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11-03 03:25:00
导语: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高出全省同期增幅0.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004年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实现五年翻一番。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九五”末的23∶30∶47,调整到“十五”末的18∶39∶4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茶业产值突破6亿元。粮经比重由“九五”末的62.3∶37.7调整到59.6∶40.4,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颁证面积分别达到6900公顷、2600公顷和3万公顷,3个产品被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家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增加值累计超过“八五”和“九五”时期的总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户,8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累计完成技改投入48.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兴办经济园区11个,共完成投资36.3亿元,实现产值59.42亿元。旅游经济不断壮大。累计接待游客3707.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3.4万人次,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72倍和1.74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76.5亿元、创汇2.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4.2%。城乡市场日趋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6%,比“九五”提高0.5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积极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开放引资政策。相继开展了“对外开放年”、“融入推进年”、“443行动计划推进年”活动,参与发起举办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积极打造“上海名城—杭州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荣获“中国魅力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和“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称号。成功举办了3届**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承办了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等重大活动,推出了大型交响音诗画“**大合唱”,对外交往日益扩大,**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引进内资119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4.9倍和12.5倍。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2.91亿美元,年均增长21.4%,经济外向度比“九五”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扎实开展企业改革攻坚,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2%,盘活资产7亿多元。永新股份成功上市。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投资、财税、金融、社保、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8%,比“九五”末提高20.2个百分点。
(三)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提出并实施“443”行动计划,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7倍,年均增长36.9%;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31个,其中亿元以上20个。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累计完成投入75亿元,新建县乡村公路1204公里,新增通油路乡34个、通公路行政村204个;徽杭高速公路安徽段建成通车,合铜黄、黄衢南(黄婺)高速公路**段开工建设。**机场扩建竣工,开通了至韩国、日本的直航包机。城镇建设成就喜人。全市城镇化率由“九五”末的28.4%,提高到“十五”末的35.1%,跨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市中心城区三年累计完成建设投入71.2亿元,年均增长59.7%。新建改建主次干道49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区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2.2平方公里,新增建制镇7个,分别有1个和6个镇进入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国重点镇行列。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九五”末的1.5倍和1.4倍,年均增长9%和7.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8325元,是“九五”末的2.1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五年分别增加3.7、5.3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荣获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市称号。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8.8万、9.9万和12.5万人,较“九五”末分别增加1.6万、0.7万和5.95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部分地区开始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保障机制。扎实开展“整村推进工程”。五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96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918个,解决了11.7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实现了村村通电、乡乡通电话,3个不通车乡的公路基本建成,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5.2万人实现脱贫。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加大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市和**风景区分别获得“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五年实施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项目20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完成D类危房改造20余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3所学校进入国家重点职高行列。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专成功升格本科学院,达到万人办学规模。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新增全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6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市“四运会”成功举办。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市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等一批公共卫生设施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生态大市建设,我市被列入首批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完成退耕还林4.37万公顷,建成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一期工程。**风景区荣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四五”普法圆满完成。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重视和加强社区建设,达标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进入“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审计、物价、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人防等工作迈出新步伐。我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规范公务员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一站式”服务功能初步发挥。构建“市民连线”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受理群众来信来电1.7万件,办复率达94.8%。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共清理行政许可文件891件次,依法取消、调整许可项目241个、实施主体11个。建立了市政府法律顾问组。切实搞好政务公开,积极实行专家咨询、人民建议征集和公示、听证等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和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五年来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1246美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2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8亿元,增长54.4%;实际利用外资5303万美元,引进内资49.1亿元,分别增长259%和46.8%;接待游客100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5亿元,其中入境游客43.3万人次,创汇80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亿元,增长13.5%;外贸进出口总额8566万美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28元、3158元,分别增长12.1%和11.9%。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各位代表,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实现**的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理清加快发展的思路;必须坚持以东向发展为突破口,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打造经济起跳的平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五年发展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现代化建设的中央、省驻黄单位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调整速度不快,产业的素质、经济的效益还不高;制约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仍然偏紧;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城乡统筹的压力依然很大,协调化解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机关工作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实现“三步走”战略任务的重要时期。纵观全局,未来五年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十分突出。国际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内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向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市拥有的资源、区位、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十五”期间积累的能量和实力持续释放,特别是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鼓劲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内部支撑。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谋发展,乘势而上求突破,努力实现**的率先崛起。
