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登记管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7 06:59:00

导语:事业登记管理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登记管理调研报告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事业单位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根本所在。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就是要确立事业单位的独立法人地位,激发其参与市场竞争,创新运转机制,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依法管理的目的。我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登记工作的深入进行,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主管部门角色转换不到位

一些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仍然沿袭过去的老办法,将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事权紧抓不放,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影响了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进程。他们认为,事业单位的许多职能是主管部门行政权力下移赋予的,理所当然管住事业单位不放。尤其是服务功能强,经济实力好的事业单位,更是明显地受到来自主管部门的种种约束。有许多部门将所属事业单位的财权上收,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得不到真正确立,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事业单位缺乏维权意识

绝大部分事业单位,把自身定位在主管部门的附属上,没有认真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维护独立法人的基本权利,一些具有一定管理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自身对主管部门具有依赖性,没有独立法人的意识,工作自我封闭,不能做到居安思危,不能引入竞争机制,不能做到体制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三)证书作用难发挥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唯一合法凭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并没有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原因有二:一是证书使用的规定力度不够。县编办虽然联合15个部门专门转发了证书使用的通知,提出了查验证书的要求,但操作性不强,强制性不够,缺乏制约和处罚措施。二是相关部门配合不主动、不经常。有的部门还将查验证书当作一种负担。

(四)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不是说我们的职能部门没有依法监管,而是种种因素参杂,使得法律规定的监督内容不能落实到位。多年来,事业单位一直沿用单一的行政审批制度,编制部门只管批建,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建”与“管”脱节,造成了事业单位为部门所有的事实。事业单位的好坏,能否独立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及是否有活力,编制部门是不清楚的,这种审批机关只管“生”,不管“长”的管理模式已被事业单位接受,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只注重管理部门,对审批机关关注不够,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而且,当前在依法保护事业单位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上也亟待加强,登记管理工作法制化进程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对策及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强化法治意识,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进一步实施依法管理。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宣传,强化事业单位法人及其主管部门领导对《条例》的理解,使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手段,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来一次再宣传、再发动,真正做到机关、事业单位家喻户晓,职工皆知,努力在本单位、全系统直至全社会形成强烈的依法登记管理氛围。

(二)加强培训学习,增强法制意识

登记管理机关要定期、多渠道的开展登记管理方面业务及法律法规的培训。不仅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对事业单位负责人、主管部门领导进行认真培训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业务知识的同时,强化依法管理意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三)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登记意识

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管,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运用好年审这个监督手段,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管。要进一步提高年审质量,提升年审水平。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事业单位出现违反《条例》的行为,既要做到发现及时、查处有力,又要严格按程序办事。因此,登记管理机关应按照《条例》赋予的职责,对于没有及时办理年检、变更、注销等手续的事业单位,在告知相关责任人后果的情况下,仍不履行手续的,视情节的轻重加以处理。可以给予:说服教育、通知相关主管部门、通报批评、通告有关部门(财政、人事劳动、工商、税务、金融)停止办理一切业务给予行政处分。逐步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明晰事业单位产权,维护合法权益

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就是为事业单位改革服务的,他们相辅相成。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来讲,编制部门应主动的协调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下属事业单位的交叉职能,合理界定事业单位职责权限,促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整顿后人财物实质性整合,明确财务和资产关系,要将人、财、物、事、权还给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法人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真正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实现我们实施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目标。同时,编制部门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通过多种途径公布事业单位的名称、住所、服务范围等内容,规范其开展社会服务的行为,树立形象,提高事业单位的公信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搞好部门协调,发挥证书作用

发挥证书作用应做好三件事:一是搞好部门协调,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要通过协调,使相关部门真正将查验证书、凭证办事当作是应该履行的职责。证书使用涉及到10多个部门,既有条条管理的,又有本级管理的,情况比较复杂,协调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二是编制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头使用好法人证书,要将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受理机构编制审批事项的必备程序。如能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发挥证书的作用,还能强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意识、用证意识,促进登记工作的发展。三是强化证书使用措施。除了在证书使用上作出强行规定和要求外,还要借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作法,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相关内容,如证书号码作为事业单位办理银行贷款、车辆入户等办事软件的内容设置。真正使事业单位无证不能办事,无证办不了事。

(六)完善措施,变重登记轻管理为登记管理并重

几年来,我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克服人手少、设备差、登记任务重的困难,较好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登记任务,但如何对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逐步完善的。

一是建立高标准的事业单位登记档案。通过查阅档案,就可以充分了解事业单位的机构历次变动、法定代表人更换、职能配置、运行状况等情况,真正起到档案资料库的作用。

二是建立事业单位信用制度。通过登记,建立事业单位信用制度,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信用,约束其市场活动,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诚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坚信,在登记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工作下,在所有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参与下,切实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法制意识,确立事业单位主体地位,定能使事业单位良性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