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报告

时间:2022-10-15 10:03:00

导语: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有了文化就有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步入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治国方略的精神,投身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伟大建设,努力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的社会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因而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同以往时代的思想意识具有历史继承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与道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受以前历史时代形成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诞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必须以华夏5000年文明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为根基,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同志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加强对21世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当代中小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它为中小学生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生命链才能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才能使这一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从而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当代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质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它对于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政策的影响、防止和消除中小学生的信仰危机,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定义、内容与关系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从历史长河流淌的轨迹来看,它不仅包涵5000年古代传统美德,亦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美德。关于传统美德内容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各有其说,没有统一的定论和界说,有的学者概括为忠—尽已报国的责任;诚—求真务实的品质;礼—人际文明的规范;廉—清白正气的根基;孝—生生不息的爱心,信—立身兴业的基点;义—人间正道的向导;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有的学者概括强调整体精神,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等。依据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所提出的德育目标,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笔者比较赞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解、提炼为12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弘扬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是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工作,“革命文化”的概念是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来的。他当时所讲的“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同志的这一思想,是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这五种革命精神为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作了很好的诠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就是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我们今天所说的革命传统是指“五四”以来,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与超越。其核心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也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革命传统的根基和底蕴,而革命传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二者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的文化来源。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主旋律的今天,同志说:“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获得民族的形式和特色,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工作。但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并非只是把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简单地复制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而应该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出发,赋予它鲜明的时代性,才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所以,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要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相适应。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弘扬传统美德有着不同的政治动机和含义,其归宿是各异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所有制结构来讲,公有制居于主导地位,就上层建筑的性质来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时必须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传统美德。具体地讲,就是要把“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人后己精神等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全社会进行倡导和弘扬。

2、要用扬弃的态度加以批判继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规范体系,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和宗法等级关系上的伦理关系,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协调社会关系为旨归,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传统美德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但糟粕与精华,互有你我,没有泾渭分明的界定。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传统道德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实现扬弃和超越,同时吸收外国优秀道德文明成果,发扬革命传统,结合时代精神,对传统美德加以改造、创新,继承、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构成要素。

3、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必将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必须适应这一深刻的体制变革,使人民的道德观念尽快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适应于市场经济要求的传统道德革命传统的内容,如中国古老的“诚、信、义、德”仍是当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此外,在吸取“谦和”、“宽厚”、“克己”、“重义轻利”、“自我牺牲”等观念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精神、“居安思危”、“因穷而通”的忧患意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排除万难,克服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等,充实以新的时代内容,强调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尊重,确立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正当求利、合理利已、互惠互利、公平竞争的合理性,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需要,逐步确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精髓的价值观,竞争观、义利观和经济伦理观。

四、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按照“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核心精神。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社会的嬗替和变更为爱国主义注入不同的时代内容,但它始终是全民族奉行不渝的崇高道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我们仍然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同志指出:“在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把热爱社会主义,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作为中小学生共同遵守的主要道德规范,反对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

2、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推崇整体观念、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公私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人们“以公灭私”、“大公无私”;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义”,要求人们“以义为上”。这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相通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在强调重视个人利益和欲望,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提倡一切以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发展为重,识大局、顾整体,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引导中小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由此推及,提倡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3、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我党的根本立足点与政治优势,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面对来自各领域的挑战,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接挑战,这一点对当代青少年来讲尤为可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因此,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广大中小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中小学生中要大力提倡勤劳节俭、百折不挠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浅尝辄止的生活作风和学风。

4、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原是传统文化中的成语,由、邓小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意义,由此确定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是革命传统的本质特征。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重视把这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引申为做人的道理,作为对革命者的品格、作风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小学生仍要大力倡导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优良传统,把实事求是作为做人的根本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反对爱慕虚荣、轻狂浮躁、好高骛远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此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循。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弘扬革命传统,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5、推崇以德为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的重德思想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十分重视“自省”、“自律”,社会的用人之道,也是以道德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当代中国发展的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的支撑,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不仅需要竞争、效率、原则,还需要一种人文理性如正义、合作、奉献、良知等精神支持。因此,不仅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时代要求,也对人的德性品质,即思想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志也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倡导道德领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反对重能轻德的思想,才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当前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状况