根据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443”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加快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旅游大市、生态大市、文化大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实现“三最”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将紧紧围绕“四大奋斗目标”,坚持“六个指导原则”,突出“五项工作重点”。
四大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上大台阶。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进入全省前列。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0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15%;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创汇2.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08亿元、2.13亿美元。力争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7亿美元、引进内资440亿元。
——经济结构有新提升。到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43∶47,形成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28%、43%;民营经济的份额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提高到16%;财政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以上。
——人民生活有新改善。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居住、交通等生活条件普遍改善。
——各项事业有新发展。科教文卫事业适度超前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平安**”全面构建,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强力推进大跨越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出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等比较优势,增创产业、科技、体制等竞争优势。突出分类指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条件好的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先行突破。
——全面落实统筹发展。进一步把“五个统筹”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注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的统一,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的统一,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五个统筹”发展的排头兵。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对接长三角,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机遇,推进体制对接、市场融合、产业互动,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融入上取得新的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总量跨越、质量提升,使我市成为东向发展的“南桥头堡”。大力推进国际化,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实现市场、服务和人才的国际化,使我市成为全省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
——大力实施改革创新。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深入推进体制创新,重点围绕激活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各项改革攻坚,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以观念更新为突破,大力强化创业意识,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潜能和热情。以环境优化为保障,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创业主体,拓宽创业领域,搞好创业服务,使我市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提升“443”行动计划,着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把项目带动拓展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推动快速发展,促进工作落实。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突出以下五项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抓百村促千村”工程,60%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茶业、竹木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等主导产业,5~1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民培训和扶贫开发力度,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
——强化旅游中心。围绕“两个最强”目标,按照打造“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的要求,加快建设旅游大市。以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着力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特种旅游产品,努力把**风景区、皖南古村落打造为世界级旅游区,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完善旅游空间布局,形成“大**旅游圈”。突出**和徽文化两大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配套化,完善旅游“六要素”。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三产增加值达140亿元。
——壮大工业支撑。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区域集中、高端切入、迎接辐射,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引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强化工业支撑意识,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集中力量抓产业、抓集群、抓产业链,壮大新型材料包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旅游商品等成长性产业。全力抓好园区体系建设,力争市新城区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区县经济园区开发面积达42平方公里,实现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90亿元以上。在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扶优扶强,力争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户、超10亿元企业达到2户,新增上市公司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翻两番。
——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化战略,加快构筑“一群、两轴、三级中心”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县城为骨干,中心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市中心城区、市域南部城镇群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8、64平方公里,新增一批省级中心镇和重点镇,全市建制镇发展到55个。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抓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铁路、机场、航道建设和口岸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加强能源和防洪保安设施建设。初步建成“数字**”的基本框架。
——构建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打造“和谐**”。加快生态大市建设,以规划为先导、项目为重点、机制为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努力成为最佳人居城市。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以弘扬徽文化为主线,着力抓好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研究普及,使我市成为全民素质较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之一。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安全等问题,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年主要任务
**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率先崛起与和谐社会构建,突出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旅游经济、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环境优化和平安建设八大重点,全面提升“443”行动计划,推进**大跨越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4%以上;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引进内资增长30%;全年游客接待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其中入境游客54.5万人次,创汇1.008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城镇化率达36.5%。
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推进,全面启动“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务求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认真实施农业产业化纲要,继续做大做强茶产业,积极发展竹木、蚕桑等主导产业和油茶等特色产品。着力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重点产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抓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发展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拓展市场、引进项目,继续办好名优农产品推介活动。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继续改善农村用电和通信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加大改厕、改圈和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稳步推进村庄综合整治和建设。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点,抓好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建设一批示范性寄宿制学校。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歙县、祁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推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做好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服务和引导,提高创业能力和劳务输出水平。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来抓。加强引导,鼓励各区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民营为主体、开放为动力、园区为支撑,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壮大财政实力。强化扶持,认真落实对县一级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积极支持沿边区县和乡镇用足用好省东向发展政策,全面增强县域发展活力。改进考核,激励各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单项争先、综合进位。
