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2 12:35:00

导语: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全国上下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继城市社区建设之后,都昌县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之路,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取得较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本文试对都昌社区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都昌县,农村社区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当人类从数千年的自相奴役、掠夺和战争的梦中醒来,猛然发现:除了和谐、幸福的生活之外,人类将不会有任何目标追求。对自然的掠夺,对他人的奴役,最终导致自我的摧残和毁灭。美好幸福的生活不可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只有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有人类真正的幸福。稳定、和谐、平安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缺失正确发展理念,导致社会发展的差距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不和谐。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顺应时展的潮流,果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各地各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整个社会和谐的重点、难点,也是关键。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国家工作的重心,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中国复杂的国情,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与整个社会发展显得很不协调。现实中农村社会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和谐问题进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都昌县农村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建设农村社会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探索。本文对都昌县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二、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形成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机制,即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把建设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资源配置,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问题,做到民主与法治、活力与秩序、公平与效率、公正与安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要树立统筹协调、长期奋斗的思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双重任务,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又要切实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三、都昌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重点、难点,也是关键。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都昌县成功启动。作为一个尝试,村落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2003年4月,江西省民政厅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精神,在九江市都昌县开展的农村村落社区试点工作,拉开都昌县社区建设的序幕。经过两到三年的发展,都昌县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农村和谐都具有积极作用。都昌作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同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解决。

(一)都昌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1、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农民的认可。都昌县总面积275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6.8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穷大县。虽然在前些年的浮夸风中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实际财政收入不足支出的一半,每年还要吃掉国家近两亿的转移支付。2003年4月,都昌县首先开展了10个自然村落社区建设示范点。农村社区建设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便民、助民、育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参与、村民自治、服务村民的原则,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余力,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农民的认可。作为江西省民政厅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县,由于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进而扩大到20个示范点,当年已发展到60个,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个。并在九江市所辖的九县一市一区范围内铺开,2004年全九江已有2000多个自然村建立农村村落社区。

2、农村社区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作用,树立了党的形象,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县、乡党政部门的指导下,村党小组和村民小组牵头,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知识分子、老复退军人等“五老”为主体,以党员为骨干的热心公共事务的志愿者组成的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在社区党小组领导下,下设五站,即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农民致富信息服务站等。农村社区党小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村民的合理诉求得到尊重,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一些经常发生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民间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就地解决,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大大减少。党员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密切了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形象得以光大。同时村级党的队伍得到壮大,基层组织不断得到巩固。村里的矛盾少了,农民上访次数和人数呈下降态势,农村重特大刑事案件的案发率也显著降低,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3、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物力资源,为农村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志愿者队伍以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主体,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年人的余力,使他们老有所为,有一个为社会办实事的机会。他们为村民办事,不要一分钱,不吃一顿饭,不抽一支烟。志愿者协会一般都以农村闲置的场所为活动载体,如宗族祠堂、空闲校舍、仓库、居民、尤其以族祠堂改为农村村落社区活动场所,最受农民欢迎。祠堂是村落中的公共聚会地,但又是村民心目中的神圣庄严的场所,由于一年难得开展一两次祭祖,长年是紧闭的,以致让一般村民感到阴冷畏惧。社区志愿者进入后,天天开门,志愿者在这里议事,村民学校在这里上课,青壮年在这里看科技书籍,老年人在这打牌、下棋,孩子们在这里看电视,唱卡拉OK,原来冷落偏僻的农村上空飘起了歌声,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欢乐。

4、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志愿者以改善居住环境入手,号召村民打扫卫生,解决村落泥路难走、气味难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问题。在志愿者的带头作用的带动下,广大村民自愿出钱出工,发展公益事业,取代了以乡村摊派为主办公益事业的传统方式,回避了一些不应有的矛盾。如都昌县黄家坂自然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全村共筹资10多万元,义务投工820个,建设村内水泥路,搬走8个“垃圾山”,社区环境大为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区建设后,志愿者组织了许多受农民欢迎文娱活动,筹建娱乐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农民剧团等,为群众带来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秧歌队、腰鼓队、开展棋牌比赛,减少以前农民没事就聚赌现象,同时由于志愿者对科学文化的宣传和信息传递,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也大为减少,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了。志愿者们带头扶贫济困,解决危难,调解纠纷,和睦邻里,传统美德在社区得到弘扬。在志愿者的带动下,社会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救困帮贫,“一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的好风气,和谐共荣的人际关系在社区得到体现,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中国农村再度得到升华。

