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9 01:36:00
导语:服务产业转移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贵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靠”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大发展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到**投资落户,再加上原有的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工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发展,对促进**区经济的全面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工业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也出现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之猛烈增加,使得用工供求的矛盾愈显突出,而农村还存留着比较充足的富余劳动力又不能很好的与企业对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既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做好**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解决当前和今后转移的企业用工难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问题,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服务于招商引资,服务于广大农民,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步伐,使2008年作为**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破年”有更大的突破,本人和区委办、区政府办、新农办、基层办、人劳保障局、招商局、经贸局、科教局、各乡镇村委、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等相关人员,围绕**区企业用工难和**区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状况进行调研,调研工作从2007年8月份开始,历时3个多月。专题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和指导员深入企业和农村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在农村开展“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的主题实践活动、资料收集、召开专题座谈会等。
一、**区企业缺工情况
(一)**区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区共有817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共有企业46家。主要是:羽绒加工、机械制造、电子、针织、制鞋、钢材(五金)、化工、粮食加工、塑编、棉纱、饲料加工、造纸、中板加工、建筑、造船等行业。今年上半年,**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构建“一轴两翼”战略新格局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全区续建、扩建、新上项目87个,项目计划投资33.35亿元,已累计到位资金8.33亿元,其中07年到位资金4亿元,完成年计划到位资金4.5亿元的89%。87个项目中,续建扩建项目30个,新上项目57个,已建成投产的有31个,在建26个。由于新项目的上马、企业的续建和扩建,企业需求员工数也随之增加。
(二)**区企业缺工情况
据调研统计,至10月份,**区企业缺工约4000人。7月份,工业集中区有81家企业需招工3421人,其中有9个新引进企业缺工2544人。缺口最大的是:建玮电子公司缺工1100人(女工)、昌辉木业有限公司缺工420人、玖兴电子有限公司缺工380人、贵港市捷力电池有限公司缺工213人。从工种需求情况看:管理人员缺67人,技术工缺工122人,普通工人缺3199人,其他缺33人;主要是电子、针织、制衣、化工、木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量最大。我区企业缺工状况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影响了我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工作,更影响了我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三)**区企业缺工的特点
**区今年新建、扩建企业需用工7000人左右。用工短缺问题在电子、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表现明显:
1、电子行业用工短缺问题最为突出。建玮电子有限公司是20**年引进的重点电子企业—,原计划总用工2000人,现仅招进1000多人,尚缺1000人。捷力电池厂只有部分机器正常运作,很多设备因缺人暂时派不上用场,该厂至今缺工200人以上。嘉龙电子厂目前缺工100多人。
2、纺织行业用工短缺问题普遍存在。纺织业特别是羽绒业是**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大。由于5个新建的羽绒大项目还没有开始生产,目前缺工约300人,明年上半年,5个大型羽绒项目开工以后,预计缺工人数将达到4000人以上。
3、化工、制造行业用工短缺问题会日益突出。如贵宝鞋业公司虽然通过全市就业专场招聘会成功招用1000多人,目前暂时不招用新员工,但12月份随着生产线的扩大,将缺工1000多人。
从上面数据显示,劳动力资源的紧缺问题不仅成为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我区下一步招商引资工作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减缓我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制约我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企业缺工情况原因分析
通过对全区的企业缺工情况调研了解后,对“为什么我区企业招得进来,却招不足工人”和“招得来员工,又发生工人流失的现象”等问题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这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和企业的自身问题造成了企业招工难现象。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劳动者期盼与企业用工环境差距较大的问题。多数劳动者期望到初具规模、用工较规范、劳动条件较好、社会保障较健全、月工资发放及时的企业,而我区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较长、住宿简陋、生活伙食差、文化生活单调、各种福利、社会保障等落实不到位。
据区人劳保障局对18家企业抽样调研的情况表明,一是在社会保险方面:只有4家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分别是松达塑业公司、昌发羽绒厂、瑞兴羽毛厂、三路饲料公司,这4家企业均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余14家企业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其中这18家企业的367名农民工中,均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有349名农民工希望企业能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占被调研人数的95%。在18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为农民工购买的是人身意外保险等商业保险,而部分农民工误认为这些就是他们的工伤保险。二是在工作时间和工资方面:他们的工作时间一般为9至12小时,多的达到13小时,工资收入每月平均算起来400-600元的占48.7%,600-700元的占41.2%,700元的占10.1%;三是招工门槛方面:企业对应聘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甚至性别规定较多,普遍存在“重女轻男”、避“中”就“青”的现象。企业招工年龄多数要求女工26岁、男工35岁以下,使我区35—50岁的中年劳力只能“望岗兴叹”。期望与现实的差异加剧了员工的流动性,也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和企业招工的难度。
2、工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配套措施跟不上。一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到我区投资落户,加上原有企业扩大规模,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加,用工供求矛盾愈显突出。二是我区没有劳动力市场,劳务输出机制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导致劳动力供需双方无法在沟通交流平台上充分接触,本地企业对劳工的需求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满足,我区劳动力资源也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有效合理转移、有序的配置,普遍存在盲目性,出现了本地劳工盲目外流,本地企业却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三是企业周边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部分企业周边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主要道路凹凸不平,甚至路灯不亮,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市场不够繁荣,个别地方治安环境时好时坏等都影响招工的数量。
二、**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为全面掌握我区农村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情况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探索优化富余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进企业就业,从而使农民持续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的思路,今年上半年,**区在全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开展了“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时间进行到明年3月份。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区农村开展了富余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据调研统计,到今年7月底,全区9个乡镇(办事处)农业人口总人口为59.44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4.53万人,占总人口的58%。其中:外出务工人口13.9万人,其中:16-25岁5.3万人,26-30岁4.4万人,31岁以上4.07万人。目前全区富余劳动力合计7.9万人,其中:16-25岁2.9万人,26-30岁2.6万人,31岁以上2.2万人;年龄结构,以中青为主,40岁以下占64%;文化程度侧重于中学文化,占7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3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虽然农村外出务的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区,其它地区人数相对比较少。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三)制约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原因
从部门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区富余劳动力将近8万人,富余劳动力还是很充足的。可在这么充足的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却出现用工难呢?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造成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制约农村劳动力向本地企业转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1、随着我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全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量逐年上升,而我区农村16—25岁年龄段的青壮劳力,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出闯荡有本事等观念影响,多数年轻人外出就业意识强烈,减少了部分劳力来源。
