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5 12:23:00
导语: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文章从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等九项问题入手,分析具体原因,提出一些破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供县委、县政府参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对于拥有33万人口的省定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大县—连城县来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存在着各种挑战,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抢抓难得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突出抓好“九新”,着力破解“九大问题”,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确保全县农业有新的发展,农民素质有新的提高,农村面貌有新
的变化。
一、谋划新思路,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问题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好建设规划。首先,必须围绕中央、省、市、县精神制定规划。做到“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其次,要立足县情制定规划。连城毕竟是经济欠发达县,起步晚、发展慢,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并不宽裕。因此,在制定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按照“先试点、见成效、积经验、再铺开”的思路,今年先在全县232个村选择条件较好的10个村进行试点,积累一定经验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开。第三,要依靠群众制定规划。要组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调研组,深入村组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事情怎么办”、“由谁来建”等问题,要进行深入持久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拿出全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实行民主决策,并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形成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规划。
二、发展新产业,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投入极其有限,主要是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要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一要围绕资源调产业。连城要依托山区农业优势,建设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外向化农业。按照“一种模式带一片,多种模式富全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以稻、薯为重点的粮食作物、以烤烟、果、茶、菌、花卉、苗木为重点的经济作物,形成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发展优质稻、高山反季节蔬菜、稻田养鱼等特色板块基地或种养殖小区。同时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二要招商引资兴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茶叶、地瓜干、白鸭、黄兔等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培植名优茶开发、地瓜干和红衣花生等现有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三要搞活流通带产业。扶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将连城红心地瓜干、连城白骛鸭等精品名牌推向市场,真正在全县形成“群众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农民在发展产业中得到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例如,鹧鸪村在发展村支柱产业时,充分利用临城的地理优势,把发展稻田养鱼、生猪养殖和特色珍禽养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同时也丰富了城区居民的消费需要。全村发展鱼塘100多亩,池塘养鱼专业户40多户;现有生猪存栏1000头,50头以上养殖专业户6户;扶持养殖鹧鸪、乌鸡和山鸡等珍禽的专业户2户,年销售收入近15万元。在该村水产养殖产业不仅扮靓了农村,致富了农民,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走在前面,全村95%的公路已硬化,群众全部吃上了自来水。
三、建设新设施,着力破解新农村的物质条件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连城而言,由于县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脆弱,少数地方还存在着行路难、饮水难、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亟待治理。对此,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农田综合开发,提高综合能力;搞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灾能力。要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在“六改七通”工程建设上加大力度,即所有村改水、改路、改沟、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班车、通网络,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要在净化农村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在农村大力开展以清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文明卫生活动,逐渐解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家禽乱跑”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设农村生态庭院。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维修、建设、管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资来解决。国家在推行税费改革时,虽然对兴修农村公益性设施出台了“一事一议”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组织不到位、群众素质低,加之跨村、乡(镇)的公益性设施多,造成群众思想难统一,导致急需建设维修的公益性设施无法实施。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我县每年虽采取以“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对水利和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补贴,但因我县的交通水利建设任务重,补贴只是杯水车薪。长期对农村的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发展。据统计,我县目前还有64个行政村462公里的村主干道路需要全面改造;还有13座小(一)、小(二)型水库和17个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待建;55个行政村通水工程需要新建,51个行政村通水工程需要扩改建;4座病险水库、2座涵闸需整修,17座小型排灌泵站需更新改造,3200千米中小型排灌沟渠需清淤硬化。初步概算,完成这些水利、交通基础等设施建设需资金近4亿元。
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制定水利、交通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大向上汇报的力度,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要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组织群众投劳投资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在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四、落实新政策,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动力问题
优惠的扶持政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把政策引导好、落实好,就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一,要把中央、省、市、县的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有关会议,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让各项富民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可以在全县开展“建设新农村,我要做什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上来,使党的方针政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二,要制定好具体政策。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率、示范性和辐射力,县委、县政府应当将对试点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县财政对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一定扶持,在农民建房用地上给予优惠,免费提供各种服务,优先立项安排项目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三,要将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县应及时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县挂钩领导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县委、县政府可以探索组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人工作队,分赴全县232个村,开展“五送三包二落实”活动,即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送卫生、送政策,包制定建设方案、包宣传发动、包启动建设,落实建设规划、落实建设措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广大农村面貌有明显转变。