(二)努力提升产业层次,推进旅游强势发展
加快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抓好**风景区、皖南古村落的精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提升我市传统观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创新旅游产品,努力使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以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抓好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专业村建设,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新品牌。加大产品整合力度,推出若干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精品游览线路。针对购物、娱乐等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温泉、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雨润商务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娱乐城、**礼品城、徽派美食城、东方红影视城等重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推进旅游市场营销。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核心、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旅游营销联动机制。加大策划力度,抓好城市形象宣传和产品整体促销。巩固长三角和韩、日市场,拓展珠三角和港澳台、东南亚市场,积极培育北方、中(西)南和欧美市场,努力提高国内中远程游客和境外游客的比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抓好平日和淡季旅游市场开发。突出市场化运作,办好第十届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坚持区域联动,加大“两山一湖”、“名城—名湖—名山”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促销力度。
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环境。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市场综合整治和监管力度,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严厉打击宰客骗客、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推行国际标准,力争**风景区首批进入5A级旅游景区行列。抓紧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多语化标识系统,重点完善与主要境外客源市场开发相配套的旅游环境。加快建设“数字**·景区”工程,推进数字化管理。鼓励兴办外语、特色旅游网站,发展电子商务。强化市民服务旅游意识,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三)全力抓好工业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突出扶优扶强,培育支柱产业。抓好“工业二十条”的落实,强化对工业运行的协调、服务,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分类制定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壮大新型材料包装、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丝绸服装等优势产业,培育旅游商品加工、电子信息、制药等新兴产业,提升改造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出台支持骨干工业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大对30户市级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为契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户。加大企业技改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力争技改投入增长20%,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10户。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加快园区建设,夯实起跳平台。大力推进市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投资5亿元,建成8~10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完成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支持区县加快经济园区建设,提高规划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园区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兴办园中园、特色园。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创新园区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抓好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吸引关联产业和同类企业组团进入、集聚发展。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高我市工业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外贸出口促进政策,加快外贸主体、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主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出口品牌,增强出口能力。鼓励支持重要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的进口。抓紧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争取国内外大型零售集团和批发市场到我市设点落户。继续支持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组织建设,发展邮电通信、证券保险等服务业。
(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掀起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热潮
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更加充分地激发创业活力。
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东向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的决定”,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东向发展的突破口。抓好全民招商,强化领导带头、行政推动、政策激励机制,调动方方面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招商、驻点招商和网上招商,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板块招商、专题招商和定向招商,认真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香港)等重大招商活动。夯实招商基础,着力抓好专业招商队伍建设,认真编制重点产业板块项目和招商指导目录,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优化招商环境,创新和完善项目落地服务流程,大力推行全程代办服务,促进以商引商、以外引外。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来抓,继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推进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妥善解决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积极稳妥地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强生机和活力。
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强化创业观念,在全市营造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舆论氛围,构建尊重创业、理解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政策,抓好落实。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和完善政府与民营企业家联系制度。把老百姓兴办旅游、各方面齐抓招商、新徽商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全民创业的着力点,积极支持和促进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用、社会事业领域。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制度、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发展各类商会、行会,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
(五)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加快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将实施“443”行动计划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抓好271个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把大交通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国省道路网改造和合铜黄、黄衢南(黄婺)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争取黄祁、扬绩(溧黄)等地方高速公路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抓紧改造机场口岸设施,力争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取得重要进展。认真做好皖赣铁路复线、新安江航道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早日开工创造条件。围绕“十一五”规划的落实,加强研究和谋划,继续编制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坚持领导干部牵头抓项目制度,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考核奖惩,强化分工协作,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编制市域南部城镇群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抓好区域主干路网建设,建立区域统筹协调机制。结合大交通发展,抓紧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鼓励区县抓好城关镇建设,成为县域发展的增长极。加快综合型、工贸型、边界型集镇的发展,有效保护、科学开发一批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的名镇、名村,推进重点景区周边乡镇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加大小城镇徽派建筑风貌的保护、建设和改造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地方特色。
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特色、加强管理,确保完成投资33亿元。抓好城市路网建设,着力推进南滨江景观带和新安江屯溪河段防洪治理工程。继续建设江南新城、改造江南老城,加快小街小巷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开工建设市民中心,积极创建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加大城市风貌整治力度,抓好重要街道的景观建设和立面改造。结合市树、市花的推广,大力提升绿化、美化的特色和品位,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继续开展违章建设整治,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抓好城建项目和资金监管,建设一批质优价廉的精品工程。
(六)做好财政金融工作,增强支持保障能力
