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6 08:30:00

导语:青年马克思主义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年马克思主义调研报告

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20**年立项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于日前结项。课题组有重点地选择了京内外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作为调研的主要样本采集地。调研形式以调研问卷(匿名答卷)为主,并辅之以个别访谈。在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课题组最终把问卷结果、访谈信息和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加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但同时,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识和信仰情况

第一,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76.2%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2%的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15.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对于“我们在口头上强调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注意与西方保持步调一致,因为西方比我们发达,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0.2%的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分别有10.3%和9.5%的学生表示赞同和说不清楚。

第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与我们的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

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回答,有25.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23.1%的学生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在分析问卷时,我们发现,文科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状况显然要好于理科生。文科生此题回答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

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学习,仍然有众多青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一定程度上表明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学习与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状

总的来看,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这项工作当前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的青年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

根据一些教师反映,有相当一批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认识模糊。如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有5.5%的学生认为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有3.7%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

第二,存在着以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情况。

主要存在以下倾向:(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和对立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套话,仅仅是作为口头宣传之用。(2)以非科学的态度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一些学生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没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能不能研究。(3)部分青年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缺乏正确理解,甚至有少数青年学生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三,诸多社会问题影响到青年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服和理解。

有的学生认为,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理论宣传“完全两样”,是两层皮。有的领导干部口头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行动上却不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做。贫富悬殊、官员腐败、弱势群体、下岗工人再就业等诸多尖锐的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有的教师说,虽然理论上讲得明白,但很多现实问题解释不了;即使解释,自己心里都发虚。要改善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依赖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扭转。

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

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这一突出问题,就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青年学生中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

(三)对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情况

第一,当代青年学生中的大多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支持者,且大都能准确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目标和发展方向。但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也有少数学生表现出了政治立场不稳、政治意识淡漠的发展趋向。

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学生占61.7%;回答“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学生占31.4%(许多学生同时选择了这两个答案)。而认为民主政治在根本上是“要逐步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相结合”以及“放弃人民民主专政”的学生,分别只有5.7%和1%。

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条件下,是否还应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7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而有16.4%的学生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已是必须抛弃的不合时宜的观念”。

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表明,当代青年学生中的大多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支持者,且大都能准确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目标和发展方向。但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也有少数学生表现出了政治立场不稳、政治意识淡漠的发展趋向。

第二,对私营经济相关问题,青年学生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对于“我们采取什么政策对待剥削是一回事,是否承认存在剥削是另外一回事。私营经济中必然存在剥削,我们没有必要否认它”的观点,有55.4%的学生表示赞同,34.6%的学生表示反对,10%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对于“改革开放20多年来,阶级阶层不断分化,出现了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的观点,有60.9%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有19.9%的学生表示赞同,而分别有6.6%和5.2%的学生认为“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完全形成”或“‘资产阶级’一词容易引起其他联想,虽然已经形成,但最好还是不承认”,另有7.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第三,由于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以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青年学生对两极分化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40.2%的学生认为两极分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有51.3%的学生认为“存在差距,但不是两极分化”;而有5.2%的学生认为“根本不存在两极分化,只是评价标准体系的问题”。

(四)高校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这种成效的评价又不可过高,而要看到:

第一,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肯定,以及普遍的入党愿望固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密切,但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于此,更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第二,在调查所涉及的许多重要观点和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上,少数学生做出了错误或消极的回答。这两种状况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主流,但也不是少数。这表明,我们的工作不能简单地强调面上的效果,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思想状况,特别是少数有各种认识问题的学生,继续开展有的放矢的、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

第三,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过度地侧重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基本知识的把握,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现实热点问题能够做出正确回答,但在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上却出现明显欠缺。

第四,中央按不同学历层次和专业类别分别规定了“两课”的课程设置和学时数,但有些学校在“两课”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按上级规定的课程设置和学时数开课,而缺少针对性。

二、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建议

(一)真正解决好领导重视问题

学校应把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要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工作状况,及时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有效改进措施,主动支持“两课”教学。学校的上级领导机关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指导,应制定更加科学、客观和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在对学校进行领导班子考核、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教学水平评估等评估检查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评估检查力度,帮助和督促学校改进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课题设置体系

第一,一些教师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究竟是作为一门课还是作为两门课设置,是编一本教材还是两本教材,还有不同看法。如果是一门课,是分为两部分来介绍,还是打通在一起讲,也有不同意见。这是一个应当很好研究的问题。

第二,课程设置体系只从文科、理科的类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专生的层次来区别,是否过于简单,缺少针对性。至少应当强调各校要在执行基本设置规定的同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有所调整。

第三,一些教师对大专生的“两课”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不同看法。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讲哲学,不讲政治经济学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的不全面。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就显得缺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恰恰占有相当的分量,并且,也常常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三)积极抓好基本理论教材建设的基础工作

现行教材仍然存在着明显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问题。

第一,有的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完整和形式上的完美,难免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倾向。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学科。如果教材不分详略、面面俱到的话,在几十课时的课程如何讲全、讲清就成了老师们的难题。有的教材有“八股”味道,结果是老师讲起来很“繁”,学生学起来很“烦”。

第二,有的教材把邓小平理论和我们党据以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为一谈,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政策内容讲的偏多、过全。

第三,有的教材中,理论内容本身和编写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阐释,甚至是发挥、拓展或拔高的区别不明显。

最后,教材,特别是统编教材、推荐教材的编写编审和编辑工作应当更严格、更细致。例如,有的比较权威的《邓小平理论概论》统编教材,整体水平较高,但却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文字错误,如把全国党代会的时间写错了等。这种错误,虽然多属文字疏忽和编辑校对问题,但却影响了一些师生对其质量和水平可信度的怀疑。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应结合当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对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加以介绍和分析

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亟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重讲清以下方面的问题:(1)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2)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是社会或全民党。(3)强调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4)强调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是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不是放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与资本主义趋同。(5)强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绝不是要搞私有化。(6)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完善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绝不是要否定和抛弃劳动价值论。(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要照搬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8)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绝不是国内外某些人所说的“专制”、“独裁”。(9)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不是搞以阶级斗争为纲。(10)正确理解我们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既要努力保持相互接触、交流、合作关系,又必须坚持反“西化”、反“分化”斗争。

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将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些影响较大的政治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引入理论教学的实践。有比较才有鉴别。青年学生只有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观点、主张有所了解,才能认清其作为资产阶级或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反动性、改良性的实质,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进步性的认识。尤其是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通过教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取得理论教育工作的实效。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提高其政治与经济待遇,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要严把“入口”关,不能让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不合格的人登上“两课”讲台;二是要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制定政策,努力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教学能力,同时,又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充实“两课”教师队伍;四是要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完善监督、考核和教学评价机制

“两课”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形式刻板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如果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越来越被青年学生所冷落。一些高校提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的一些具有可借鉴性的经验,如变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多向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更多地进行讨论、交流和沟通,吸引学生参加到理论教学中来;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推动学生进工厂、农村,使他们能亲身感受到公共理论课教学的真实可信性;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走入学校,给学生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多媒体、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理论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等等。

加大教学投入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许多“两课”教学单位和教师对此颇有看法,认为学校对“两课”的投入与赋予它的使命,对它的要求很不相称,更无法和专业课建设的投入相比。如果没有必要的投入,教学改革也就是走走形式罢了。

完善监督、考核和教学评价机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可操作的对学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的机制,对学校领导、“两课”教学部门及相关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等各自的履职情况实施有效监督。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注重实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