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创新报告
时间:2022-10-10 05:14:00
导语:基层党组织创新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牧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如何适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创新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农牧区工作面临的项重大课题。
一、**州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特点
(一)着眼于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创新党员干部选拔培训方式。是按照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公推公选”的办法,真正把强人、能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特别是选好配强了村(社)党支部书记,切实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二是建立了村(社)党支部书记和村(社)委会主任培训机制。选派村(社)支部书记和村(社)委会主任到上海、苏州、杨陵等地学习考察,选派村(社)支部书记赴我省海东、海南、海北等地区进行短期挂职锻炼,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素质。三是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计划,有计划地培训、选聘了130名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到村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二)着眼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积极创造新党员教育管理办法。一是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建立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制订了发展党员规划,切实保证了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二是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对在职党员采取以岗评责,根据每个党员岗位性质的不同,让其立足岗位创优。对无职党员采取设岗定责,让其无职变有责,在责任岗上“活”起来,全州85%以上的农牧区觉员参加了设岗定责活动。三是加强了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建立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方法,切实加强了流动党员的管理,全州农牧区《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率达到了100%。
(三)着眼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一是广泛推行和落实了党员承诺制。全州农牧区95%以上的党员都做出了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的承诺,并得到了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党员“五个一”活动,即按照一人一责的要求,每个党员分别选择带动一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帮助一户农牧民脱贫解困,促成一户农牧民移风易俗,包促一户农牧民美化家园,推动一户农牧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充分发挥了党员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开展了“进千家门、知千家事、解千家难”的服务千户活动,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四是落实党内关爱制度。着眼于营造党组织内部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良好和谐氛围,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按照“组织拨、企业助、党员捐”的形式,筹集资金设立**州党内关爱基金,不断改善农牧区党员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眼于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按“产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改变了单一的属地管理的组织设置模式。坚持以农牧业产业为纽带,以地域为补充,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及时调整农村牧区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专业协会或联合体上,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五)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立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际,把“三培双带”、“素质工程”,派驻组织员、机关党支部和村(社)党支部一对一互动、农牧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融入到“三级联创”活动中,不断丰富了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化了“三培双带”活动,组织开展了“321”工程,即在5年内培养3000名致富能人、2000名能人党员、1000名能人村级后备干部,推动了“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建立了机关党支部和农村牧区党支部一对一互动制度。组织开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群体建设活动。
(六)着眼于推进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创新村级管理方式。建立推行村级“说事”制度,让村民定期到“两委会”反映困难、问题、矛盾和纠纷,由村“两委会”干部和联点村干部负责接待,与群众零距离“说事”,及时解决实际困难,为广大群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和平台,制定了与之相关的“理事”、“议事”、“干事”、“评事”、“查事”五项配套制度。主要是把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明确责任,采取分类办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整体配合的办法,分轻重缓急加以解决;坚持集体议定、民主决策的原则,小事及时议、难事重点议、大事必须议;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给相关干部去落实,根据干部办理、办结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对干部履行职责、为民办事的情况,由群众监督检查,组织部门审议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作为联点村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七)着眼于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下发了《组织(指导)员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等,与各地组织部门签订了《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了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形成了州委统一领导、州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二是加大了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力度,创办了《**党建》期刊,开通“**党建”网站,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总结、宣传、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营造了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州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较少,发展经济、执行政策、依法办事、解决矛盾和为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不强。有的思想观念落后,在群众中缺乏威信;有的虽有一定的敬业精神,但文化素质偏低,驾驭工作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求稳怕乱、固步自封,工作被动应付,缺乏创新的胆识和魄力。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不多。具体表现为: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资源状况、农民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滞后。一些村虽有集体经济,但规模小、基础薄。村级集体经济的匮乏,使村党组织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无力为群众致富提供服务。由于没有集体经济积累,仅*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难以提高村干部工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甚明显。具体表现为:农村牧区年老党员比例大、文化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等问题存在,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在村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基层党组织中青年及文化水平较高的党员比例过小。加上一些地方村党组织自身“吐故纳新”机制不活,没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又跟不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或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农村牧区青年尤其是优秀青年要求入党的积极性不高。
(四)村级组织的运行机制不活。具体表现为:有的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很好体现,与村委会没能很好协调工作;有的党支部对村级经济组织、群众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有的党支部忽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议事决策、村务管理、民主监督和目标考核等制度。