5、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有发展态势。在社区志愿者的宣传和带动下,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得到落实,提高了社区群众参与共建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农村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村级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再也不是几个人或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更为公开、民主,大事件都有要经过村民讨论和协商,村级财务也实行公开。群众直接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大大增多,也使他们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推动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新发展。全县建立了村落社区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落实。党在农村推行民主自治改革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民主政治在我国农村已经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对构建农村社会的和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成绩斐然。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正确对待成绩和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把农村建设成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

1.社区建设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缺少社区发展内驱力。社区原意是指共同体和亲密伙伴,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的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是一定的人群生活的场所。因而,社区组织应该是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群的自治组织。社区的成立应该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为了生活上的便利,为搞好生活和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在自愿组织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是为居民服务的组织机构。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因而社区建议主要由政府组织由上到下的推动。

志愿者协会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一种以群众自发自愿为主参与社区建设的群众组织,如果农民都积极参加,将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目前志愿者协会的状况看,绝大多数农民并没有真正理解志愿者协会是个什么机构,对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职责并不了解。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和心思去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特别是志愿者协会,要做工作,又没有劳动报酬。在当前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不可能有很多人成为志愿者,很多农民参加志愿者协会(其实并非所有的“志愿者”都是自愿参加)都是为了获得一点好处,农村社会建设缺少内驱动力。因而,政府在推动社区建设中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2.党政组织对社区建设管理越位和错位,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社区干部一般都是由乡村上层领导操作选定,或暗箱操作、指定、暗示等,而不是由村民自己自愿选举或推举。当然,这与村民的素质、观念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权力对社区建设的操纵。村支部和村委对志愿者协会指导,很容易变成领导,这样协会就成了村委或村支部的下属机构,改变了志愿者协会成立的初衷。从现实组织和行政角度来看,志愿者协会完全是在村委会的安排下、在官方的组织下开展各项工作,实际上相当于一级行政组织,履行了一部分村委会的职能,它的存在只能说明村民自治功能的不完善和萎缩。属于政府管的没有管好,属于政府管的东西却管得太多。

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为群众办实事,而是图政绩,以求个人仕途。汇报中存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现象。不少社区建设只是虚架子,并没有文章材料中写的那样漂亮,没有达到社区建设的目的和真实的效果。上面来人参观考察的社区都是示范社区,全县只有几个,主要是组织重点扶助的成果。社区建设搞几个示范村是容易的,但要在农村全面铺开就难了。农村这么广,村落这么多,所有的村落社区都要政府去扶,效益会很低,正如前些年搞的“包村扶贫”一样,不能从根本解决不了农村贫穷和落后问题。如瓦塘村社区,修路的事很早就有人提出,那是因为政府征地款还剩一些资金没有分发到群众手中,因不好分才提出要用来修路。群众还反映村委会修路前就知道要搞社区,修路筹建在前,社区建设在后,社区是各领导工作成绩的一部分,修路就成了社区建设的政绩。社区建的那些场所,也只是形式化的东西,公共场所平时根本就没有人去玩,协会也没有人在那值班、管理,一般的群众如果想去玩,根本就拿不到钥匙,只有上面要检查时才派人去做做样子;村级卫生也是如此,检查时就请人去打扫卫生,卫生费由村里出,干部请的扫地的人往往是干部自己的亲戚,没有照顾给那些家庭困难的人来打扫。

3.缺少经费,村民的参与不足,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纯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平均人均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下,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消费,而这里的农村又没有任何工业和企业,不可能拿出钱来发展公益事业。农村的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比如说办学校、修道路,农村的医疗卫生等。农村是经济的原始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办好公益事业,缺少足够的教育投入农民只能在愚昧中慢慢爬行,缺少医疗卫生他们只能在疾病中挣扎,缺少道路他们只有在泥泞中跋涉。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做工作都是义务的。因而,农村参加志愿者协会的热情并不高。如瓦塘村社区,修路集资款中主要是协会成员捐资,路两边受益群众捐资不足3000元,不直接受益的群众都没有捐资。社区协会办的公益事业,资金全由官方操办,由上级拨付和群众自筹。如果丧失这两部分资金,志愿者协会就难以发展。志愿者协会缺少经济来源,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金的不足是社区协会开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协会工作的开展取决于上级有关组织单位给钱的多少,而上面支持的经费往往投放是有重点的。毕竟,靠村民集资来办公益事业是有限的,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无疑加重了村民负担。

