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环境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9 10:15:00

导语:企业信用环境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信用环境调研报告

一、社会信用制度的渊源概述

信用是一切制度和规范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建立的依靠。诚实守信在中国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本。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源远流长。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理念。传统的信用伦理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以质剂结信而止讼。”(《周记·地官司徒·司市》)春秋时期,“信”的意义得到了儒家的阐释,与“忠”、“孝”、“仁”、“义”并列,成为儒家处理一般社会关系的惟一的伦理准则。至汉代,契约的结尾都有“以印为信”的套语,明清时代则常见“恐后无凭,立此契为信”等等。这种将信用的建立落实到每一次具体契约关系中的做法,贯穿了中国传统契约全部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契约的效力确立过程,也是信用价值的意义和权威在社会中得到普及的过程。历经数千年熏陶的诚实信用的道德要求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始终处于根基的位置。中国商人历来以“诚信”与“不欺”作为伦理要旨。认为“善商者,处财货之物,而修文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明清时代的晋商、徽商、闽商、粤商等商帮都表现出中国商人以儒道作为商道的根本传统。即所谓“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北京同仁堂,其堂训:“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无疑是其300多年诚信文化的真实写照。

西方人的信用精神,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精确的描述,他征引美国早期政治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系列论述:“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值得注意。”信用不单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商业上的精明,而是一种精神气质。诚实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信用。韦伯认为,这些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西方现代商业伦理都一直沿袭着韦伯这一主流思想。从相互信任的理由中产生出诚信的客观概念,即合乎道德,人们把这种诚信理解为具有约束力,这种可信任性一开始就是国际贸易世界的基石。遵守社会诚信,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是西方商人人格和商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信用成为法治理念根值于罗马法,由“主观的善意与客观的平衡所构成,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善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19世纪末,为了协调契约自由和自由放任主义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受社会本位法律思想的影响,立法者将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引入法典。如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现代民商法的最高原则,学者谓之“帝王条款”。当今世界的经济关系已经把诚实信用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如《联合国国际贷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等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都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郑重规定。而且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民商法,也都对诚实信用作了规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构造和探索中前进,其开放性和世界性特征对诚实信用原则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迫切要求。中国合同法确立的诚信原则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立法举措。

二、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建国以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信用完全依附国家信用,企业缺乏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动力,企业信用先天不足。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经济也随之终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发挥。相应“市场失灵”、“市场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法治精神的缺乏使得经济伦理的底线——社会信用的建立缺少动力。传统的信用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被打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真空”。当前企业信用缺乏远不止于假冒伪劣泛滥、合同欺诈、逃避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注册、黑幕交易、价格陷井、伪装上市等等表现。据统计,2002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因恶意违约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金融犯罪案件达7000多起,涉案金额逾52亿元,消费者对虚假失信行为的投诉达10万多件。有着诚实守信数千年传统美德的中国,今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信用危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当然地包含了信用的要求,建立信用体系在我国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用问题。如前所述,信用环境不佳已严重制约了消费、出口和技资需求。微观层次的信用问题不改善,宏观均衡的困境将很难摆脱。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信用差是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的消费缺乏安全感,怎么会痛痛快快地花钱呢?”央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赵海宽认为,由于信用不佳,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据调查,在未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里,近50%是因为其资信程度差。信用危机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影响投资环境和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外企协会调查,外商认为在华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信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朝令夕改,让外商无所适从。

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开拓市场靠的是信誉和品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由信誉凝聚而成。品牌的本质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和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不言而喻,“现代公司必须真诚地向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无论生产商还是销售商,他们献给消费者的应当是质优价廉的商品或服务,真实全面及时的消费信息和一片真诚爱心。这是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也是公司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利润的远期经营方略之一。”一个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忠诚,也就失了消费者,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三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们必须遵守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履行承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树立信用意识。跨国公司都是有良好信誉的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信用资本,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相比,重视信用是其突出的优势。国内企业要与他们同台竞技,除了比实力,还要比诚信。加入世贸组织“将国人推向国际市场,并将国际经济引入中国,大量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迫使合作者的共同遵守,其中诚实信用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受到格外的关注。”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诚实信用,超凡入圣”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理念。在今天的社会道德结构中,“明礼诚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形成“善意真诚、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风尚。通过全社会的信用伦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信用观,为社会保持良好的信用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文明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信用体系的框架