三、**州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适应能力。一是根据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把党组织设在产业链上,一般以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产业链中的不同单位或个体共同组建党组织;或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基地范围内有关农牧户共同组建党组织;或以协会、产业化组织以及乡镇农技服务站等服务单位、服务组织为依托,服务范围内有关单位和农牧户共建党组织。二是采取村村联合,以强带弱或以大带小,对邻近的经济发展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建党组织。三是以党员活动区域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组织。要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的管理责任,实行双重管理;同一地区外出党员跨向相对集中的,要成立外派党组织或党支部,由流出地党组织领导,所在地党组织协助管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要成立专门的外来人员临时党组织,由所在地党组织领导。
(二)改进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健全基层组织自我运行机制。一是创新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解决以“制”办事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权力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要强化党支部的领导地位。继续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切实把村党支部建设好,要从法律上、组织上、思想上、制度上确立村党支部在村级各个组织和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党在农牧区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明确在村级组织中,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农村牧区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对村内重大问题,未经“两委”班子联席会研究,不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和党支部定期向村委会通报制度等。三是规范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程序。不断完善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积极推行村务听证会制度,让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讨论和决定村里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强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农牧区党支部“两推一选”和“公推公选”,增强党支部班子的群众基础;探索并推广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落实好有效的议事制度,切实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配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要借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好的做法,改革完善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方式,进一步拓宽用人视野,改进选人方法,大力推行“两推一选”、村委会直选、公开选拔,拓宽选用范围,把那些责任心强、办事公道、致富有方、廉洁正派的优秀人才选拔为党支部书记。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民主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鼓励村党支部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交*任职,依法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条件提出要求,切实把好村委会成员的“入口关”。二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公推公选”的办法,选拔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特别是要注意把回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中的党员作为村级后备干部的主要来源,及早进行重点培养,认真解决好一些地方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实施农牧区基层干部“素质工程”。认真落实干部培训分级管理、分级培训责任制。根据村级干部的年龄、文化等特点和实际需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落实培训经费,在抓好政治理论等常规性培训的同时,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增强农牧区基层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村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内相关地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使基层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建立村干部奖励基金,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抓村级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可通过村民评议、上级考核,将其选拔到乡镇党委、政府担任领导干部,也可以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名额从在职的优秀村支书和村主任中招考。另外,还可以结合各地实际将村“两委”的工作划分为班子建设、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及社会事务等几块,通过双向选择定岗定责,明确目标任务,对村干部定期进行述职评议,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和绩效评定,其结果与村干部的政治、工资待遇直接挂钩。五是加强阵地建设。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综合效能,使之成为村级组织议事、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和开展活动的政治活动中心、对农村党员群众进行培训的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各项服务、便民为民的服务中心、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文化活动中心。
(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把组织农牧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村级组织根据实际,创办种植型、养殖型、中介服务型、加工增殖型和产品运销型等经济实体;鼓励村集体围绕家庭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向农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经营性服务,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收入。其次,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行规模经营。各级政府以及乡村两级积极协调,推动农牧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种养能人手中集中,鼓励个体私营实体和农牧户集中规模经营,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之路,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第三,扶持发展农业旅游经济。要积极扶持发展观光农牧业、旅游农牧业,发展茶园经济、农家乐经济,使村集体和村民在旅游业发展中受益。第四,要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帮扶机制,把此项工作列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健全联点帮扶责任制,实行发展集体经济奖惩制度,调动各集体和个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综合考虑帮扶措施,采取城乡结对、村企联姻等方式,整合资源、就地开发、异地帮扶相结合,切实推进扶贫经济项目建设,帮助扶持经济薄弱村和移民村的发展。第五,加强对村级财务收支的管理和监督。推行村级财会人员委派制,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控制村级集体支出。第六,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增加乡级财政的留成比例。要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多渠道解决农牧区基层组织的运转经费问题,建立维护农村牧区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财政保障机制。
(五)转变工作方法,建立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一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基层党组织要把工作定位在服务上,以服务实现领导,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为农牧民发展生产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服务,提高服务本领、增强服务功能。二是由“行政命令型”向“民主协商型”转变。要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等形式开展工作,注意思想发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启发引导,少发号施令、行政命令、直接管理,集中精力考虑本村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做好对上级政策的研究宣传,对村级组织的指导协调,对村民利益意志的集中和反映,按群众的意愿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三是由“随意性”向“规范型”转变。基层党组织要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学会依法办事,依章理事,把经常性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
- 上一篇:两新组织党建报告
- 下一篇:进性教育成果问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