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工程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6 09:12:00

导语:凝聚力工程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凝聚力工程调研报告

服务资源,是“凝聚力工程”的资源支撑。从其涵义上来说,“凝聚力工程”的服务资源是指为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增强党对群众、对社会凝聚力这一特定目标服务的资源。能否成为“凝聚力工程”的服务资源,根本的一点就是看其能否为一个特定的基层党的组织所掌握、支配、动员,从而起到“教育、管理、关怀党员,服务、团结、组织群众,了解、联系、整合社会”的作用。“凝聚力工程”的服务资源内容十分丰富,按资源的形态来分,包括有形资源(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信息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等);按资源所属和作用领域来分,有党内资源、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按资源的组织方式来分,有制度资源、组织资源、载体资源等。

服务资源开发新模式的目标与挑战

来自社会的服务资源开发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广泛、全面地动员、整理和积聚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特定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各类资源,使其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文化支持。

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推进,社区正在成为具有特定地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社会单元,凝聚力工程的多种要素也沉淀到社区,这包括:人员到社区,需求到社区,问题到社区,任务到社区,资源到社区。“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的来源、内容和组织渠道都发生着变化,并集中体现为各项资源由单一行政配置向多渠道、社会化配置转变。这样,对服务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也必然由主要来自行政转向“来自社会”的渠道。然而,社会变革

正在进行,资源的分化、流动、重组仍在持续,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使各方的利益需求也随之变化;加之服务资源来源多样,领域多变、内容丰富等特点,都使服务资源开发面临挑战。

一是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不完全带来的挑战。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一方面弱化了政府所控制的基本生活资源、就业、福利等资源,使其从传统的行政渠道中脱离,另一方面相应的资源进入社区有一个过程,社区对资源的掌握和控制力尚不成熟。

二是服务对象的特征变化带来的挑战。上海基层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发展形态,社区的阶层结构成为社会结构的缩影,社区群众中既有一部分富裕阶层,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还有颇具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社区党组织所面对的基本群众也由相对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依靠社会的力量从异质的群体中开发各类资源,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原有的单一行政渠道。

三是服务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带来的挑战。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实现方式正发生着一系列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带来了需求的多样化;政府部门、各类社团和组织,都有其不同的利益需求,如何在发挥组织化优势的同时,满足各种需求,使社区党的工作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亲和力,是服务资源开发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是不同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带来的挑战。一是社区公共领域不断发育和发展,社区内的教、卫、文、体等社团、协会以及社区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组成的各类自发性活动群体大量出现,大量物质和文化资源分布于社区公共领域。二是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积累有大量资源,但与社区的互动较少。三是社区民主自治的领域在不断拓展,民主的内容与居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积累了可观的民主政治资源。社区党组织不能以行政方式进行命令和支配,必须对上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社区生活、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和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服务资源开发新模式的实践

全市各基层党组织正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着“来自社会”的资源开发途径,取得了一些可行的经验。其中,宝山区委针对宝山城乡一体的实际,在全区社区、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中开展“问百家事、解千人忧、我与群众心连心———绘制《为民地图》”活动,初步探索出了全方位开发资源、网格化整合资源的可行途径,在服务资源开发的社会化新模式中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归结起来,各区的积极实践和新鲜经验体现出了如下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开发。首先,“凝聚力工程”紧紧扣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来提供服务,开展活动,解决困难,拓展领域,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属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无论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华阳做法,还是“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虹储特色,或是“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忧”的泰安经验,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其次,开发服务资源,重在开发最重要、最宝贵的“人”的资源。基层党组织有效动员了包括工人、机关干部、理论工作者、教师、文艺队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服务者和志愿者,把“人”这一最可宝贵的服务要素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各方共同开发。与“政府管理为调控、社会组织为主导、市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相适应,党组织积极引导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开发服务资源,把社区的资源最大化地调动起来。党工委统揽社区建设和发展,指导社区委员会、城区管理委员会和群众性组织开发工作,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各系统的关系,并充分利用分散在地区社会中的党的既有组织资源,形成合力使各个基层党组织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各类组织联系资源,各方力量开发资源,党的组织整合资源的共同开发格局初现雏形。

