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性教育成果问题报告

时间:2022-10-10 05:15:00

导语:进性教育成果问题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进性教育成果问题报告

党员先进性经常性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党员先进性经常性教育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以做好党员的先进性经常性工作为重点,狠抓党员理论学习,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广泛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城乡支部结对共建、党员队伍作风建设、党内关爱等活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有效推进了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中,少数党组织对做好先进性经常性工作认识不到位,党员经常性教育抓得不够紧,指导不到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不够全面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的深入开展。

存在的问题

一、在党员理论知识学习上抓的不紧,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培训的计划部署上系统性不强,往往只满足于上级安排部署,学习的知识跟不上当今知识经济的要求。对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学习培训的中长期规划缺乏有效研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员学习机制和完善的党员学习考核制度。二是有些党组织对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片面性,总认为集中教育活动已结束,可以“松口气、缓一下”,党员教育抓得不够紧,指导不到位,部分党员理论学习中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不够。三是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创新不够。尽管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但与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相比,个别党组织教育方法单调,有走过场的现象,影响了党员教育质量。四是理论联系实际还需进一步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差距。特别是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增强在复杂条件下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五是在教育对象的区分上层次性不够。对党员的学习培训不注意区分层次,开展教育时组织党员开展专题辅导多、上大课多,对农牧民党员实用技术方面培训相对欠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二、在发展党员和管理中缺少有效途径,管理方式有待创新。一是农牧民党员队伍后备力量薄弱。几年来,发展的党员人数中农民党员逐年减少,文化水平持续不高,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有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制约了青年党员的培养与发展。二是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流动党员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目前,流动党员数量逐年上升,流动的范围更广,流动的时间更长,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受经费、地域、信息等多种原因的制约,无法经常联系,了解流动党员信息,故对加强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出现了“五难”,即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三是对党员监督力度不够。首先,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缺乏监督,监督的具体制度和办法不健全不完善,或者说缺乏刚性,流于形式,以致党内监督工作缺乏制度的保障,表现在对权力的制约不够、监督不力。其次,有些党员不能真正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不如群众。

三、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不够,党员队伍作风建设有待改进。一是部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相对退化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党员以个人、小团体利益为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安逸于贪图享乐,对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淡化,在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当中,没有起到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部分党员自身能力不够强,“双带”作用不明显。二是部分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很少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使党群干群关系不够密切。三是党组织关心帮助党员形式单一,关心帮助不够。关爱老党员和扶助生产生活困难党员方法不多,仅限于给点钱物,解决一时之急,从根本上没能解决党员困难。四是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党务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对做好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缺乏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

四、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薄弱环节,党的执政基础有待加强。一是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抓党支部建设还不够主动、不够创新。个别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工作只求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缺乏自己创新抓工作的精神,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明显滞后于农牧区发展的需要。二是党员公开承诺制不够完善。部分党员没有根据自身条件、能力方面作出竭尽所能的承诺,有些党员只停留在承诺书上,兑现承诺模棱两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三是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中,部分无职党员先进性意识不牢固,仍然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对先进性经常性工作不主动、甚至不参与。四是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开展不平衡,共建内容少。个别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对此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工作中存在应付、推拖等现象;部分机关党支部在活动中,局限于为村级党组织给钱给物,解决表面问题,不会具体引导、帮助村级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观念。

五、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上缺乏力度,责任机制有待健全。一是部分党组织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相对滞后,成效不明显。二是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干部抓经常性工作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工作开展的不深入、不扎实。三是责任机制不完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够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奖罚激励作用效果不够明显。

对策与思路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从内在激励和外在约束两个方面,建立一整套适应新时期党员队伍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机制,才能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

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为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打牢思想基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拓宽党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是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认真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党员队伍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建立党员学习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严格制度经常学、理论与业务知识双重学、创新形式灵活学”的四学机制,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党员学习考核制度,并把学习成果与党员民主评议、评优评先挂钩,确保学习成效。同时,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党员以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术技能等为主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素质。三是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坚持分类施教的原则。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进行帮学,对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的党员上门送学,加强党员学习覆盖面。四是突出学习重点。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要突出学习重点,组织农牧区党员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基本知识,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将学习《党章》作为重中之重,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做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五是开展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与推动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紧密结合,切实找准问题,提高认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提高党员素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党员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的原则,使新时期党员管理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所创造的经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注重在党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新社会组织、社区和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分子中培养苗子,补充新鲜血液,增强党的活力。针对年轻的农牧民流动性强的特点,积极探索在他们当中发展党员的有效办法。二是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农牧区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首先,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个或两个以上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模式,以确保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经常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协商,对流动党员进行“双向管理”,使流动党员在异地“安家”,并且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和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切实改变对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状况。其次,建立健全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使用制度等相关制度,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党员监督力度。首先,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他们认真遵守党章、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定期开展党员自我分析评议、党内民主评议、党外群众监督评议等活动,进行认真的谈心沟通和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促使党员自觉保持先进性,努力提高党内监督的效果;四是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要立足于严格教育和热情帮助,促使他们尽快转化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对经教育不改,仍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要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组织处理,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加强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力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风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是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模范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治理社会治安、整治村容村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入手,充分发挥每一名党员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三是加强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四是扎实开展关爱困难党员工作。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创新关爱党员服务平台,设立“党员互助基金”等办法,对老党员、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实施“扶助困难党员创业工程”,从扶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以限期无偿借用、循环滚动的方式,每年扶助10-20名有文化、有技术、缺乏资金的农牧区和城镇困难党员创业。在此基础上,做到党组织在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时必访,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时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的“五必访”制度,使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五是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党务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骨干,是推进党的建设和新的伟大工程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基层,党务干部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基层党务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党务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务干部的培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党务干部的观念,尊重、关心和爱护党务干部的成长。首先,要坚持高标准选拔党务干部。特别注意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政治强、素质高、作风好、业务精的干部选拔配备到党务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把党务干部的培训纳入业务培训计划,为党务干部提供进修、学习、考察的机会,使其打好理论功底,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第三,建立党务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培养复合型党务干部队伍。实行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行政干部双向交流,打破党务干部“终身制”,以增强活力,提高能力。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经济市场化、基层民主化、城乡一体化、利益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等许多新的背景、新的挑战。因此,要坚持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用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配齐配强镇、村班子。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制度,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调整充实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共青团、治保调解等村级配套组织,充分发挥配套组织的作用。二是大力开展“三培双带”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既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担任村域经济发展的主角,真正起到领头雁、带头人的作用。三是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要狠抓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努力提高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整体水平,并把以“”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组织生活进一步落到实处。四是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地域、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认真开展“三讲一树”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从治理“六乱”入手,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改善村容村貌。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六是扎实推行党员承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要把党员承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作为党员自我加压、深化形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在各级党组织中深入扎实地开展,并建立完善相应督查机制,确保取得实效。七是建立完善城乡支部结对共建机制,丰富城乡支部共建内容。通过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优势,提高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以点带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

围绕工作落实,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关键是健全和落实党委的领导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抓、块块有人管,努力完善制度体系,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提供切实可*的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制定保持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的责任制,要充分发挥纪监、组织、宣传和群团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将工作责任与目标责任统一起来,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细化、量化考评标准,落实目标和措施。三是建立督查指导机制。各级党组织尤其是组织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具体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定期召开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四是建立奖惩考评机制。严格按照目标责任制,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细化考评办法,把经常性工作纳入党政班子、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和党委年度综合考核体系,严格进行考评,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