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化经营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2 12:17:00

导语:粮食产业化经营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产业化经营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产物,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粮食产销向现代粮食经营产业转化的过程。即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涉农甚为密切的粮食部门,在实施粮食产业化进程中,参与和服务的最优化形式,在笔者看来,就是积极推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

一、我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

2004年以来,粮食局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实施以强带弱战略,对粮食购销企业的布局进行调整,采取法人代表制的形式对原粮食购销方式进行了整合,使购销企业由原来的8户合并为1户(沐川县粮油购销公司),改制后的粮油购销公司,积极发挥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较好地推动了粮食产业化发展。但是在粮食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粮食科技的应用和开发水平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促进粮食稳定增长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的深加工、转化水平和能力与兄弟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产业链条,这不仅不利于我县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制约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种植尚未形成

一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问题上缺乏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运作机制,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二是土地合理流转制度不完善,耕地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几乎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种粮大户十分缺乏。三是种子市场放开后,虽然种子品种日益丰富,但也给粮农选种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往往因为价格的差异,在选种时五花八门,插花现象较为突出,粮食生产没有达到“一村一品”规模种植的效果,这也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加工和销售,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订单履约率偏低,企业和粮农双方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订单双方法律意识缺乏,商业道德意识淡薄。企业和粮农之间的诚信意识较低。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和订单收购合同存在缺陷,主要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为目标,订单双方更多体现为一种买卖关系,缺少经济互动协作。在粮价高时,粮农将粮食以高价出售给其他的经营业主,这样就造成了订单企业的利益往往被市场其他收购主体所获取,而不是按订单履约。同时,个别粮食企业也因市场价格质量等为借口,没有认真履行订单收购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订单双方参与粮食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三是农民违约的责任追究很难实施。同样是单个的订单农户,较小的订购数量打消了粮农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念头。

3、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制约因素多,经营效益增长缓慢

一是省市县近几年出台了一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企业。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扶持力度上还不够。二是粮食生产属于弱势产业,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价格与价值背离,农民种植粮食只有微利,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回报率偏低,效益增长缓慢。

近年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上相继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在税收及金融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但从粮食产业以更高的效益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来看,还有很多需亟待完善之处。如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扶持方面,政策所应有激励性还不健全等。目前,我县粮食生产的一体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诸多市场信息难以收集。因此,还存在着粮食供求形势逆转并冲击粮食产业化进程的隐患。

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策略

1.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好粮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这根链条中,龙头企业是火车头,是实现粮食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有了龙头企业,才能带动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设,才能使粮食初级产品大幅增值,才能真正推动粮食产业的大发展。在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实践中,政府和粮食部门要重视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以粮食购销或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粮食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为主的优势产业。要结合粮食企业的改革重组,在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引“活”龙头企业。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给予相应的扶持,激“活”龙头企业。当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要努力创新经营机制,炼好内功,开发精品,打造品牌,开拓经营,充分发挥企业一头连接农产,一头连接市场的优势,在粮食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上做好文章,舞“活”龙头,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真正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2.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创建农村新经济组织。推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要与这个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完善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的形式,努力扩大订单覆盖率,提高订单履约率,保证农民生产的粮食卖得出去,企业需要的粮食收得上来,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二是要积极推广利用“公司+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和“二次结算”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倡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和灵活的营销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三是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粮油购销员队伍,利用他们身处农村的有利条件,发挥粮油购销经纪人的作用,为农民售粮提供便利。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村粮食购销网点联合经营,实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良性互动。

3.引导和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要改变种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必须要以优良品种为突破口,通过龙头企业的优质优价收购和精深加工,扩大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提高粮食综合效益。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宣传和引导种粮农民转变陈旧生产观念,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使增产增收的效果惠及更多的种粮农民。要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以“优”字当家,尽快实现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4.实施示范基地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最讲究的是眼见为实。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推广种植优质稻品种,必须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重要。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要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种植品种的“优”,二是种植面积“上规模”。有规模才会有更好的效益。如通过优质稻的推广和基地的规模示范,引导和带动农民连片种植优质品种,进而推动土地逐步向种粮能手的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5.建立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部门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作为涉农部门,在推进粮食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全身心服务于种粮农民,突出为农服务之“情”,献出为农服务之“心”。一是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引导农民种植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优质优价的粮食品种。二是要协调联合农业、种子、农技等部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推广、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科学安全储粮和产品销售加工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便民服务活动。三是要积极帮助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培训。要通过组织科技人员举办专题授课、田间示范、现场答疑、电视讲座、结对帮扶等有效形式,对种粮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努力提高种粮农民的科学种粮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