2、近年来,党中央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农村全面实行“两免、三补”政策,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务农与务工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造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减少,更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
3、农民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严重,特别是40-5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保守,对依靠技能劳动致富的意识不强,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的想法。
4、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缺乏劳务需求信息,农村劳动力供需双方在沟通交流上不够充分,无法及时了解我区当地企业相关的招聘信息,出现了随波逐流外出打工、本地企业却“招工难”的现象。
5、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由于户籍和耕地的束缚,使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区域和转移时间受阻,不得不走“离土不离乡”的路子。
四、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服务作用
从以上全区企业缺工和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据分析来看,我区农村目前的富余劳动力完全可以满足我区各企业和新引进企业缺工数,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在引导和发动农村劳动力向本地企业转移,解决企业缺工问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那怎么才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口”工作和企业的急需招工的“进口”工作,这两者有机联系到一起呢?我们认为:
要高度重视活跃在基层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支生力军队伍,切实发挥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服务产业转移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巨大作用,今年7月份,**区在全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开展了“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主题实践活动。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全区32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认真围绕服务产业转移工作,引导我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入企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区企业用工难问题,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推进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创新,有力的促进了**区经济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是开展调查统计,建立覆盖农村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充分发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村屯调研,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力的数据、分布情况、结构情况等进行了一次大普查,构筑了一个涵盖到村屯、到户的调查信息等庞大网络。由新农办、基层办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有关意见反馈人劳部门,形成劳动力信息储存库。
(二)是建立形色多样的就业平台,切实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招商、经贸部门通过深入企业了解缺工情况并将招工信息量反馈人劳部门,由人劳部门将信息汇总新农办、基层办;新农办、基层办将招工信息形成宣传资料,由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宣传网络和职业推介会等各种宣传形式,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就业桥梁和平台,每个指导员要为一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培训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进企业务工,创业致富。
(三)是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有关针对性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充分发挥新农办、基层办、招商局、经贸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利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基地)、干部培训中心和党员夜校等培训阵地,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并根据企业的需要,采取“定向式”、“订单式”培训,不断加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
(四)是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不仅要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还要负责跟踪所介绍的农民务工情况。要经常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对企业如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和职业病得不到保障等有关情况的要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反馈。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和职业病得不到保障等突出问题的整治及监察力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是形成长效机制,将劳动力转移工作深入开展。新农办、基层办要在开展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中边实践边总结,要在挖掘劳力资源、培训、转移、维权、服务、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服务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劳力资源足、培训质量高、转移就业好、企业发展快、农业增收大”的长效机制。
在全区32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广泛深入地给广大农民宣传了**区工业发展和用工的情况,完成了**区富余劳动力的储备工作,截至10月上旬,全区共完成了14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前培训工作,并发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昌辉木业有限公司、建玮电子等企业就业160多人。
对于如何规范企业运作,防止出现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现象和企业员工流失现象,我们认为:要加强引导,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善用工环境。
一是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强化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提高企业吸引人才的竞争力。二是要为企业员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要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在目前技工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建议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三是制定合理的劳动力工资价位。要参照沿海地区工资标准,逐步提高我区务工人员工资待遇;要从加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为企业职工提供食宿娱乐方便,丰富员工文化娱乐生活,以吸引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外来劳动力。四是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争先创先的用工氛围和有利员工发展的企业人文环境,让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成就感,激发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五是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增强员工归属感。作为企业要加强关爱员工、赏识部下等人性化的管理,要依法用工,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照章办事,努力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以减少熟练工流失,增强用工的稳定性。
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工作要求。而“六靠”的基本途径在于优化投资环境。环境是发展的平台、招商的前提、项目的基础,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区作为后发展县市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千方百计承接外部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集中精力狠抓招商引资,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就得营造一个服务加快发展的大环境,我区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开展的“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围绕服务从东部承接过来的企业,解决企业投产后的用工困难,又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比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从而现实企业得到增收,农民得到增收,政府得到增收的“三增收”和“三赢”局面;虽然我区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还在边实践边总结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产生的服务效益是巨大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明年第二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下派的时候,在全市统一开展“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这一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内部形成合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全市营造一个“爱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吸引外资的投入,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创造一个优异的服务环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力推动贵港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