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三个服务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5 05:21:00

导语:党建三个服务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建三个服务调研报告

“三个服务”就是指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今年年初,崇文区委认真研究了新形势下我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基层党建思想理念作了进一步探索,提出了“三个服务”的党建理念,并在全区开展了做好“三个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活动。为了了解和掌握“三个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我们组成了调查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到基层听取汇报和走访等形式,对我区做好“三个服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一、提出“三个服务”理念的思想基础和基本考虑

1.“三个服务”是新形势下对基层党建思想理念的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体制的转轨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基层党建理念和做法,逐渐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党建工作的成效不尽人意。一些同志囿于传统观念,在工作中往往重对上服从,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文关怀;党建工作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过多地强调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了对其关怀和服务,我们提出“三个服务”的理念,就是要在重视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强调组织关怀和服务,用关怀和服务来补充完善重责任义务的传统观念体系,形成上下级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双向互动的党建新思路,以更有效地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2.“三个服务”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个服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帮助党员和群众克服面临的实际困难,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3.“三个服务”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三个服务”就是要认真把握时代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使广大党员、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把党的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的笑脸和掌声,使党的号召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三个服务”是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建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现实需要

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奋斗目标和“一二三”发展战略,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必须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三个服务”就是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我区基层党建工作,统一全区上下认识,凝聚各方智慧,汇集各种力量,充分调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我区未来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开展“三个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三个服务”理念提出之后,召开了全区做好“三个服务”工作动员会,制定了《关于做好“三个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基层党建的意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经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近一年的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转变了重服从轻服务的观念

一是树立了“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领导、管理于服务之中。区委组织部建立了组工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要求每位组工干部每月至少深入基层联系点一次,了解基层党组织情况,帮助解决基层实际困难。

二是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区委常委会进一步完善了调查研究制度,规定区委常委每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并要承担一两个重点调研课题,亲自动笔写出有分析、有创见、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下基层轻车简从,一律不在基层就餐,不参加各种应酬性活动,把主要精力用在认真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环境、治安等问题上;从今年开始,班子成员境内外出差,区级领导一律不互相接送,一律不互赠纪念品。

三是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从事业、家庭等方面为干部的健康成长、愉快工作创造了条件。区委组织部建立了基层干部家属慰问制度。逢主要节日、基层干部家属(配偶、父母、子女)生病住院或遇到其他重大事项时,及时安排慰问,并帮助解决其家庭实际困难。天坛街道重视做好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了谈心制度,每个季度由工委书记或副书记与青年干部谈心一次,互相交流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探讨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对青年干部做到了在思想政治和生活上“两个关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重点突出了知情、解惑、关爱三个环节

一是做到了“知情”。党组织理顺党员反映意见的途径,畅通党员对合理需求和利益的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党员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和需求。区直属机关工委、普仁医院设计了《共产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紧紧围绕党员心里在想什么、行动上在做什么、目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区委组织部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广纳群言,对党员提出的问题,协调有关单位尽快加以解决。

二是做到了“解惑”。党组织对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进行思想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区职介中心党委创建“流动党员之家”,建立网上党支部,开办网上“谈心窗”、“知识窗”、“读书窗”、“劳动政策窗”等,运用方便、快捷的手段,为流动党员答疑解惑,真情与流动党员交心交友。几年来,“流动党员之家”已为2706名党员提供入门教育,帮助520多名下岗失业党员找到了工作,接待参加活动的党员近5000人次。

三是给予了“关爱”。党组织成为特困党员的主心骨,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帮扶,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阳光。龙潭街道建立党员服务热线,成立党员之家,完善“结对子”、谈心等制度,通过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为特困党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逢年过节,区职介中心党委走访慰问特困党员,为他们送去生活日用品及节日的祝福。今年以来,走访慰问特困党员26人次,安置特困党员就业20余人。

3.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真正做到了心系老百姓,利为民所谋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社情民意反映机制,疏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第一信号,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前门街道针对本辖区流动人员增多,身边无子女老人得不到妥善照顾的现象,动员和组织党员启动“空巢老人社会关怀工程”,党员通过与基层党组织签订帮扶协议,对“空巢老人”责任到人,坚持“三个一”,即每天打一次电话,每周登门拜访一次,每月带老人逛一次街,从购物、就医、陪伴、交流及各种应急服务方面,给予帮助和解决,满足了“空巢老人”的需求。

二是拓展和创新了服务模式,通过多种途径,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区文化委建立旅游咨询站,构建“互联网、咨询站、社区”三级旅游咨询网络,开通服务热线,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东花市街道建立了社区服务大厅,实行18个服务项目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协调社区服务、治安、城管监察、房产管理、物业管理、就业咨询等多方面的关系,为驻区单位和居民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发挥组织优势,通过牵线搭桥等方式,为群众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居民家庭”活动,为街道社区的大龄失业人员组织专场洽谈会,通过开办医保中心“绿色通道”特色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离休人员大开“医保”方便之门;通过实行监察、仲裁合署办公,接待来访,为有劳动争议的群众提供高效、公正、透明的服务。

三、在开展“三个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干部“三个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任何工作的开展,观念突破、观念转变是前提。只有转变思维模式,才能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目前有少数干部仍然停留在用陈旧的思维方式研究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还是片面地强调责任和义务,忽视关怀和服务,重对上负责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文关怀,“三个服务”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致使党组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2.一些干部还不理解“三个服务”的具体内容

