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科技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3 11:10:00

导语:气象局科技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气象局科技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调研成效,避免座谈流于泛泛而谈,水利部工作组提出了希望了解的主要问题:人才流动、客座科研人员聘用的实施方法;理事会的设立,如何定位;如何提高工资额度及岗位津贴如何设立;综合类科研院如何处理非营利、事业、企业这三块的关系;转企部分如何进行资产评估、工商注册等。

一、中国气象局科技体制改革进展基本情况

中国气象局所属科研机构36个,为1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城市、干旱、沙漠、高原、台风、暴雨、热带海洋、大气环境)和27个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人员编制总数为3037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占机构总数的25%,核定非营利机构人员编制650人,占原编制总数的21.4%;27个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分别划归各省(市)气象局,转为气象事业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占机构总数的75%,在职职工1300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1%。

根据国家科技体改革的精神,主要采取了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的方针。****年4月,科技部对中国气象科学院、兰州干旱研究所作为科技改革试点单位开始探索改革的方法措施。****年12月,召开科研体制改革工作交流会,结合各省气象部门机构改革。

在《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国科发政字〔****〕428号)的批复意见后,****年12月17~1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科研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科研体制的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动员。

成立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会及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综合理事会,各专业气象研究所及各省(市)气象所又分别成立了分理事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会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局长任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任第一副主任,中国气象局科教司司长任第二副主任,院属各研究所所长、部分专家担任委员;8所综合理事会由各专业气象研究所负责人、部分专家担任委员;各省(市)气象所分理事会由所在省(市)气象局局长任主任,各所所长任副主任。

由于目前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气象局所成立的理事会并不是真正的理事会,仅定位在最大事宜的审议和协调的位置上,尚未处在“决策”的位置上。目前仅处于一个过渡阶段,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气象局始终处在科研体制改革的领导、指导的位置上,对科研单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大的方案、政策由局批准。表现在(1)院所的定位、目标,局党组进行多次的研究确定。对布局是否合理、有无遗留、专业的特色、创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如四川成都所,其定位明显地留有四川的色彩,在定位目标时,把青藏高原气象内容补充进去,增设西藏分所。专业主要放在应用基础及开发上。(2)机制上,气科院院长国内外招聘,已引起重大影响,目前对8所又在公开全国招聘。实行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中国气科院实验室的作用。在科技人员的岗位绩效工资给予支持。(3)在改革的前期,基本上已经将要分流的人员大部安排在生产业务、事业中去了。目前仅有少量的科技人员,作为辅助人员,由项目支持。(4)在创新上增加投入,支持中国气科院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数值预报创新中心。

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中国气象科学院是行业内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气象局科学研究所,1978年改所为院,1991年正式定名中国气象科学院。下辖11个研究所(9所2室),9个职能管理、后勤处室。本次改革考虑气象科学院设置研究系列、支持系列和行政管理机构。原有部门将调整为7个研究所(室),5个科研支撑及行政管理部门。具体一些做法为:

1、机制转变,实施分类改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社会公益类的研究大院,该院以国家减灾、防灾急需解决的高新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研

究目标,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应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

(1)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地球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人工影响大气研究中心和数值预报创新基地按

基础研究类的研究机构的改革思路进行改革。

(2)农业气象和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和气象科技信息中心组成科研、业务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公益类研究中心,该两中心仍定位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但在中心内部既要解决好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建立科研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同时又要抓好业务服务。

(3)大气探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气探测技术研究开发部分主要

从事应用型技术开发工作,逐步实行企业化转制。

首先以地面遥测自动站研究开发组为基础组建探测自动化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公司,实现企业化管理,采用市场运作机制。

在探测中心转企之际,国家气象计量站从探测中心分离,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并确保其履行国家法定气象计量检定机构应具有的执法职能,同时把部分富余人员分流到上述企业积极参与探测公司的组建。国家气象计量站逐步组建为一班人马二块牌子,对国内为国家气象计量站,对国际为亚洲仪器中心,为独立法人单位。

2、用人机制改革

竞争上岗、人员分流。固定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240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216人,管理人员岗位24人。经竞争上岗,首聘了科研人员173人,占编制80%;管理人员招聘24人、5名编外临时聘用人员。人员分流150人,其中退休或提前退休15人,后勤服务65人,课题辅助人员60人,人才交流站15人、

(1)全面执行岗位聘任制和课题负责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

劣汰、吸引人才、开放流动的原则,并实行末位淘汰制。

(2)院内研究人员分两类:2/3为院固定研究人员,l/3为流动研究人员。流动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课题组聘用人员、客座研究人员。

(3)建立院人才交流站,对未聘人员通过人才交流站实行岗位培训和人员分流,对未聘人员由人才交流站按有关办法管理。

3、分配和激励机制改革

(1)对招聘上岗的固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收入由三部分组

成,即国家工资、绩效津贴和岗位津贴。

(2)将按优势发展学科和创新领域的需要和科研机构的设置情况设置不同级别的固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在竞争上岗的前提下,按岗位高低发放相应的岗位津贴。固定研究人员的津贴标准大体是:

