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9 02:36:00

导语:东桑西移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东桑西移调研报告

近年来,覃塘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良好机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通过抓桑园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和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来促进蚕桑业发展,蚕桑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蚕桑产业已成为覃塘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兴产业。

(一)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稳步上升

20**年,全区桑园面积2.23万亩,比20**年增5330亩;养蚕户达1.5万户,从业人员4.5万人,比20**年分别增3000户和1.6万人;养蚕9万张,比20**年增1.5万张;鲜茧总产量3150吨,比20**年增875吨,增长27.8%;产值达6300万元,比20**年增2660万元,增长73.08%;从业人员年均纯收入5000元,比20**年增2000元,增长40%;规模经营户产值3024万元,占总产值的60%。

2007年,全区增加桑园面积6200亩,增加养蚕户1700户,增加从业人员6800人,1-9月份,全区养蚕8.02万张,同比增长5.5%;鲜茧总产量2814吨,同比增长5.5%;总产值达4554万元。

(二)树种、蚕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年,全区推广种植桑树新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面积达1.1万亩,占总面积的61.8%,饲养蚕新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3.67万张,占蚕种量的41.2%,每张新蚕种产量比“两广一号”增产2.4公斤,增产6.5%。全区小蚕共育户有12家,其中万张以上的共育大户一家。

(三)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20**年,大岭、石卡、五里、三里、覃塘、黄练、樟木七大蚕桑优势区域的桑园面积占全区98.82%,鲜茧产量占全区99.04%。种植2亩以上桑园的养蚕农户有9000户,占养蚕户的60%;养蚕收入超1万元的达2300户。

(四)科技种养和科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为了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覃塘区农业局协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加强对蚕桑科技培训的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蚕桑技术培训活动。20**年全区共举办各种层次的蚕业技术培训班26期,培训人员21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2007年上半年,组织了30多名桑蚕技术骨干到平南县参观学习方格簇技术。随着先进的种桑养蚕技术——如病虫的综合防治、桑树剪法及收获、蚕种催青及收蚁、方格簇技术等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桑园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民发展蚕桑业的热情日益高涨。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优越

覃塘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桑树发芽早、年生长期长,使春蚕上市时间早,能取得很好的利润。而且,一年可多批次养蚕,种桑投产快,养蚕效益高。同时,覃塘区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有耕地面积47.5万亩,还有大量岭坡地和边角地,通过调整部分低效益农作物种植面积,利用岭坡地和边角地来种桑养蚕,效益十分可观。

(二)劳动力充足

20**年覃塘区劳动力总数27.94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17.2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1.6%,剩余劳动力10.73万人,其中已外出务工7.32万人,等待转移农村劳动力3.41万人。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桑养蚕既可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三)市场需求稳定

今后,世界对丝绸的消费呈增长的趋势,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被淘汰的产业。同时,20**年,国家商务部又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覃塘区发展蚕桑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经济效益较高

据统计,在我区,经营相同面积的耕地,农户种桑养蚕的纯收入(含自身劳动)比种植水稻多1.6倍,比种植甘蔗多2.1倍,比种植玉米多4倍。因此,发展蚕桑业能扩大农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一)蚕农养蚕技术缺乏

由于我区的蚕农多为四十多岁的农民,文化水平低,养蚕技术不高,对蚕、桑病预防工作不到位,蚕区经常发生蚕病,影响了我区蚕桑业的发展。

(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滞后

覃塘区桑园面积在2亩以上的农户只有9000户,没有蚕茧深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料蚕茧全部靠外地丝绸加工企业调购。20**年覃塘区有鲜茧收烘企业11家,但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落后,没有与蚕农签订任何产销合同,产销不确定因素较多。

(三)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技术人员不足,缺少技术推广经费和先进的技术推广手段

目前覃塘区还没有设立蚕业技术推广机构,区农业局只有一名兼职技术员,全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同时,区农技中心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业务工作经费不足,技术人员只能开展极为有限的培训、推广活动。

(四)缺乏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

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不高,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影响,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科学种养技术,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

1、推广桑、蚕新品种。桑树品种要以推广优质高产杂交新品种桂桑优62号、桂桑优12号等为主,同时要积极引进区内外其它优良桑树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蚕品种要以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两广二号等为主。通过大力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改良桑、蚕品种结构,促进全区蚕茧产量、质量的同步提高。

2、积极推广优质高产蚕茧生产技术,提高蚕业科学水平。在推广桑、蚕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桑树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高产原料茧标准化生产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小蚕共育技术、优良簇具、蚕房改良建设等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积极培养蚕业辅导员、种桑养蚕能手、建立科学养蚕示范户、示范区、宣传普及种桑养蚕先进技术,使蚕业技术水平和蚕茧质量明显提高。

3、加强桑蚕业技术队伍和技术网络建设,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桑蚕业技术推广是推进桑蚕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目前,覃塘区桑蚕业技术人员不足,全区仅有7名桑蚕业技术骨干。因此,覃塘区农业部门需配备足够的桑蚕业技术人员,并保障工作经费。每个500吨茧乡镇至少应配备一名桑蚕业技术干部,每个50吨茧村至少应配备一名桑蚕业技术辅导员,负责桑蚕业技术指导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建立优质高产蚕茧生产基地

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与布局,发挥基地建设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面提高覃塘区蚕茧产量和质量。以建设千担茧村、万担茧乡镇为重点,区域化、规模化种植规桑园,建立稳定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对现有桑园面积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土地适宜、发展前景好的6个乡镇所属的28个村实行重点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将全区目前的两大蚕业生产区:一是以大岭蚕业生产区为中心,辐射带动石卡等乡镇的蚕业发展。二是以黄练蚕业生产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樟木乡等乡镇的蚕业发展。

(三)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

桑蚕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桑茧产业化,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独资、联营等方式建设茧丝绸加工企业,引进先进丝绸加工生产线,提高生丝加工水平,并对桑蚕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就业机会;扩建、新建大中型鲜茧收烘企业,引进先进鲜茧烘干生产线,提高鲜茧加工水平和加工质量。要全面推行农民乐于接受的“公司(工厂)+农户”、“公司(工厂)+蚕农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蚕茧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走出小农经济思想的约束,实现经营体制创新,促进覃塘区桑蚕产业化的发展。

(四)组建蚕茧生产协会,强化行业管理

蚕茧生产协会是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联系企业的纽带,同时也是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的有效载体。要把桑蚕主产村的蚕农组织起来,成立蚕茧生产协会,创建新型的蚕桑产业化生产模式,加强行业管理。

(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1、加强蚕种市场管理,保障蚕农合法利益。近年来,随着桑蚕面积的不断扩大,群众的饲养量不断增加,蚕种管理压力加大,必须采取措施加强蚕种管理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全区蚕种稳定、足量、及时、有序供应。目前,覃塘区桑蚕生产所需的蚕种60%是靠贵港市蚕种场供应,40%靠外地供应。为了保障蚕农买到优质蚕种,在蚕种经营管理上,农业局执法大队,要定期对蚕种经营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严防不法种贩倒卖劣质蚕种,杜绝坑农事件发生。

2、规范蚕茧收购市场秩序,促进蚕茧质量的提高。蚕茧收购秩序是影响优质蚕茧生产技术推广、蚕茧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蚕茧收购秩序,严格执行国家的蚕茧收购标准和分级收购、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收购政策,才能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带动质量的提高。各级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蚕茧收购市场和管理,确保蚕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