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报告

时间:2022-10-22 05:37:00

导语:党员教育管理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教育管理报告

**镇是一个劳务大镇,总人口7.5万多人,有2.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全镇有党员2597人,其中652名党员常年在外务工,占全镇党员总数的25.1%。针对这一实际,我镇坚持把劳务党建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实施“四大工程”,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实施组织凝聚工程,扩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流动党员的流向分布和行业特征,突破地域和行业等局限,依托务工工厂、农贸市场、建筑项目等,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初步形成了组织健全、职责明晰、运转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目前,已先后在深圳市石岩镇、龙岗区,东莞市厚街镇以及四川成都等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4个,管理流动党员136名。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围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发展在外务工党员、宣传政策法规、组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协助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了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并纳入年终考核,为流动党员党组织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

三是保障运转经费。采取“镇财政出一点、上级党费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的办法,三年来共筹集资金6.5万元,用于落实流动党员党组织负责人待遇、租购活动阵地和办公设施、解决工作及活动经费,调动了流动党员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了日常工作和党内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实施制度创新工程,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一是建立台帐管理制度。全镇各村(社区)党支部和流动党员党支部均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外出地点、就业状况、参加组织生活情况、缴纳党费等情况,并根据流动党员流向变动及时予以更新,每季度上报镇党委一次。

二是建立跟踪联系制度。确定党支部成员、社长或外出党员的亲属作为联络员,向流动党员发放联系卡,联络员定期通过电话或信件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离乡离土不离党,健全完善了“党组织—联络员—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动态教育制度。完善行前教育、返乡教育制度,利用流动党员外出前办理手续、春节返乡过年的时机,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其进行理想信念、组织观念和作用发挥等方面的教育;探索邮寄教育、网络教育制度,每季度为流动党员寄送1份学习资料,每两个月开设1次流动党员网上课堂。

三、实施党内温暖工程,切实为流动党员提供多方位服务

一是提供信息咨询。镇党委落实专人收集整理媒体和就业局的务工信息资源,及时提供给流动党员。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多渠道收集了劳务信息30多条,帮助16名流动党员找到了就业岗位。

二是维护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保障流动党员基本权利、维护流动党员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为流动党员撑起一片天。张家村一姓李党员在建筑工地上因机械事故发生骨折,用人单位找借口不理不睬,我镇在当地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得知后,协调当地劳动部门和司法部门出面,为他解决了医疗费用及相关补助18000多元。

三是解决后顾之忧。镇党委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分类帮扶工作,尽力帮助外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对5名空巢老人,采取在五保家园集中供养的办法,确保老人生活有保障、活动有场所、沟通有对象;对168名留守儿童,采取“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管学习、亲戚与学生结对子管生活”的办法加强教育管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380多户缺少劳动力的流动党员家庭,组织义务促农队帮助干农活,确保土地不撂荒。

四、实施先锋示范工程,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开展“三爱三争”活动。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爱家乡、爱驻地、爱企业,争做守法模范、争做致富能手、争做创业标兵的“三爱三争”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建设驻地、带富家乡的积极性。沈家村党员李良云两兄弟在成都创办沙发厂,每年创利税上千万元,解决当地下岗职工和家乡农民500多人就业,还为家乡公益事业积极捐款,受到家乡和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二是设立党员示范岗位。针对大多数流动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积极开展流动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分类设立了创业指导岗、政策宣传岗、致富信息岗、引资牵线岗等示范岗位,使流动党员“无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充分展示党员先进性。张家村党员李永红,认真履行创业指导岗职责,带动本村20多名农民外出务工。

三是搭建返乡创业平台。积极宣传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为流动党员提供创业信息,协调有关单位简化办证手续、加大信贷力度,吸引流动党员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返乡创业,推动家乡发展。胡家村党员安常乐回村投资500多万元,承包耕地和荒山荒坡2000多亩,用于种植水果和发展养殖业,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近两年来,我镇流动党员带动40余名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