努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增收机制,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科学征管,加强组织调度,做到应收尽收。加大财源培植力度,突出抓好县乡财源建设,认真做好税源大户的跟踪服务工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硬化预算约束,强化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控制一般预算支出,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投入,加强对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引导。继续深化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征管、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着力提高融资能力和水平。抢抓国家支持中部崛起的机遇,争取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一批项目立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有效整合资源,推进资源资本化,进一步发挥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融资上的主体作用。抓好城市土地的收储、出让和经营,积极运用信托、债券、BT、BOT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和建设主体多元化,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推进**旅游股份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抓紧建立民间信贷监测制度,引导和发挥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
大力改善金融服务。加快建立征信体系,深入开展金融安全区建设。构建政、银、企定期互动机制,完善对金融机构信贷的激励政策,促进金融部门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抓紧推进与开发银行新一轮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列入省有关商业银行扶持工程。争取多元化投入,强化担保体系建设,提高信用担保能力。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联社,充分发挥其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争取引进省内外、境内外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地方金融机构。
(七)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启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严格保护城乡饮用水源,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不上一个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落实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化工企业集中治污等措施,确保丰乐河、横江等河流水质达到环保要求。加快全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抓好烟尘、噪声、渣土等污染治理。推进“三线一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基本完成月潭水库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不断创新林业体制机制,统筹生态、经济效益,保护和调动方方面面营林护林的积极性,推进林业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成果。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切实抓好森林防火,争取实施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二期工程。
大力推行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大力推行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土地管理,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切实抓好土地整理复垦,积极盘活土地存量,用足用好未利用地。鼓励集约和节约用地,落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提倡使用环保型产品。开展绿色学校、机关、饭店和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增强节约意识,堵塞浪费漏洞,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八)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构建以新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抓手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抓好省车用仪表及电器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永佳、永新科技园建设。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引进研发机构和先进技术,切实抓好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办好网上技术市场。抓好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加强基础教育。抓好教育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完成城乡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实施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基本建成田家炳中学和广宇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办好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整合、引进教育资源,加快筹建职教园区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学院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组建初等教育学院。完成**电大扩建工程。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助学,探索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选拔、流动、激励等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推进“311”重点人才工程,进一步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加快构建和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培训“三个平台”,筹划“人才园区”建设,提高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人才,争取在外**籍人才以各种方式报效家乡。
(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和谐**”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抓好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做好组织起来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大对困难群体再就业的援助力度,确保再就业资金使用到位。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改制企业“断保”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确保养老金、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和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加强福利、慈善事业。加大深山区、库区和老区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确保第二批34个村实现整村脱贫。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发展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多渠道加大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抓好社区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抓紧编制实施文化大市建设规划。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徽文化研究机构和队伍,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徽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认真做好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和徽州古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扶持文艺精品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抓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徽文化为特色、人文旅游为依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开工建设徽文化博物馆、市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积极备战省“十一运”和省第四届残运会。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突出抓好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防疫检测水平,抓好重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行业监管,保证群众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积极支持新安医学发展。进一步探索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县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紧围绕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目标,大力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推进年活动,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抓好市容市貌整治。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争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
推进“平安**”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突出对重点领域、行业和重大危险源的排查整改,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抓好地质灾害的预防、避让和治理,扎实推进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建设奋发有为的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增强“两情”、改进“两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提高谋划能力和创新本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创造性。敢于负责,善于协调,扭住主要问题,抓住薄弱环节,推动重点工作突破,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坚持不懈地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强目标管理和督查考核,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建设为民服务的政府。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推行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减少会议、文件和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继续办好“市民连线”公共服务平台,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建设“企业连线”平台,拓展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渠道,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兴业环境。
努力建设依法行政的政府。认真贯彻公务员法,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广泛推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和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切实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十一五”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的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