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6 08:53:00

导语: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党委加大了做群众工作的力度,党群关系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查表明,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群关系状况总体上比较肯定,认为当前党群关系“好”的和“较好”的占49.57%,认为“一般”的占37.84%。

另据福建省委组织部的调查,广大群众对当前党群关系的评价总体上是好的占67%,其中,认为当前党群关系“很好”的占8.65%,“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的占58.12%。

一、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

在充分肯定党群关系主流趋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调研中,很多同志提到,当前党群关系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断加深

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但党群之间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出现了干部感叹“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现象。这些情况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从经济领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政策,但面对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客观现实,有些群众就由此怀疑和否定我们党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从政治领域来看,我们党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如全国许多地方试行“三推两考一选”、“两推一选”选拔村干部,意在让群众民主参与选拔乡村领导班子,但在试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宗族派别、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而流产或变形,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基层选举是在“作秀”,是愚弄“百姓”,用群众的话讲是:“把民主的经给念歪了”,从而对我们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决心和诚意持怀疑态度。从文化领域来看,目前少数群众在享受文化改革成果的同时,却对我们党在文化领域的一些改革措施不理解、不认同。例如,由于因特网等高新传播媒体上一些不健康内容不时侵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也使人民群众对我们进行文化改革产生疑惑甚至逆反的心理。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还突出地表现在一些群众的日常言行中,如过去群众对我们党有深厚感情,就称“我们共产党”,现在与我们党产生了思想隔阂,便称“你们共产党”,甚至个别群众还存在对某些党员干部反感甚至仇视的心态。

(二)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

从对调研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当前,党群干群矛盾不仅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以前的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当前党群之间矛盾的潜伏性、苗头性特征逐渐淡化,“民告官”案件所占比例上升,矛盾更加“白热化”、公开化,而且对抗行为逐步加大。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群众在矛盾冲突中还举标语、喊口号,影响极坏。第三,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和组织化程度呈日益增强趋势。福建省信访局的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正逐步成为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人数日益扩大;有些集体上访开始时比较隐蔽,常常在短时间内甚至一二个小时内爆发并迅速扩展;在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中,组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据福建省漳州市信访局统计,20**年1—5月,该市群众集体上访就有18批252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5%。

(三)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显

党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正处于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所有矛盾中表现得最突出、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过去,党群、干群之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成份相对多一些,尽管这种关系的背后可能也有利益关系,但毕竟是间接的、隐性的。而目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矛盾已经开始由“幕后”走向“台前”,变得直接化、表面化。调研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群众更为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习惯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党群干群之间的利益正面冲突,引发激烈的矛盾对抗。据对某省近年来10起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和200起集体上访案件分析,有7起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和146起集体上访案件发生的缘起主要是群众感到各种利益遭受了损害。主要是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对群众的直接损害,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等过程中对群众的间接损害,以及在换届选举过程中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损害。当前党群干群利益矛盾突显还表现在,群众不仅关心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且关注间接的、整体的利益,特别是对党的利益部门化、地方化和部门、地方权力私有化、特权化、商业化等各种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表现出极度不满。例如,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把不满的矛头直指少数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权吃权”的腐败行为,直指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巧立名目、乱发钱物的不正之风,直指少数基层组织借报刊征订之机进行“变相摊派”等等。在调查问卷中,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我们党“基本上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也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党只代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的利益。

(四)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

从问卷调查看,当前群众对党的各级组织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回答“您认为当前群众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满意情况”的问题时,回答“只对中央满意”、“只对地方(基层)满意”、“都不满意”和“都很满意”的分别占61.38%、8.48%、12.17%和17.96%。在回答“当前,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对党的各级组织的信任情况”的问题时,回答“对党的各级组织都信任”、“对党的各级组织都不信任”、“对党中央信任,对地方(基层)党组织不信任”、“只对所在的地方(基层)党组织信任”的分别占32.47%、7.68%、53.67%和6.57%。综合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已经出现信任危机,不少人表示“愿意跟着党中央走,不愿跟着基层党组织走”,党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明显下降。调研中,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一些基层党组织经常出现“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的情况,在执行和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增大。比如,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贿选事件等过程中,有的人不仅不肯主动为当地党组织提供信息,而且把提供信息的群众视为“叛徒”;有的人在基层选举中视党组织提名的候选人为“眼中钉”,干扰选举;有的人以个别干部的过激言行为借口,煽动周围群众围攻基层干部。党对群众的向心力下降、离心力上升,直接影响了党团组织在群众和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群众特别是一些青年群众要求入团、入党的热情下降。在关于“您周围希望入党的群众同以前比如何”的问卷调查中,认为“比以前减少”的占42%,认为“比以前增多”、“跟以前比没什么变化”的分别占27%和22%。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各地的宗教组织发展迅猛,以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庙堂比支部多、教徒比党员多、捐资比党费多”、“农民争着当村民代表而不愿申请入党”的新动向。以上这些问题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影响极大。