他们不知道在“三个服务”中,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主要是方向把握、工作指导、资源整合、信息提供和物质支持;党组织为党员服务主要是关心党员的思想进步、成长成才和解决困难,为党员搭建参与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舞台,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给党员以发展的机会和情感的归宿;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主要是答疑解惑和排忧解难。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三个服务”的内容,所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进度与我们设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用“三个服务”理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题中之义,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由于“三个服务”观念提出的时间比较短,通过开展“三个服务”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还不尽人意。表现在开展工作时,创新意识不够强,习惯于按照既定框子办事,工作上畏首畏尾,创新怕担风险;存在做表面文章、搞形式多,为党员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少;被动应付多,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少,在工作思路上、方法上、措施上缺乏新招。

4.推动“三个服务”工作的党务工作者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力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目前的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党务工作者以前大多数不是搞党务工作的,没有党务工作经验,他们对党的基本知识是一知半解,对党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有关程序不够熟悉,对党建工作的认识还有偏差,还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的倾向,工作能力也比较弱,工作效果不佳,致使社区居民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还有一些党务工作者精神状态不佳,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表率作用发挥不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这就使得“三个服务”工作落不到实处。部分街道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问题制约着“三个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进一步开展“三个服务”工作的对策

1.树立服务理念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思想观念的创新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只注重对上服从的单向思维,注入对下“服务”理念,形成双向思维,这样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蕴藏着的巨大创造力才有可能得到竞相迸发和充分涌流。“服务”理念宏观上是指党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障体制改革正常运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提供政治保证。微观上是指党自身建立起一种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新型联系纽带。

树立服务理念,必须正确把握服务定位。我们的服务定位,不能凭主观臆想,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应该体现全局性,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统筹规划;体现超前性,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规律,超前思考,把工作做在前头;体现求实性,以群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注群众的冷暖,倾听群众的呼声,常思为民之策,常行为民之举。

树立服务理念,必须不断推动服务创新。服务基于需求,需求的不断变化决定了服务必须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我们的服务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不断创造新优势。解放思想是服务创新的基础,思想解放了,就能迸发出创新的勇气,就能想别人所未想、不敢想的事,做别人所未做、不敢做的事。应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深化服务内涵,扩大服务外延,在不断满足党员群众需求中赋予服务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树立服务理念,必须与党的教育管理同步推进。党的教育管理是树立服务理念的前提,只有通过教育管理,使党员都以服务为己任,才能变服务理念为现实,才能孕育出优质的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将党员教育管理融入党建活动之中,以开展深入扎实的党建系列活动来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履行好教育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2.明确服务内容

服务包括从政治上、精神上、生活上等方面给予关怀。政治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精神上沟通思想,解决思想困惑;丰富文化生活,提升精神生活水准;尊重权利,提供发展的机会,给予精神慰藉;引导确立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上帮助解决就业,关心身体健康,给予医疗服务,提供物质支持。

上级党组织应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为下级党组织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下移工作重心,指导和帮助下级党组织工作,为下级党组织提供资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为下级党组织“减压减负”,少一些检查评比,多一些支招献策,少一些任务摊派,多一些具体服务,少一些走马观花面上活动,多一些沉下基层蹲点实干,增强下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使下级党组织成为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重视与党员干部交流思想,定期与他们谈话谈心,解决思想困惑,提高思想认识;关心党员干部的身体健康,建立党员干部休假制度,督促休假,定期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大对先进党员干部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增强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党组织和党员要引导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群众利益得失矛盾,用民主方法来解决群众思想认识是非矛盾;真情地体察、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努力为群众答疑解惑,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事、难事、愁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换来群众的掌声和笑脸。

3.完善服务体系

稳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工作制度化和活动社会化,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首都中心城区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改进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完善“造血”和“供血”的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基层党建网络体系。在基层党建方面,努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等各种主体民主参与、合作协商的基层治理结构和工作机制。推广前门街道工委社区党建工作网络的经验,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委员、党员积极分子、居民组长、楼门(院)长参与的社区党建网络,使社区、居民片、责任段、楼门(院)环环相扣、层层负责、上下贯通,使全地区所有单位、居民的基本情况尽在掌握之中,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网络机制,拓宽服务的覆盖面。

二是完善服务党员体系。建立党员分类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对年老体弱多病党员,建立党员互助对子;对有专长的党员,结合各自特长组织参加街道、社区志愿者队伍;对在职党员,通过建立联络网,定期联系,使其积极参加到街道、社区工作中来;对困难党员,通过“结对互帮”,“单位联建”等形式给予关心帮助;对拆迁党员,建立拆迁党员联系卡,做到组织不散、教育及时、管理到位。总结推广区职介中心党委创建“流动党员之家”的“零距离”服务经验,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探索多种有效形式,建立党组织与党员之间连接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完善服务群众体系。总结东花市街道建立社区服务大厅,实行多个服务项目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经验,不断拓宽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为党员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注重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启动“空巢老人社会关怀工程”。通过与基层党组织签订帮扶协议,党员对辖区内的“空巢老人”责任到人,坚持每天走访,了解老人的需求,全方位地给予帮助和解决,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给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摊位,让他们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在房租、税收和工商管理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变“输血”为“造血”,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努力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于特困残疾人,建立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4.加强对党员的人文关怀

一是为党员广泛参与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环境。健全服务机构,创建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按照“关心、理解、帮助、凝聚”的八字方针,加强“知民、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建设,大力总结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营造党员愿意服务、善于服务、乐于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为党员提供接受教育、沟通交流的平台。筹建崇文党建网站,开辟网上党课、网上过组织生活等互动功能。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加“党员作用好”的设岗定责活动,丰富“特色党日”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锤炼党性,让党员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架起党与群众的连心桥。

三是为党员解决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对党员做到“四清楚五必访”,即党员基本情况清楚、思想动态清楚、家庭状况清楚、经济现状清楚,也就是“知情、知底、知心”;党员未过组织生活必访、工作变动必访、生活困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退休必访,使党员在有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家”的抚慰和帮助,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