坚持立体综合开发。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凝聚力工程”,不断地赋予新内容,创建新载体,体现新特点,抓出新成效,也就不断地拓展了服务资源开发的领域,吸引了来自社会各个渠道、各个层面的服务资源,力求建立包罗服务主体、活动载体、组织体系、人文精神、物力财力等在内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资源体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横向到边,上下贯通”的党组织建立和完善起来了,成千上万的党员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了,丰富多采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起来了,催人奋进的行业精神、企业精神、社区精神提炼和树立起来了,社区公共事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起来了,党组织和党员与职工、与创业者、与外来人员、与普通群众的沟通渠道增多了、联系更密切了、感情更深了。总之,无论来自社会的服务资源其表现形态如何,组织程度如何,归属机构如何,都得到了综合开发,正在形成立体化的网络,构筑起“凝聚力工程”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坚持动态持续开发。“凝聚力工程”是一个不断展开和深化的过程,服务资源的获得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现有的资源积累的基础上,随着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建设的稳步开展,“凝聚力工程”的服务资源细水长流地集聚着,并且不断地丰富、充实、健全着原有资源,“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

进一步开发服务资源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依据前述的开发目标和开发原则,服务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是:

1、由于服务资源具有多元、复杂、动态的特性,对资源的管理也应具有多元、复杂、动态的特性。面对社会化服务资源来源广、头绪多、素质参差不齐、利益需求不同、作用领域分化的现状,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都必须从整体上统筹安排和考虑。

2、“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开发是“凝聚力工程”中所有涉及的主客体共同参与的结果,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互动式的特征。无论是公共行动者或个体行为者,都不能以一家之力满足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故此,应构建全面动员、互相支持的资源开发结构。

3、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完全依赖党组织或政府的权威和影响,也不完全依赖社会力量或市场的原有机制,故而应当进行机制创新。目标是建立以多元主体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由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制度来表达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的利用机制。

4、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统一考虑,同时并举。前者是后者的物质性基础,是具体操作的重点;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升华,应在中长期规划中予以明确,两者是统一的过程。

进一步开发各类服务资源的着手点

第一、统一认识,摸清家底。要统一各方对“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开发的认识,只有统一了认识,各方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上,才能摈弃个人和小群体的小利益,共谋社区和大社会的大利益,以小资源的让渡和奉献求得大资源的共享,以小资源的联合创造大资源的更大效益。

要采取有效方法摸清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组织的资源家底,继而形成资源的网格化开发和管理的格局。实现“网格化”开发和管理首先在于“格”也就是要素的形成,以“格”织“网”。为此,可以通过社区网站建设、举办活动告知、分发表格征询、走访了解服务需求等多种形式展开调研,建好资源信息库;以定期联络、召开会议、举办活动、联谊交流,开展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资源。

第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级党组织是服务党员、团结群众、凝聚社会的核心,在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当前,社会结构已经并且仍在发生变革,资源分布更加复杂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在资源开发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同时,党组织要更加有效地指导并调动基层政权(街道办事处)、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积极性,密切联络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大力培养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形成资源整合利用的政治机构。

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的整合才能创造资源的更大效益,为此,必须对传统的资源管理使用方式进行调整,根据资源功能,按照互惠、共享、开放、互动的原则重新整合资源。

第四、构筑机制,分步推进。要建立细水长流式的资源长效开发和利用机制,逐步、逐层地把“凝聚力工程”的各项服务资源纳入管理。首先建立资源组织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留空白点。只有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工作扎实开展,才能“需求产生在哪里,服务跟踪到那里;资源转移到哪里,就动员、开发到那里”。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继续探索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各方对话制度”、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制度等,以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社区融合。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共建”、“社区联建”、“扶贫帮困”等活动,在长期活动中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对资源库中的重点资源,如各类组织的骨干力量、在社区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大中型企业、社区重要活动等宜有专人负责联络或组织。

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资源开发这一基础工程的成效,尤其取决于资源开发模式是否顺应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从主要来自行政到来自社会,“凝聚力工程”服务资源的开发正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道路,从实践中得来的新鲜经验最为可贵,也必将为资源开发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