(五)不同社会群体的群众对党的感情差异较大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群众分为四种群体:一是党政机关职员、乡村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一群体的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者。总体而言,他们对党是有感情的,是党的各项事业的坚决拥护者。但他们也在工作环境及一些政策的制订方面等对党怀有不满,并通过党内正常渠道反映或通过一些“民间小故事”等形式表现出来。二是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艺术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个群体的群众大部分对党是有感情的,特别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享受到了不少改革成果,他们正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工作。三是私营企业主。他们对党的感情与自身的文化程度、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大体上,本身是党员、文化程度较高,且有国有企业、部队、乡村干部等经历的,普遍对党的感情比较深;而文化程度较低、“一夜暴富”的,普遍缺乏对党的感情,往往把自己的成功首先归功于自己,而不是党的政策。四是社会困难群体。目前全国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征地失地农民等社会困难群体。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于是由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对党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例如,农民工大多工作条件苦、劳动强度大,而且待遇报酬低、社会地位低,特别是一些地方对农民工实行歧视性政策,使务工农民对我们现行的城乡二元政策产生强烈不满;有的下岗失业人员看到一些企业负责人乘改革之机侵吞国有资产,从而对国有企业改制产生强烈不满;一些贫困群体承受着失业、子女就学、医疗等巨大压力,却看到那些钻政策的空子“一夜暴富”者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使他们对党的富民政策产生强烈不满;一些失地农民为城市化进程做出巨大牺牲,却看到一些开发商以极低的成本从农民手中取得土地后获取高于征地费用几倍、几十倍的利润,使他们对征地补偿政策产生强烈不满。部分社会困难群体把这种不满的矛头指向党和政府,甚至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疑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解决,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将会加剧,后果不堪设想。

(六)党组织对部分新领域新阶层的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足

近年来,我们从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角度出发,把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强调。十六大明确地提出了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吸收这些阶层中符合党员标准的先进分子入党。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有效组建模式,不断扩大在新经济领域中党组织的覆盖面。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党密切与新阶层新领域中的群众的工作明显滞后,党与新阶层新领域的群体的密切程度,明显比传统领域传统阶层更淡漠、更疏远。从已具备组建条件并已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等新经济领域来看,党虽然已经完成组织设置等方面的工作,但在新领域做群众工作的机制、活动方式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新领域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新领域中的党组织做群众工作不仅面临着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还面临人才不足、经费不足、时间限制等各种各样的阻碍,制约了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成效,也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明显降低。从对未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却具有一定规模的新经济领域来看,我们虽然通过采取“联(联合组建)、挂(上挂组建)、靠(靠近组建)、派(派人组建)、统(统筹组建)、跨(跨越组建)、升(升格组建)”等模式组建了党组织,在党务干部的选配上也灵活采取兼职、选派等各种办法,但由于这些新领域的经营往往布局分散、跨行业、跨地区、人员流动频繁等,使得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活动往往难以开展,无法通过正常的组织生活有效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党在这些新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微不足道。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或生产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经济组织,由于其开业、歇业、停业受市场波动很大,自身生产经营上明显存在“低、小、散”和家族式管理等特点,各级党委不论是组建党组织,还是在这些新领域做群众工作都很困难,党在这些新领域新阶层中的群众工作处于“空白点”、“盲区”状态,党与这些新领域的群众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联系,更谈不上对这些领域的群众有什么影响力和凝聚力了。

二、党群关系面临的新问题的原因

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党群双方主体的原因,也有党的群众工作的技术方面的原因;既有党的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既有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国内社会环境的原因。从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党本身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意识淡薄,素质不够高、作风不够实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做群众工作的主体,其观念、素质和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群关系的状况。调研中,许多同志谈到,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的思想认识偏差、作风不够扎实,尤其是腐败问题,是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作为群众工作主体的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不够重视或片面理解党的群众工作,使党的群众工作被严重削弱。有的将群众工作片面理解为“走读”,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向群众宣传一下党的政策主张即可;有的将群众工作单纯解读为“办事”,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到基层办几件实事、好事即可;有的将群众工作简单解读为“意见汇报”,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将一些具体任务或决策交由群众讨论,收集意见后向上级汇报一下即可;有的以单纯的经济指标代替群众工作,片面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群众工作也就好做了;有的以“泛市场”主张代替群众工作,一切以市场经济为标尺,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事坚持严格按市场经济办事,不需要做群众工作;有的以依法行政代替群众工作,认为坚持依法行政,也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了。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往往成为党群之间冲突的最直接成因。在我们调研中,几乎每一场座谈会、每一份资料都把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作为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在调查问卷中也得到证实。在对问卷中“哪些因素对党群关系有直接影响”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最主要问题”的回答中,79%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领导于部作风是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71%的被调查者认为“腐败现象严重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最主要问题”、69%的被调查者认为“干部作风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最主要问题”。有些被调查者甚至认为腐败问题是改善党群关系的最人大威胁,它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败坏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而且损害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直接引发党群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当前党群矛盾激化的主导诱因。