研究员分两个档次,即3000元/月和2500元/月;

副研究员分两个档次,即****元/月和1500元/月;

助理研究员分两个档次,即1200元/月和800元/月。

管理人员的津贴标准靠级处理,即处级靠副研,科级和一般管理

人员靠助理研究员的发放标准。

院长和副院长的岗位津贴由理事会建议并报送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批。

(3)对业务人员和课题组辅助人员(院外受聘人员除外)的工

资也有三部分组成,即国家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其标准另行

制定。岗位津贴由有偿服务创收经费、院经费支持。

(4)后勤服务和院属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行制定待遇标准。

(5)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对院有特殊贡献的群体和主要贡献

者予以重奖。标准另定。

4、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制度创新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保证,按照国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思路,制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同时要加强对固定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管理办法。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定研究人员和业务人员招聘实施办法

对招聘原则、岗位设置、招聘条件、招聘办法和招聘程序、上岗管理和聘期、合同管理、上岗人员待遇等进行规定。

(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人员招聘实施办法

同样考虑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聘用的招聘原则,对岗

位设置、招聘范围、招聘条件、招聘办法和程序,上岗管理和待遇制

定了明确的规定。

(3)制定“课题负责制”实施和管理办法

对课题负责人的职责、课题组具有的人事、课题管理和经费使用

的权利、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对课题完成后形成的研究成果、知识产

权及其与国家、院的关系按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给予明确规定。

(4)制定课题组和业务组招聘辅助人员的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

今后课题组和业务组根据课题研究或业务需要,有权聘用辅助研

究人员,该实施办法对招聘这类人员的要求、招聘办法、范围作出明

确的规定。这类人员的经费支出如原是本院人员,除国家基本工资外

全部由课题经费支出;如不是本院人员,其全部经费由课题组支出。

(5)制定人才交流站管理办法

(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绩效津贴分配办法

该办法完全体现出津贴高低和与本人的业绩挂钩;业绩主要表现为争取课题的能力、研究成果的应用、发表的研究文章、获得的国家奖励以及培养人才;管理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来加以确定。

(7)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定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津贴管理办法

该津贴主要向关键岗位倾斜;不同的岗位享受不同的岗位津贴标准。

(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果转换奖励办法

(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定研究人员考核暂行办法

(1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人员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办法

4、制定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会章程”

明确理事会的职责和任务及理事会的组成

三、几点体会:

1、干部任免制度改革力度大:国内首次在海内外公开招聘正局级干部,引起人事部关注,考虑指定相关招聘国外人才在国内任职的政策制订。中国气象科学院原定在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由于人事管理政策上尚无先例,改在国内招聘。现已招聘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张人禾研究员为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目前又在全国公开招聘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所长。气象局迄今已有4位司局级、20多位处级干部在改革过程中调整下来从事科技工作,对于任职超过2届以上的干部保留待遇。

2、气象局领导对科研体制改革十分重视,大的方案、政策由局领导会议研究批准。

3、根据气象局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积极为科研结构的改革创造条件,特别在改革开始,就开始安排人员的分流,分流到部分气象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中去,作为事业业务单位、科研的支承系列,减轻科研单位的压力。

4、加大局对改革和研究的配套资金,加强科研单位的能力建设,增强科研的实力。

5、科研机构的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各部门、部门所属的各单位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共性的地方是各部门科研机构必须进行专业调整,优化资源,保留精干人员继续从事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特殊性表现在气象局所属院所综合类科研机构少,如气象科学研究院整体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转企部分较少,非营利编制外的人员作为科研的支撑以事业编制保留。而水利部所属的4个研究院均属综合类,非营利、中介、转企3部分都存在,分类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

6、理事会在非营利部分的作用问题。气象局已经成立了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但将理事会定位为决策审议,与现行的行政决策并存,而非决策部门。作为过渡阶段,可以借鉴。

7、中国气象局8个专业研究所的离退休人员和辅助人员由地方气象局统一管理,解决了非营利部分的改革难点。其中的辅助人员转入专业研究部门,以存量事业费保留事业编制。建议水利部保留4个科研院的部分事业编制,以解决科研辅助人员和从事质量检测、标准化、计量认证人员的归属问题。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及社保问题也请敦促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解决政策。

8、气象局在招聘研究院所的院(所)长、学科带头人等方面力度很大,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职位面向国内外,招聘人员中的一半规定应是局外人员。要实行以上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水利部4个院中,水科院、南科院的副院长进行了国内公开招聘,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最后招聘的均是本院人员。今后招聘领导职位、学科带头人以及关键岗位的人员,如果在现行政策下进行,是很难真正实行择优、流动、竞争的。

9、创新上,气科院根据气象目前的情况,经过论证,创建国家气象数值预报中心,根本上解决我国气象预报的落后局面,中国气象局在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水利部准备创建部级技术研究中心,如何布局、创建什么中心、如何创建等,都要积极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