五、寻求新路子,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村级债务问题
“债务象座山,卸不掉、背不动,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逢年过节不敢回家,不敢开手机”,这是在调研过程中部分负债村的村干部反映的问题。
据县农业局经管站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县锁定村级债务6096.4万元,村平均26.28万元。我县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村级债务,但至2005年末,仅化解村级债务711.4万元。目前,全县232个村,村平负债26.28万元,全县只有19个村(其中莲峰镇8个,林坊乡1个,文亨乡5个,赖源乡1个,莒溪镇3个,庙前镇1个)没有债务。由于债务缠身,一些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偿还外债上,无心、无力搞建设,积极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县的村级债务普遍是为“普九”达标、人饮工程、道路硬化、办村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等事业建设而举债,主要是从信用社贷款和农民手中借款。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县还有部分村都有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我们认为各村首先应采取提前续延承包合同、拍卖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方式偿还部分债务,农民手中的借款要优先偿还,余额部分村集体要拿出部分上级转移支付逐年偿还。同时,上级部门应视具体情况考虑出资核销部分信用社贷款,“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借债,有因国家政策造成的负债。对特别困难的村,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化解债务,防止因债务纠纷而引发各种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六、拓宽新领域,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补充来源问题
近几年,为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县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和空间,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2003年,劳动力输出4.498万人、就地转移2.55万人;至2005年,输出5.2万人、就地转移3.05万人。而且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在家经营一产业的农民收入,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2005年外出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纯收入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均创造纯收入高出近一倍。
劳务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补充。我县农村目前有劳力14.4万多人,截止2005年底,我县已转移劳力8.25万人,还有1.5万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因势利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培训,实行劳动力培训、安置、管理一体化服务,解决农民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就业门路不宽的问题。二是要建立积极的劳动保障和法律援助机制。为我县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保留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地,同时解决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建设新班子,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的关键在于村组干部。一是要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根据《村民组织法》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将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进村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只要是能自己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不论学历、不论出身、不论职业,要大胆的使用。二是要育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教育村组干部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带头讲学习、带头讲实干、带头讲廉政,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真正发挥领头雁和马前卒作用。三是要用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建立村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纳入量质化考核目标,具体分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项目,每年由县考评办对各村进行年中、年末二次考核,考核优秀的进行重奖,考核不合格的也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通报,真正使全县村组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争先进、扛红旗、站排头的工作热潮。
八、树立新作风,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问题
“大搞大贪,小搞小贪,不搞叫他难贪”,“宁可不搞也不能让他们占便宜”,这是目前部分群众不愿投劳投资参与公益性事业的理由。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民主不够、财务不公开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已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失去农民的信任是因为我们的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法律等知识,习惯了催收催种的基层干部在此刻对自己该干什么心里自然没了底,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难免茫然失措。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的基层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学习。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用来指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投工投劳。要加强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坚持民主。要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直选村官的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九、培养新农民,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通过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由政府把城里的建设资金转移到农村来搞建设”,也有人认为“‘两工’取消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村里的公益性事业,即使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也不愿做。据调查反映,很多群众在通村公路修到自家门口了,村里组织培路肩,都不愿参加,更不用说搞其它的建设。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现出的“冷”与政府的“热”,极不协调,这无疑将会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为培养新型农民,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五大教育”活动: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后备力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培训投入,大规模地培训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开展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文化发展投入,加快乡(镇)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立农村公共文明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形成学文化、学科技,争做新型农民的良好风尚。开展法律教育。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正面引导广大农民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真正成为学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 上一篇:连城县农民房产与宅基地调研报告
- 下一篇:档案学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