任何一个组织哪怕是一个纯民间性组织,不可能只依靠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来维持,更何况,志愿者协会致力为民办实事、解难事,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来成就的。尽管志愿者协会成立后,无偿为村民做了一些公益事业,但群众对协会的看法却不乐观,而且协会面临后继无人局面。由于外出打工人口逐年增加,村中年轻人绝大多数外出打工,村中只留有老小,这正如前文中提到志愿者协会成员80%为老党员老干部。这些老同志虽然愿意做点事,但由于年龄大、知识缺少、思想陈旧、体力不足,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都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一般外出打工人员每年都只在过春节时回家一次,而且只呆上十几天又走了,有的甚至整年不回,因而村中事务对他们来讲并没有什么多大关系。我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志愿者协会在现有条件下往往是流于形式,它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存在严重局限性,其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

4.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识,对社区政治表现出冷漠。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民主管理和选举,对选举表现出一种被动和无所谓。当前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村级管理、社会管理往往还是松散无力的,农村村民自治也有较大的问题。虽然社区志愿者协会成立,但县民政局乡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仅仅村民自己筹备社区,在这样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农民不具备领导和组织才能,比较习惯于被人领导,习惯于传统的集权和统一的指导,加上经济的落后,农民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性较强。只要能得到好处,或者说上级的有关政府能给村庄中带来利益,大家就乐于做些事情。由于血缘关系,人情,道德,自我保护意识的存在,权威在当前农村是一种较大的社会势力,从历任村干部选举的人员来看,都以大姓家族的人为主,排外意识较强,以大欺小的现象仍然存在。同西方的民主民主的历史相比,中国是以封建集权为传统的大国,缺少民主的传统。在农村搞民主,短时间里很难实现。协会现在做的这些公共事业,多数群众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群众表示这些钱不是他们自己出的,不牵涉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干部做什么都与自己无太大关系。要真正发挥社区在村民自治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对策探讨

1.作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农村社区建设值得进一步加强推广。农村社区是我国农村新型的社会组织,直接影响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资源、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来共同建设社区。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以农村社会建设为载体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有积极意义。当然,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困难非常艰巨,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搞好的。认真学习社区建设理论,正确认识社区建设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才能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否则在工作中就会出问题,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社区建设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社区建设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99年10月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搞社区建设不能只选那些条件好,有基础的村子,搞几个社区示范,而对那些越是贫困、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没有人去管,这不符合共产党的工作原则。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创建社区经济实体,解决社区活动费用来源。帮助农村搞社区要选那些最穷的地方,这些地方搞好了,别的地方才好办。大力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有时间、有能力去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公益投资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享受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福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仅靠几个志愿者和党员们掏钱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在当前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党员或村干部的经济能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这种渠道筹资,不可能长期维持农村社区活动的正常运转。有经济来源才能增添社区的活力,否则就很难说农村社区能撑多久。只有积极创办社区经济实体,扩展经费来源,为社区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社区活动的长期运转。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农民的组织与协作意识,引导农民怎样做。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分散的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简单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组织与协作意识。当前,农村社会缺少的是农民的组织意识,仅有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很难引导农村走向富裕,要在党政指导下尽快培育更多的农民自己的社会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与协作意识。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生产要求农民进行广泛的组织与协作。二是实现农村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要求农民增强组织与协作意识。三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更多农民关注与支持。四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更多农民的共同努力。五是让更多的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效地组织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进行生产协作,联合经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

4.适当调整和摆正党政领导在社区组织建设中位置。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应该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是对他的自治权、内部管理的干涉,而是政策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的管理能力,包括社会救助体系、基本保健和农村教育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具有自由选择、自愿交换和分散决策的特征,农民是生产的主体,政府不能代替农民对生产和消费结构进行决策。以农民为本,就要做到一切为了农民利益,根据农民的意愿指导农民,为农民的发展创造条件,搞好服务,而不是用行政区命令强迫农民做,即使能给农民带来利益。要转变观念,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政府要淡薄功利,不与农民争利。政府要把精力和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抓好规划、制订政策、搞好服务上来,重点是农村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的居住环境,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搞花架子,要实事求是、应地制宜、稳步推进。中国农村的复杂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艰巨性,切不可一窝蜂,盲目冒进,更不能搞名誉工程和花架子。要切实转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要有为农民办小事、办实事思想和行动。中国农村地区辽阔,和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千篇一律,要研究各地的实际省情、县情和乡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学习别人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为农村办事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和意愿。要通过社区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农村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的影响,使我国逐渐走上民主法治的轨道。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给提高国家的行政成本,增加农民的负担,造成浪费,阻碍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