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招投标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4 04:59:00

导语:建设招投标问题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招投标问题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了建筑领域的腐败现象发生。但是,有形建筑市场尚未健全,不够规范,建设工程弄虚作假、规避招标等违法违纪问题仍很突出。人民群众紧急呼吁:有形建筑市场急需“打假”!

一、有形建筑市场“假货”多多

1、少批多建,规避招标。建设单位在报建项目时,瞒报少报,或化整为零,使工程项目规模低于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规模标准,从而达到规避招标的目的。这样既可内定关系人承建,又可少交各种规费,可谓“两全齐美”。

2、假开发、假引资,逃避招标。建设单位以土地开发为名,以招商引资为由,不将建设工程纳入有形建筑市场招投标,而是指定施工企业承建,合同上冠以“引资开发”,实际上按施工进度支付工程款,逃避工程招投标,似乎“名正言顺”。

3、瞒天过海,明招暗定。一些项目经理为承揽工程不遗余力做好“前期工程”,串通建设单位及几家建筑公司,一个项目经理“花代价”从几家建筑公司中开具介绍信,报名参加招投标,开标、评标时,几家公司的法人代表、项目经理整整齐齐到场,评标也按部就班进行,不管谁中标,都是这个项目经理承建,名义上中标的企业只得管理费,未中标的企业也能得到手续费、盖章费等,公司的“头”也从中得点好处费,何乐而不为呢。

4、择劣“陪标”,明邀暗定。邀请招标称为有限竞争招标,本应邀请三家以上能力强、资信好的施工企业参加招投标。但是有些建设单位为了将工程发包给“内部钦定”的项目经理,他们用足用活“选择投标人”权,装模作样地邀请其他几家资质等级低、业绩较差的施工企业前来竞标,如此择劣“陪标”,其“意中人”中标便是“十拿九稳”了。

5、偷梁换柱,挂靠投标。评标多采取百分制评分法,“企业素质分”占40%--50%。为了高分中标,有些项目经理串通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采取“挂靠”办法,获得承建权。一是挂靠资质等级高、经济实力强的施工企业;二是挂靠优秀项目经理。这些企业或项目经理业绩好、优良工程多,评标得高分,其他企业望尘莫及。更有甚者,有些人连项目经理都不是,也能凭“挂靠”承包工程。“挂靠大树好乘凉”,每次投标都能胜券在握。出卖资质等级证书的被挂靠方净得管理费,不亦乐乎。其结果:一流企业中标,三流项目经理承包,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6、移花接木,明招自建。有些建设单位为把建设工程留给下属施工企业承建,“肥水不流外人田”,则实行“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政策,采取“你中标,我来建”办法,分别要邀请投标人承诺,不管谁中标,都给本单位下属企业承建。中标企业能得到规定的管理费也只好委曲求全了。

7、沆瀣一气,串通投标。一是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或轮流以高价位或低价位中标,以达到避免相互竞争,共同损害招标者利益。二是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在招投标活动中,以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私下交易,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或协助投标人更改报价,或向投标人泄露标底、通报“内情”等,致使招标流于形式,破坏了招投标活动应当遵循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共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同时也助长了腐败现象蔓延。

8、应付“关系”,强制联合投标。建设单位在处理本领导班子成员的“推荐”和上级领导人的“介绍”以及关系户、关系人的“招呼”等复杂的关系,则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内定的施工企业都中标,大家“利益均沾”,皆大欢喜。这种“拦郎配”的作法与市场经济的法制相悖,难以体现招投标中的平等竞争原则。

有形建筑市场弄虚作假者往往与建设单位、建筑企业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内外勾结、左右串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之间配合默契,利益互补,利害相关,不仅成功率高,且欺骗性大,隐蔽性强,查处较难,故大有蔓延之势。这些严重违反《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的行为,如不制止与打击,后果十分严重,国家的招标投标法被扭曲得“变形走样”,刚刚建立起来的有形建筑市场形同虚设,人民群众拍手称好的“阳光工程”就会半途夭折。施工企业“不跑市场跑官场,不凭实力靠权力”,大搞不正当的竞争,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为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腐败活动暗造了一个黑色的市场。不难想象,这黑色的市场是多么的可怕。

