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机制问题报告
时间:2022-10-10 11:38:00
导语:教育管理机制问题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下半年,我部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谢峻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随访、座谈等形式,走访了5个县(市、区)、8个镇(街道)、13个村(居)和12个市直单位,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召开座谈会13场,参加座谈基层干部265人,就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党是由千千万万的党员组成的,党员素质如何,关系到这支队伍是否强大和坚强有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包含了对党员的培养教育、组织领导、宣传号召、违纪处理等。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党员可以在各方面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员的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党员的聪明才智能否被充分利用,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真正落实,党员的先进性能否被充分发挥。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时代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整体队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比如面对城乡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间大量流动,如何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新的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使党员队伍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历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而不变质,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基本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是与时俱进,在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开辟新境界,而是简单、机械地按部就班,年复一年沿袭过去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党员队伍就会显得老态龙钟、丧失活力。可以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所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好了,就能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二、当前我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市共有党委123个,党总支786个,党支部7647个,党员178013名。近年来,我市以“三讲”、“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农村综合创建活动,建立完善“”、党员联系户、党员互助金等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使广大党员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我市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认识缺位,工作不力。一些基层党委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力度不大、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存在“重经济,轻党建;重布置,轻落实;重条条,轻块块”的现象,最终造成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二是思想滑坡,信念动摇。少数党员革命意志衰退,思想滑坡,信念动摇。特别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引发一些党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分不清大是大非,对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调查显示:当问到“如果中共发生类似苏共的情况,你将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时,表示坚决跟党走的党员仅占63.4%;有的思想出现庸俗化,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不信马列信菩萨,不问苍生问鬼神,对公益事业一毛不拔,对庙宇捐款一掷千金;一些农村党员甚至参与宗教、宗族活动,致使封建思想沉渣泛起,混淆了党员和一般群众的区别,党员的先进性更无从谈起。
三是党性不强,形象不佳。有些企业下岗党员不愿意把组织关系转到户口所在地,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成为“自由党员”;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有事也不愿与党组织联系。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党员如果碰到意外,愿意找党组织帮助的仅占5.4%;有的无职党员消极落后,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个别在职党员在单位是先进分子,在家庭、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不佳,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些“党员不像党员”,甚至与党组织讨价还价。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开支部会要发误工补贴的现象,如果不发补贴,党员就很难到齐。
四是宗旨弱化,私欲膨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党员的宗旨意识淡漠。有的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的认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相矛盾的;有的党员嘴上经常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却不愿为群众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利用共产党员的身份谋私利、捞好处,把“为人民服务”歪曲为“为人民币服务”。
五是不讲正气,随波逐流。在农村,一些党员在计生、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中不敢碰硬,怕得罪人。个别党员在村里不讲正气,不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不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在群众当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带头上访;一些非公企业党员对自己要求低,只想打工赚钱,不积极参加党的工作,行动上混同于一般群众,一切按老板意志走,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六是管理不严,素质不高。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应付思想,片面追求数量,在质量方面把关不严,导致党员队伍素质下降;少数农村党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在支部换届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书记人选,出现书记“轮流坐庄”现象。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员培训马虎应付、敷衍了事,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息事宁人,不了了之。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党员“入口”不严,“出口”不畅,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入口”不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基层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热衷于定指标、下任务,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发展党员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委在下达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的同时,把发展党员计划列为党建硬性指标加以考核,使发展党员工作脱离了实际。此外,对发展党员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一些地方出现近亲繁殖现象,甚至把一些素质较低的人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出口”不畅,缺乏一套科学的“出口”机制。党员一般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不会被开除出党。而且党内的民主评议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许多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怕得罪人,不敢进行评议,即使评议出来,对那些不合格党员处理也软弱无力。有的甚至把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党内处分的党员作为评议的“成果”。调查显示:认为民主评议党员效果有效的仅占27.4%,比较有效的占28.4%,认为是流于形式或应付检查的占44.2%。