调查研究是有效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我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杨浦区的在校高中生、职校(中专)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740份,回收率92.5%。其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高中生占18.6%,职校(中专)生占14.5%,初中生占50.1%,小学生占16.8%;中共党员占0.3%,共青团员占29.7%,少先队员占58.9%,群众占11.1%。与10余名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

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淡漠的倾向。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和传统性的特点,是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一般行为准则。“七不”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56.7%的学生都表示能够遵守,40.7%的学生表示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而且各年龄段学生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广大中小学生的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79.2%的学生都表示会主动让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呈递减趋势,小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最为热心,而年龄最大的职校(中专)学生和高中生反而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较为冷淡的态度,且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表现出“学校组织才参加”占大多数,“经常主动参加”的不多,在“公交车上是否主动让座”“取决于心情好坏”的也大多为职校生和高中生。

2、崇尚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民主意识较强,但家长的观念相对滞后,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虽然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崇尚并愿意实施家庭美德,有90%的中小学生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73%的中小学生表示,父母老了以后,愿意与他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63.4%的中小学生愿意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另外,中小学生的家庭民主参与意识较强,有50.2%的孩子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49.3%的中小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无话不谈。他们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然而,有20.6%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有15.5%的中小学生想参与家庭中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这说明,有许多父母受封建的等级观念的影响比较大,习惯用专制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这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3、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化,但有时过于功利。调查显示,杨浦区的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而务实,但有不少学生功利性较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事业有成,有经济、社会地位”、“家庭幸福、朋友众多”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而选择“将快乐幸福带给他人,把智慧青春献给国家”仅位少数,并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递减。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无私奉献的思想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最理想职业”的选择上,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还是职校生、小学生,无一例外把“三资企业或大公司白领”排在了第一位(24.5%),最后三位的选择分别是:法官、检察官(1.9%),军人(1.9%),政府部门(3.4%)。而“个人才能的发挥”则成为择业的首要因素,收入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也反映了当代中小学生十分重视自身价值的追求,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生活。从择业途径上看,这种追求自由,自主择业的观念则更显突出,近2/3的中小学生选择了“通过自荐应聘”,近1/4的中小学生选择了“通过人才市场”,而只有不到7%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父母、朋友介绍”。比较特殊的是在选择“通过父母、朋友介绍”时,职校生的比例显得很突出(21.5%),这与他们即将踏上社会,就业前途并不光明等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关。

4、主观上对革命传统和主旋律人物的认同和肯定,但现实生活中的务实选择和革命传统知识缺乏的现状,表明了青少年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知行分离的现象仍很突出。调查显示,杨浦区中小学生比较认同和肯定革命传统和主旋律人物,75.2%的学生表示,“在当今社会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集体主义的观念”非常有必要,在“最崇拜的人”中,邓小平、孔繁森、徐虎这些革命家、好干部、劳模在当代青少年心中位列前三。这与前面所提到的中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务实选择大相径庭,且中小学生对党史知识了解甚少,只有13.1%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这说明当代中小学生知行分离的现象仍很突出。

六、现状的成因探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众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困惑,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而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也难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

1、多元的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强大冲击。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的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而资本主义正步入强劲发展的“第四次浪潮”;西方敌对势力继续进行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西化”、“分化”政策;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更多的外国精神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其中不可避免地搀杂着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市场,这些由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造成的多元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强大冲击,助长了中小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导致受教育者思想的困惑。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接受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重要的三个途径,三者理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但如果三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存在差异,不仅不会互补,反而只能起到相互抵相的作用。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影响。

3、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造成受教育者基本道德基础的薄弱。教育是一门施之于人的艺术,其实效性体现的重要环节就在于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需求的一致。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做法,习惯于宣传纯而又纯的空洞的政治口号,用深奥、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来教育和规范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越了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忽视了对中小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这一弊端显露于当受教育者成人后,因基本道德的基础薄弱,缺乏自觉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故会出现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与年龄大小成反比的不正常现象。