企业信用体系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探索路径。完整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框架应包括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企业信用的社会征信评价、失信惩罚制度和信用法规体系等内容。

(一)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

信用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信用主体自身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当前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首先应做好以下努力:一是强化企业内部生产、销售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资金运行质量。杜绝制假贩假及拖欠货款、贷款及税款行为。二是加强合同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杜绝违约、侵权及欺诈失信行为。三是培养企业家的诚信品质,树立企业员工的信用理念。四是借鉴跨国公司信用管理经验,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资料库,为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制度基础。

(二)企业信用的社会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对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有两种模式:以美、法为代表的征信国家,以美国为例,采取的第三方联合征信的市场化运作。人们称从事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公司为“信用局”(CreditBureau),如标准普尔、穆迪(Moody’s)和Fitch等信用公司。他们根据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结合各种途径的调查,将资信调查编写成具有统一格式的企业、个人信用报告。这种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版信用报告可提供于跨国服务。以印度为代表的非征信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相关制度不发达,信用管理体系属初建阶段,主要采取政府推动。我国信用评估制度的建立,在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单靠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是非常困难的。企业的信用数据未公开,政府对企业信用数据的部门独占,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数据库。以信用产品生产和信用服务为主的信用中介组织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征信和评估需要政府通过制订政策、协调各有关部门开放相关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等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企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

激励和惩罚制度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制度就是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在银行授信和商务活动中给予优先和优惠。失信惩罚制度则不仅限于一般的行政处罚,更应体现对企业信誉评定的影响,道德的谴责和生存发展的制约等方面。实践中,北京推出的“黑名单”制度,定期各社会公布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对失信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市场禁入,实现“阳光下的监督”,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治本之策还是要在全社会确立失信成本递增的违约制裁机制,让失信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

(四)信用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在企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欠缺,仅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法律中有一些原则性条款。针对当前企业信用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统一的信用管理法,对企业信用制度建立涉及的征信数据方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信息开放方式、范围、信用评估标准、信用中介组织、信用行业监督、失信惩罚制度等问题做出规制,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走上法治轨道,获得良好发展的制度保证。

四、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思路

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发达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信用体系。我国在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企业信用建设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按照国家经贸委等十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制订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督、提高信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信用管理教育,培育信用管理行业,制订法规政策,协调数据开放,建立行业协会和组建信用信息平台等方面的作用,在较短时间以较低的成本,推进企业信用系统的运营和发展。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鉴于我国企业身份登记采取的是分级注册模式,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难度很大现阶段可以先由省级地方政府确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比较集中的部门牵头,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从目前的实践看,除上海、深圳采取的是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制外,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都是以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为突破口来推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鉴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集中了企业全部身份信息和大量的经济违法信息,各地政府都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组建部门,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为主,结合公安、税务、银行、海关、质监、药监等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级司法机关掌握的企业因违法被实施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的信息,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打破数据资源的封锁,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各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和各类企业参与经济活动提供查询服务。

(二)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为企业信用评价的市场化提供主体基础

一是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设立资信调查、信用征信,信用保险、信用评价、资产征信等服务企业;二是支持国内有实力和信誉的信息公司与有关行政机关联合开发信用信息软件,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行政机关获取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和信用评价公司得到信息资源的“双赢”;三是建立信用服务企业行业协会,加强征信市场间的交流、研究和行业自律。

(三)加强企业信用监督,培植企业良好信用

整顿规范企业信用秩序是各级政府部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力措施,扭转企业信用危机,重塑企业信用。一是要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基本制度;二是要严厉查处违法失信企业,营造公开、公正的良好投资环境;三是加强信用伦理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信用道德意识。

“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孟子)。企业信用制度建立的最终主体依赖是企业自身。“中国很多企业不讲信誉是因为企业的领导人不重视企业生命,没有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动机”。而政府的管制行为主导着企业对未来利益的预期。因此,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设诚信政府,营造相对稳定的法治环境,无疑是促进企业克服短视行为,增强生命预期,共建信用机制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