、造纸六大行业是两市经济支柱企业,一方面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加剧了资源环境矛盾,给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两市仍在建设一批重化工业项目,尽管这些项目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已经达到先进水平,但是由于单位产值能耗高于当GDP能耗水平,使得两市完成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更加艰巨。

(二)资金等生产要素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一是资金短缺。20****年以来国家连续收缩银根,调高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要求部分大型商业银行2008年新增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去年水平。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还贷压力,提高了投资成本。据测算,德州和聊城两市全年流动资金缺口分别为56亿元和60亿元。二是土地供求矛盾加剧。国家对新增工业用地控制更加严格,对用途、容积率等提出了更严的要求,新建项目用地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人力资源不足。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管理、营销、技术等各类人才需求明显增加,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新劳动法实施、市县级养老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个别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出现招工难的问题。

(三)企业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实行家族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一些省属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内外部机制不顺畅、不科学,影响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性。如中通客车公司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影响了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

(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今年以来,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左右,煤炭价格平均上涨了20%左右,碳结钢价格上涨14%,普碳钢价格上涨70%左右,棉花上涨了10%左右,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化工、机械、纺织、建材和轻工等行业的利润增长。据测算,上半年,德州市企业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减少利润15.42亿元。此外,运输、土地、融资等费用也在不断上涨,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从了解的情况看,源于食品、原油、铁矿石等重要生活生产资料涨价所引起的通胀,有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

(五)制约出口因素增加。一是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据德棉集团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成本就增加4.2%。二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影响了部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从调研情况看,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1个百分点。三是美国次级债务危机以及国际贸易争端等因素给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并结合市、县经贸部门和部分重点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我省的经贸工作。

(一)加快推动基层政府工作指导转变。认真贯彻落实鲁发[20****]24、25号文件,引导各地特别是县级政府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逐步提高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加大督查力度,组织开展专项督查活动,督促各市特别是县级政府抓紧落实鲁发[20****]24、25号文件,确保文件落实到位并取得实际效果。

(二)深入研究分析经济运行中的前瞻性问题。全面关注当前经济运行形势,特别是高度重视可能的全面通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加强监测分析,超前预测,及早把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经济平衡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抓紧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关系顺畅的科学管理机制。培育发展大企业集团。加快我省企业联合重组,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督促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国家和省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认真抓好《节能法》、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源头控制,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办法,落实项目审批部门联动、等量淘汰等制度。积极推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发展经济与推动节能减排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