2.经济基础薄弱,党员教育管理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种情况在经济落后地区特别突出。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村集体没有积累,组织活动缺乏经费,个别村甚至连办公场地都没有。有的基层党组织也想开展一些活动,但是却苦于没有经费,如救济贫困党员、帮助党员发展经济、建立党员活动室等;一些党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党务工作者没有精力、时间与他们联系,以至出现了这些党员与组织“两不找”的现象。党员不过组织生活、工作中有困难无人过问,村里或单位有事党员也不闻不问、不关心,这一现象在困难企业及后进村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经济薄弱,投入太少是主要因素。
3.目标方向虚化,党员权利义务不相称。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给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带来不少问题。一是党员履行义务多,行使权利少,两者极不相称。不少基层党组织只在落实党委政府各项政策、救灾抢险、义务劳动、自愿献血、捐款捐物时,才想到党员,而平常则很少想到。党内方针政策的形成、党内重要制度的制订等本应有党员主体参与的事,却往往成了领导机关或少数人的“专利”。二是强调党员服务多,服务党员少。一些党组织往往注重党员付出服务,但较少考虑为党员提供服务,在党员遇到困难时,缺少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所以,个别党员抱怨“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加入共产党不如加入教会”。三是强调努力方向多,提出现实要求少。不分阶段、不分对象,原则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把努力的方向拔得太高、太虚,党员先进性标准抽象的多,具体的少。弱化了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胜任感。
4.方法手段陈旧,党员教育工作效果弱化。部分党员保持先进性不够好,与现行的党员教育的方法手段也有关系。一是连续性不强。各级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各抓各的,缺乏捆绑合力,造成教育与管理、监督相脱节,因此很难实现教育上的整体效应。活动载体多,但精品少,形成长效机制的更少。千名党员调查显示,认为党组织的活动载体比较有吸引力的只占35.6%,认为党组织的管理制度完善和措施落实到位的只占39.3%。“三讲”、“三个代表”、“固本强基”等主题教育活动尽管各有收获,但“雨过地皮湿、风吹土又干”,难以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难以体现活动的效益。二是针对性不足。在开展“”中,许多党组织往往是念念报纸或结合当前工作议一些事。民主生活会往往是走形式,不能很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许多党员没有得到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教育模式上也存在单一化问题,在党员教育上没有考虑不同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的特点,搞一锅煮,效果很不佳。一些党组织在形式和内容上习惯于根据上级的意见和要求,照搬照抄,很少考虑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现“言者不自然,听者不耐烦”现象。千名党员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党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好或较好的只占32.2%。三是实效性不高。一方面,新闻媒体对腐败问题曝光的多,对党员的先进性宣扬的少,正面的典型没有树起来,反面的事例却人人皆知,这无疑对现有的党员教育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大开发、大建设,大量土地的征用、拆迁及人员安置进程,如何在整合社会关系,调整各方利益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党组织的一个新课题。但党组织对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过于概念化,具体地为党员发挥作用提出要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还有很大欠缺。千名党员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基层党组织在设定先进性标准时,具体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只占42.5%。
5.党员管理机制滞后,流动党员难以于有效管理。一是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党组织不愿接收,流动党员本人不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或不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造成对流动党员管理上的脱节。二是有的企业在改制时,只注重抓经营机制的转换,忽视了党建工作;有的企业党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不能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有的破产、倒闭企业党组织在调整前,没有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有关党组织,使下岗职工党员无法过组织生活。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下岗职工党员返乡、外出务工党员不断增多。四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离退休党员也在逐年增多,退休后返乡、居住外地的也不少,流动性增强。以上几种情形给党员管理增加了难度。
6.党员缺乏有效监督,党员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现有的监督机制乏力,原因有三个:一是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上级监督不到,本级监督不力,下级不敢监督;二是对党员的监督手段一般只停留在面上的警示上,对每个党员的实际表现、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却不甚了了;三是党员监督的社会体系还不完善,民主气氛不浓,舆论监督没有放开,许多人还存在不敢监督的问题。在问到“你了解掌握了党员违纪的线索时将如何处理”时,有47.3%的人表示“积极举报”;有22.5%的人表示“涉及到自己利益时才举报”;有21.7%的人表示“因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还有8.5%的人表示“当作不知道”。对现有党员监督机制的总体看法是:认为监督机制健全有效的仅占36%,认为比较有效的占28.6%,认为监督很一般或效果很差的多达35.4%。这些数据表明:现有的监督手段和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主观原因
1.对党员教育认识不够,管理力度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做了一些工作,但普遍存在着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无法凝聚人心,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有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忙,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投入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党务工作者的支持、关心和激励不够,致使一些党务工作者对工作不热心、不积极。二是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不强的现象。有的单位名义上配备了党务工作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借调”到其他岗位上;有的单位把一些年龄相对偏大,精力或业务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志调到党务线上,削弱了党务工作力量。三是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力度不够。有的单位党务工作者多年没参加培训;有的尽管组织了培训,但培训内容以单位业务为主,对党务知识的培训往往忽视。