二、有形建筑市场“制假”的原因种种

1、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近几年来,建筑市场跑火,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经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增长速度远比在建项目增长速度快。市场竞争,犹如不见硝烟的战场,企业之间、项目经理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其竞争具体表现为行为人的竞争,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一些人钻改革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费尽心机、绞尽脑汗地弄虚作假,搞无序的不正当的竞争,甚至违法乱纪,铤而走险。

2、业主滥用职权。一些建设单位的领导法律观念、廉政意识不强,片面强调业主行为,以项目责任终身制为由,抓住工程发包权不放,为自定施工队伍,而千方百计弄虚作假,规避招标,或瞒天过海搞假招标,甚至有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暗箱操作,幕后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3、法规尚不完善。尽管各地出台了执行落实招标投标法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仅仅是在发标、评标上制订了切实可行体现“三公”原则的办法,但是在选择投标人、评定标底、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仍有漏洞,有空子可钻,为“假冒伪劣”产品制造者留有余地。

4、监督难以到位。行政主管单位、行政监察机关如何实行有效监督,如何形成监督合力,尚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与措施。尽管监督部门参与了招投标活动,但是监督的重点、方法、措施不到位。注重了事中的监督,但是事前事后的监督跟不上,如招标前“名堂”、“猫腻”多,缺乏监督;注重了场内监督,但场外监督跟不上,工程招投标后,基本上无人跟踪问效。难怪人民群众说:“有形建筑市场是虚设,监督部门是摆设”。

三、有形建筑市场“打假”对策探讨

1、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在贯彻执行落实《建筑法》《招标投标法》过程中,各地应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如项目审批部门核准招标方式制度,大力提倡公开招标,尽量少用邀请招标,严格控制议标;采取随机抽签选定投标单位办法、建设工程招标标底管理办法、评标委员会管理办法、采用综合定量评价法或综合定性法等科学的评标办法;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办法……用这些规章制度堵塞招投标中的漏洞,遏制权力进入市场交易,防止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有形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已经建立起来的建筑工程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机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要与政府管理部门脱钩,招投标办公室要与招投标机构脱钩,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进一步加强交易中心的硬件、软件建设,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形成“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发挥信息、管理、监督、服务的功能,真正形成“为建设工程找建筑队伍,为建筑队伍找建设工程”的健康有序、规范的有形建筑市场。

3、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各行政主管部门与行政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另一方面要协调配合,联手监督,形成合力。主要强化两个监督:一是场内监督,即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内部监督,确保所有的建设工程项目进入市场交易,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健康有序地进行。招标投标要把住四个关口:(1)把住选择投标者关,让建设单位到市场内招标公告,在监督部门派人现场监督下,采取自选与随机抽签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多家投标者。(2)把住招投标方案关,招投标文件要实行备案制,向监察机关告知制,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后,才能。(3)把住招标标底关,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标底泄密,提倡无标底和采用工程量清单方法招标。(4)把住开标、评标、定标关,按照规定的程序,采取抽签办法组成评标委员会,在有关部门的现场监督下,公开进行招投标。二是场外监督,即把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督延伸到施工现场。由建设部门组成城建执法监察大队,对在建工程进行跟踪检查,查各类手续是否齐全,查工程管理人员是否到位,查工程资金来源与去向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行政监察机关要开展执法监察,重点检查执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情况,纠正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实施两场联动,内外监督,招投标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有形建筑市场才能兴旺发达。

4、进一步加大查处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必须依法纠正和查处,不仅要处理项目经理,还要处理建筑企业,不仅要处理建设单位,还要追究领导责任,不仅要给予经济等行政处罚,还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触及刑律者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