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9 02:45:00

导语:订单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订单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订单农业”是农业市场化的产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农产品预约收购的订单合同;二是农业服务合同。从多年的监管服务实践看,我国的“订单农业”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两低”、“两难”的情况,“两低”是:合同规范程度低、合同履约率低;“两难”是:对发生纠纷的合同,在调解、查处过程中存在“归责难”和“调解处理难”。造成这“两低”、“两难”除了农民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多处于初入市场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承担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农户,如遇灾害或市场风险,往往是“庄稼不收当年穷”。从深层次透视并破解这“两低”、“两难”。笔者认为,需要构建三个机制。

一、构建“双重风险”的化解与分担机制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农时季节以及受自然气候条件(如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面临着市场风险,也就是农作物丰收时,市场价格走低,农作物歉收时,价格上扬。同时,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一个地方的丰欠可以通过全国或全球的余缺调剂来化解市场风险,但也因为全国、全球市场变化难以予测,而有可能放大市场风险。针对以上双重风险,安徽省滁州市工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化解办法,主要体现在合同中特殊条款的设立,

保护价。国家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国家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同理,农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原料有可靠的来源,也需向订单农户承诺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上扬时,随行就市,当市价低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

保收(售)量。是指“订单”中约定农户必须出售、企业必须收购的数量。一些加工型“农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原料来源,防止被竞争对手获得优质原料,往往采用保收(售)量,但更多的是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基地农户订立保收(售)量。一方面是保证有足够的种子来源;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农户手中剩余种子自己出售,扰乱种子市场。这种条款是根据当地生产水平、测算出当地平均常产。同时,还要约定不足或剩余部分的处理办法。

包死价。往往是农业服务合同中的约定,如凤阳县坝王陈电灌站与灌区农户约定,每亩田每年水费60元,无论天旱多开机或雨水充沛少开机,都要保证满足生产需水,对电站而言,丰年少提水,旱年多提水,年度之间以丰补欠,能够保证收入和正常运转,与过去通过行政渠道收水费相比,农民每年交费高达100多元,还不能保证用水,电站也收不足水费,这种“包死价”服务合同深受电站和农户双方欢迎。

尽可能约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就农产品质量标准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外形标准,包括大小尺寸,形状、色泽等;二是内在品质;三是有害物质的控制,如农药残留量,禁用化学物品等。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较晚,特别是分散的小农户,大多数还是经验型生产管理,加之丰欠年间的变动,往往是灾年欠收,农产品质量偏低,但企业高价抢收,而丰年农产品质优量大,企业却借口质量问题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因此,规范的“订单农业”合同应尽可能象工矿产品购销合同那样具体细化。

实践出真知,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双重风险中,各地还摸索出一些新做法,如一些收购企业为促使农民放心履约,承诺以后市场行情变化,如该农产品市价上升,则给农民补差价,这种做法,可算是双方共享好处的尝试。

二、构建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行政保障。工矿产品订单合同、商贸合同,只是合同双方的事,而“订单农业”有时则会涉及第三方提供必要的保障。如订单合同涉及土地茬口布局调整、灌溉、排水、抗御旱涝灾害,有的特殊作物(如杂交水稻制种),还需设立隔离区、水面养殖合同还要处理农业浇灌用水与保鱼水位线等,都需要当地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出面,做好协调保障工作。一些农头企业往往因履行订单的需要而分别与乡镇政府或行政村签订保障合同,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特需的公共服务。如前述凤阳县坝王陈电灌站就与几个灌区村民委员会订立保障合同,并付给村干部一定报酬,村委会则帮助组织抗旱放水,维护秩序。

技术保障。主要是农业技术人员(包括畜牧、渔业、农机、园艺等)应农头企业和农户的订单生产需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往往也是签订必要的附加合同,或由农头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农户进行指导服务。

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保障。主要是加强法规宣传,规范企业合同管理,在企业和农户中开展诚信教育。对格式合同应建立审查备案制度;履约过程中及时做好合同纠纷的调解工作,对合同欺诈行为及时立案查处;履约时,到收获季节,要维护好市场交易秩序,支持农头企业到产区设立临时收购点,维护好农民和企业的双方利益。

三、构建农民利益的表达机制

“订单农业”是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连结的重要纽带。农民与农头企业签订、履行订单合同的过程,是农民走进市场参与搏弈的过程,如何表达、维护自身利益,是一个关系到农民能否通过订单来实现增收奔小康的重要课题。各地工商机关及消协虽然做了很多合同纠纷的调解和护农维权工作,但要真正形成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维权机制,尚需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探索和总结提高。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与农头企业平等协商,形成一个谈判解决问题的好机制,以此来签约,调解合同纠纷,提高订单农业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