2.党务工作者素质偏低,党员管理的有效手段不多。新形势下,一些党务工作者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知识老化脱节,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党务工作者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对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员管理如何定位,该“管”些什么,该怎么“管”,缺乏深入的研究。工作缺乏主动性,消极等待、被动应付。在工作中务虚有余、务实不足,在工作方法上局限于老办法,讲究形式、忽视实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3.党员对自身要求放松,主体意识淡化。党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当前随着企业转制,大量职工下岗,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高层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现象层出不穷,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两重性,党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也随之放松,忽视了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断改造。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党员对党的整体利益关心度下降甚至淡漠。千名党员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党员可以与党中央不保持一致的占4.5%;参加党的活动如果没有报酬“要重新考虑是否参加”的占13.9%,“不参加”的占6.7%;“当参加组织生活与办个人事情相冲突时”,选择先办个人事情的占11.5%。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我们党员队伍中部分党员的主体意识还不强。
四、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机制,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紧紧围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着力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活动能力和党性修养。要在继承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具体来说要实现两大转变,创新五大机制。
首先,从方法方式上要实现两大转变
——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灌输教学、数量教学向按需施教、质量教育的转变。要注重运用如电教设施、电子技术、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探索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采用远程教育网络等先进手段拓展阵地。加快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步伐,建立由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培训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管理模式上,要实现由技术性管理为主向以指导性管理为主的转变。过去,我们长期局限于技术性的党务管理方式,如党员的审批、评比、奖惩、调整组织关系等为主,现在应向督促、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指导性管理方式转变,完善党员学习教育、量化考核、评比先进等制度。
其次,从工作机制上要创新五大机制
1.以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为重点,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从抓源头入手,牢牢把住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关。要处理好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和保证党员队伍质量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数量、追求增长率,应付完成任务,无原则地降低党员标准的倾向。结合近年来的探索,我们认为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可以实行“四制”。一是实行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备案制。基层党支部对确定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没有上报备案的,不得列为发展对象。同时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考察制度,杜绝临时动议现象。二是实行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除党员标准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及发展工作程序必须向群众公开外,对发展党员的全过程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开。可以对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公示。即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向群众公示;近期发展对象名单向群众公示;党组织的考察活动向群众公示;入党积极分子拟被接收为预备党员前对本人表现、培养、支部意见等情况向群众公示;预备党员申请转正时,预备期间的个人表现向群众公示。通过公示,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保证新党员的素质。三是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凡准备发展的党员在党委审批前由党委将准备发展党员的入党对象考察情况、《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审等有关材料送党委组织部门审查,主要看准备发展党员的程序是否合法,材料是否齐全,被认定合格后方可吸收入党。从我市近年来情况看,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具体可行,效果较好,有效杜绝了不按规定履行培养、考察程序等行为。四是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发展党员工作实行“谁介绍谁考察,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对因入党介绍人和考察人没有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发展对象真实情况,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错误的,追究介绍人和考察人责任;对因党小组向党支部推荐不公开、不慎重,造成发展党员质量有问题的,追究党小组长责任;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受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不按发展党员程序或没有进行公示的,追究党支部书记责任;对发展党员手续不全、政审不严和违反规定发展党员及党委没有按时召开党委会研究的,追究分管书记和组织委员的责任;对违反《党章》规定而被吸收入党的,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上级党组织要按责任大小对失职者批评教育,违纪的要给予党纪处分。通过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实现由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转变。
2.以保证党员队伍出口畅通为重点,创新党员退出机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切实疏通党员出口,确保党员队伍“吐故纳新”,不仅是党的纪律要求,也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首先必须明确新形势下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准确判别和认定不合格党员。制定不合格党员标准,要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切合各地的实际。制定的标准要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得到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的普遍公认。其次要改进民主评议党员的方式方法。应积极尝试新路子,如实行“两票制”评议。即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由党员评议票加上群众评议票来综合评定党员是否合格,这样可以提高评议工作的准确性。根据部门单位之间工作的关联性,还可以实行立体式评议。如机关党员由本单位支部党员和纵、横向有关联的单位党员共同评议,综合评定党员,以提高评议党员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对评议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要严肃处置,做到认定一个,处置一个。处置的过程及办法必须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程序规范、处理恰当、手续完备。在处置工作中要注意界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那部分党员,尽量给予他们改正提高的机会,达到处置少数,教育多数的效果。