4、单调封闭的教育手段与受教育者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现代化,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素质的青少年的思想状态、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传统的注重从宏观上进行宣传,搞层层发动的,忽略微观上的启发说明、做具体人的工作的,进行自上而下灌输的单调封闭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要求。

七、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需要从教育观念、内容、途径、目标、方法、队伍、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教育观念上,要体现时代性。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疏导方针,即由过去的强制性工作,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疏导性工作转变;由单纯灌输向形式多样、因人施教转变;由我打你通的被动型方式向引导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型方式转变,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情感人,以事明理,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需要(内化),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二是要树立效益意识。在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脱离出来,深入青少年中间调查研究,做青少年的朋友,及时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2、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层次性。一是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设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比如,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逐步扎根于青少年的思想深处。二是要把握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对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先进分子,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注重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育,如尊重、责任、诚实、守信等观念和规范,把中小学生首先培养成为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合格的人,继而再以更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之。三要分阶段。当前,要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情来明确现阶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目标,让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生都有爱国、正义、自立、创新的价值观念,有进取心和责任心,我们的社会就能稳定有序地发展。

3、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立体网络模式,力求取得综合整体效应。一是要发挥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各门学科的渗透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相互促进。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开展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养成教育。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发挥中学生自动组织的独特作用,使社团活动成为团、队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又一辅助途径。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共青团组织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梳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发挥家庭的辅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亲子内容的团队活动等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美德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社会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过社区的途径来实施。以街道居民区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是中小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协调各方面关系,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为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阵地资源、智力资源和经费。街道团(工)委、居民区团支部、青年干事要确立组织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的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此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青团组织要积极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加大对黄、赌、毒等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不利因素打击力度,净化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

4、教育目标上,要体现一致性。学校、家庭、社会在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强调三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才能真正互为补充,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不可否认,社会商品教育和家庭实惠教育确实存在消极的方面,但其中也不乏合理的一面。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倾向,决定只有在对社会商品教育和家庭实惠教育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改革学校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家庭的实惠教育中要充实进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等要素,强调公平交易、礼貌待客、勤劳节俭、讲究信誉等内容,这是时代赋予的崭新的家教内容。社会商品教育要强调商品社会属性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内涵、交换产品即交换劳动的法则,以及明确市场经济的属性和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使中小学生在社会经济激烈变革中,稳妥地完成思想转型的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自身提出了人才价值观和人才伦理观的标准,其中,人才伦理观又是前提条件。为造就各级各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学校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要奠定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之上,这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性的任务之所在。

5、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一是仍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正面教育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科学、系统、持续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灌输”,使教育内容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中小学生头脑中。(此处的“灌输”是一种教育意识,并非“填鸭式”的空洞的政治说教。)其重点是解决中小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手段。通过组织中小学生投身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参观、访谈、社会实践等亲身参与的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增强中小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矛盾纠结中,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剔除消极的部分。三是要把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为中小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解困”,使这部分中小学生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三是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解决中小学生思想深处的道德问题,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四是要运用影视、漫画等文化形式来增强工作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要把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通过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要重视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教育手段的时代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6、教育队伍上,要体现示范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者队伍。教育者一是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汲取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始终保持和青少年之间的“共同语言”;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会运用心理学等多种手段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此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它不同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育者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要身体力行地带头实践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以身立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中小学生自觉树立以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美的审美情趣。团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增强作为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要带头学习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以“示范群体”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7、教育机制上,要体现导向性,要建立社会保障激励机制。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风尚的形成,除了借助教育手段外,还有赖于机制的保障。要对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发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人予以及时、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对于因助人仗义而受到致残致伤的人,予以社会福利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对社会公德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外,要对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加大曝光、鞭挞、惩罚的力度,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促进激励先进,约束缺德或不轨行为机制的建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宣传,促进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促进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省察的优良习惯。

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复杂、漫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者协同社会各方,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