(二)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调研中很多同志反映,当前党群关系存在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而且已经成为存在问题的总根源。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体,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尤其容易引发社会贫困群体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而当这种不满和对立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情郁于中必然发之于外,导致党群干群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次,一些地方的基层财力相当困难,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功能,导致不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在“您认为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持“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重”观点的被调查者占了74%。再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群众对此怨气很大,其中群众埋怨最多的是一些基层干部由“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老板服务”。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在国内外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仍有不少人不满意、有意见。您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分配不公”是主要原因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3.83%和60.71%案60.71%。有的群众甚至认为许多在协调群体利益关系时往往是“三唯干部”,即唯投资者利益、上级利益、局部利益是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地让群众感到心理失衡,使社会困难群体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时展需要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造成当前党群之间矛盾对抗行为增强、党群之间冲突增多等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成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做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来看,领导体制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社会实践中一切矛盾都演化为党群矛盾;授权关系在制度机制上尚未完全理顺,导致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运行机制失衡;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不科学,导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信心不足;党群沟通机制、联系机制、化解党群矛盾机制不健全,造成党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能及时消除,党群之间矛盾升级。从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来看,党的群众工作的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群众思想多元化、宣传手段多样化的需要,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灵活性、针对性;不能与群众平等相待、相互交流,仍然习惯于“我说你听”的传统说教,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互动性、有效性;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洞察民意的敏锐性,平时不善于或不注重捕捉民情民意,不善于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正确判断矛盾的主次方面,往往使小矛盾演化成大矛盾;习惯用“镇压”方式来解决矛盾,动不动就出动武警、干警,使党群矛盾升级、恶化。从做群众工作的考评机制来看,现行干部考核机制重施政演说轻实际操作、重数字报表轻基础性工作、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基层干部对此牢骚满腹,认为现在上级更多看重的是下级的显性政绩,走“正步”、踏踏实实做事,却因为作出的是隐性政绩而得不到认可,那些急功近利、摆花架子的人却大受青睐,这种“作秀”行为,必然导致干群关系的严重对立。很多基层干部认为,干部“作秀”诚然可恶,但很多是被迫的,是上级压下来的。一位基层干部说,现在摊派的工作任务往往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基层也只好“下级骗上级,级级加水,水到渠成”;上级在部署工作和任务时,经常不合实际,是一种“官僚主义”,基层则为了应付检查,只好经常用“形式主义”来对付上级的“官僚主义”。

(四)少数政策不符合实际和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认同不仅仅是对党的执政理论、执政观念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对其政策的认同。当前,从总体来看,我们党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仍然存在着少数政策不符合实际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从政策制定方面看,不可否认我们制定的有些政策的确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例如,有的政策对农民有失公平,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结果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有的把进城农民当作“盲流”加以限制,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教育“双基”达标等政策搞“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使一些地方陷入了“一年搞达标,三年还债务”的被动局面;有些政策动辄要求“上级出一点,基层筹一点,群众捐一点”,结果是“你集我集他集,农民告急;你筹我筹他筹,农民最愁”,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贯彻。从政策执行情况看,政策执行随意性大和执行不力,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对“对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您的评价是”的问卷调查中,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符合实际的,但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中随意性太大”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符合实际的,但贯彻执行中走了样”观点的分别占46.02%和34.82%。例如,有的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习惯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有的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有的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片面强调部门利益,搞部门利益高于一切,等等。由于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中出现“中梗阻”和“截流”、“走样”现象,使群众不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伤害了群众对党的感情,有时还会激化党群干群矛盾。

(五)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们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其目的是为了让群众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因群众权利受损而对党产生不满和对立的现象经常出现。问卷调查显示,在对“您认为自己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受尊重情况的问题的回答中,持“少部分得到尊重”和“没有得到尊重”观点的分别占20.62%和5.13%在对“当地党委政府在做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征求群众意见情况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只征求少数人的意见”和“从未征求过群众的意见”

例如,旨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保障村民自治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罢免村委会成员必须有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提出罢免要求,并在投票表决中有一半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赞成方可。不少乡镇干部反映,这一法律规定的罢免程序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除非是该村委会成员的行为引起的民愤到了众叛亲离的程度,否则罢免很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党委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甚至依靠宗族势力与当地党委、政府对着干的村委会成员常常是束手无策,使得农村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群关系的改善。民主政治制度不够健全对党群关系的影响还表现在:在推行“两推一选”、村民直选过程中,现行的一些制度规定高估了群众素质,有些制度规定过于超前,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引发了更激烈的党群矛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局面;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还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作保证,村党组织对村委会排斥党支部的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片面强调“一切权力归村委会”的言行束手无策,结果党支部与村委会互相争权,互不妥协,各自为政,严重对立,关系紧张,引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由于民主政治制度不够健全,致使一些地方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或是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是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越常规的做法,“人治”的成分很多,与“法治”的要求距离甚远,如果不及时从制度上加以解决,群众的不满将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