要通过创新党员退出机制,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以增强党教工作实效性为重点,创新党员教育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一把手”抓党教工作的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事实证明,哪个党组织的领导重视抓党教工作,那个党组织的党教工作就做得好,那里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更加明显。要把“一把手”抓党教的工作列入领导责任制考评的目标之一,把能否做好本单位、本辖区内的党教工作作为衡量一个领导是否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能否驾驭全局重要标准。今年,我们在这一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就是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县(市、区)和乡镇党政“一把手”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他们的政绩直接挂钩起来,在2006年初我们将组织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一把手”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二要建立党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坚持和完善以组织部、宣传部、纪检部门为主体成立党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研究工作、定期召开党员教育经验交流会,提高对基层的指导力度,做到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系统化。三要建立党教工作投入机制。党员教育管理要有专项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教育条件,逐步实现党教工作现代化。四要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单一的理论教育为整体素质教育。要坚持灵活多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特点及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使党员从被动受教育变为主动要教育,变思想说教型为能力指导型,提高党员自身能力。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并促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以创新管理方式为重点,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切实打牢党员管理工作的基础,不断提高党员管理工作水平,真正把党员管住、管活、管好。一是健全完善党组织设置。对符合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各类新经济组织、社团组织要及时成立党组织,对停产、破产企业党组织要及时理顺党员组织关系,确保党组织设置能够适应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扩大党的覆盖面。二是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按照党员从业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党员划分为在职干部党员、无职党员。要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实现党员的分类管理。对于在职干部党员要通过单位党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单位党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并通过强化监督力度促进这些制度的落实,确保这些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对于无职党员可以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设岗定责工作可以使无职党员改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做到“无职有位、有位有为”,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履行职责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在实践当中对农村的无职党员进行了压担子、交任务等设岗定职的管理,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无职党员参与村务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农村无职党员的责任感,为他们发挥党员先进性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三是建立外出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的各有关支部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对集体外出的党员,有三人以上的要成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定期过组织生活,并接转临时组织关系,接受当地的党组织管理。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要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动党员实行“持证”管理。有条件的基层党委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党建网站。在不涉及党的秘密前提下,在网站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供党员教育资料等,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到网站上接受教育,参与讨论,向党组织汇报在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主动为家乡的建设出谋献策。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外出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外出党员数量较多的实际,采取“以地域建支部,以行业建小组”的形式,组建驻外党支部和党小组,将本地外出的党员全部纳入管理,探索出一条“异地有家,管理有序,奉献有为”的外出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子。
5.以增强党员的自我约束和荣誉感为重点,创新党员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动力,不断提高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在精神上,除对优秀党员和党支部进行表彰外,还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激发他们再接再励,永葆先进性。在物质上,应建立优秀党员社会保障制度。可考虑设立党员建设基金会,对每年评出的优秀党员给予一次性的奖励。对连续两年以上被评为优秀的党员,由党员建设基金会每月多交社会保障金。二是建立党员帮扶制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党员帮助未富党员。对于依靠技术和劳动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党员和下岗党员,可让其自愿帮助其他未富的农村党员和下岗党员致富,努力在支部内实现共同富裕。对下岗困难党员,可由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帮扶。建立帮扶工作责任制,对帮扶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力的,在年终考核时不能被评为优秀,对搞形式主义的,严肃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组织处理。我们在实践当中,探索出“党员互助金”制度。通过发动党员自愿捐款和党员企业家捐助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在镇、村两级设立“党员互助金”,主要用于慰问因病住院或家庭发生重大事故的党员,慰问逝世党员的家属、重大节日慰问党员以及发放老党员荣誉金等。我们对70岁以上的无职老党员发放每人月10元的荣誉金。通过推行这项制度,让党员普遍感受到党的关怀,增添了荣誉感。三是建立和完善党员的有效监督机制。调查显示:对党员的监督中最有效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其次是党内监督,最后才是自我监督。从近几年来发生的大案要案来看,对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舆论监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扩大党员的监督层面,大力推进民主化监督进程。除了党内机密之外,有关党员的发展、提拔、使用等能够公开的要坚决大胆地公开。镇、村两级在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同时,可以开设党务公开专栏,以增进对党员监督的透明度。要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条例的宣传力度,加强党员的警示教育,提高党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