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问题报告

时间:2022-10-10 09:18:00

导语:农村建设问题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建设问题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工作头绪繁,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长期而艰巨。我们在思想上要长期坚持,目标上必须短期见效;原则上要整体推进,做法上必须试点先行;战略上要稳步推进,行动上必须积极跃进。从我县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看,必须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规划的完善工作

在3月份召开的一次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张雁冰要求各乡镇组织各试点村,参照高西沟村的规划,尽快拿出各自的建设规划。会后各乡镇确实组织各村积极行动,一些包村部门也深入到被包扶村参与规划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县上确定的17个试点村全部搞出了各自的规划本子,有一半村的规划本子搞的很高档,为争取市上对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照高西沟的规划,不是仅仅参照规划出来的本子,而是更应该参照高西沟的规划程序。由于在实际搞的过程中,个别规划人员并没有参照高西沟的规划程序,没有深入实际,没有深入到农户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没搞清楚农户想做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建设新农村理解不到位,过高的估计了国家对建设新农村的投入。所以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内容,有的村建设投资资金做到了两千多万元,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短期内要突破一万元。这是严重脱离实际,严重偏离新农村建设轨道的东西,这样的规划根本不具备操作性。

各乡镇要组织各村重新审查各自的规划本子,哪些项目是可行的,哪些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要进行提炼。在提炼的过程中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依靠自我的基础上争取外援,把握“大头向里”的原则。第一要吃清家底,全村有多少座山,多少条约沟,哪些山栽林,哪些沟打坝,哪块地需要通路,哪块地能改造成水地,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清底。第二要摸清人情,全村有多少劳动力,出去多少,还有多少能出去,剩下的谁是搞养殖的,养什么,养多少;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够种不够种,不够种怎么办等等情况要精明。第三要认准要点,对需要搞的建设项目和能够开发的产业项目进行整理排队,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搞当紧的,不太当紧的缓一步)、先己后人(先搞自己能干事的、后搞只有政府扶持才能完成的项目)”的原则有序进行。

二、下决心抓住产业发展的突破创新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农民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成就的重要指标。从各村的规划本子上看出,农民增收的优势项目不明显,没有突出的特色产业,没有可持续增收的途径。现阶段,(也许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县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农业收入,二是劳务输出。农业收入靠的是主导产业,“薯、杂、果、羊”应该是我县农业的四大主导产业,因为相比较而言有传统、规模、品质、市场等优势,而且开发潜力大,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从目前“一线产品”的产值分析,“薯(马铃薯)、杂(小杂粮)”两类进一步增殖的潜力相对较小,但仍有最少翻一番的空间,我们需要做的是用现代农业种植管理理念,把优良品种种在高标准农田上。

果树是我县增收的强势产业,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农民要大规模的从土地中获得较高的收入,还得看以苹果、梨、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我县苹果有亩产植突破3000元的记录,孟岔的枣园现在亩产就能达到5000元。如果我们现在脚踏实地,认真的去改良苹果品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借鉴孟岔经验,完善退耕还林机制,果树收入将能和劳务输出平分秋色,各占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

羊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量的问题。羊的市场波动比猪的小,养羊的成本没有养猪的大,但是,养羊的数量增加(在封山禁牧以后)较养猪的难。这就要求养羊业向养猪业学习,搞集约化养殖,合理采割苜蓿,科学利用秸杆,充分开发柠条,通过开发饲草资源,改革饲养方式来扩大养殖规模,政府要做好宣传、培训、推广工作,村干部要带头实施。

三、变观念开辟集体经济的壮大途径

发展集体经济既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从国内富村发展的轨迹看,村集体企业是带动农户产业发展的龙头,雄厚的集体经济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坚强后盾,是建设巩固农村基础设施的根本保障。但是,目前我县村集体几乎没有发展经济的渠道,集体经济贫乏,难以维持一般办公事务运作,更谈不上发展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搞基础设施建设,就连维护道路、坝系的资金也得向政府伸手。村集体经济成了制约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们一些乡村干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认识到了,却怕麻烦,有的认识到了,也不怕麻烦,但是“老虎吃天”干瞪眼,所以在规划中没有发展集体经济这一块。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趁着建设新农村的东风,争取一部分资金来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才能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基层组织才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能构建和谐农村,保障新农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我县发展集体经济,建议参考以下四种模式。一是“整合资源从中盈利”。孟岔村是这种模式的创造者。孟岔村集体组织,把全村136户的1600亩退耕地集中起来,承包给8户农民栽上了枣树,不仅退耕还林效果显著,而且村集体从中赚了一把——每棵枣树每年抽5毛钱的协调管理费,一亩地50元,1600亩一年是8万元的集体收入。二是“公建私管共同受益”。村集体争取资金建厂子,建好后向外承包,收取租金或者入股分红。靖边县尔德井村,靠争资办了个砖厂,承包经营,村集体以厂为资本入股,利益分成,年收入近40万元。三是“上挂公司下联农户”,换句话说是“公司+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利用组织协调优势和集体信誉,根据本村主导产业,寻求与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合作,一方面为农户产前、产中提供服务,一方面为企业加工贸易组织好“一线产品”,在产业链延伸、农产品二次增值的环节中获取组织服务费。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可增加集体收入。四是“创造环境引资联营”。公路沿线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划出一块土地搞一个开发区,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好,鼓动本村富户或引入外村、外地能人,办加工厂或养殖场等。不能卖地分钱,要把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分成,逐步壮大集体经济。

四、动脑筋探索新农村的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一个平衡的基础,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目前,全国各地启动了一批试点村的建设工作,大批村正等待着借用试点村成功的经验,所以试点村不仅是个建设问题,而且更要探索建设当中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农村建设项目情况看,国家财政的投资量逐年增加,但是投放的渠道较多,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资金捆绑起来,统盘安排,做到既不重复投入,又不留空白点,这是提高涉农投资效率的根本。目前,在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以及项目招标、实施、监管等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项目”资金与“工程”费用之间的差额惊人。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很大,有的乡镇领导对本辖区内实施的项目搞不清楚。有乡镇干部预言,如果一次给一个村上百万元的投入,这个村就面临着“烂杆”。这说明目前涉农项目的运作机制存在很多弊端,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甚至影响到农村稳定。积极探索涉农项目的管理机制,是基层干部的一种责任,而不应该是无奈。

从入户建设项目来看,农户注重比较实惠的内容,多数农户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个别农户甚至还想在给自己修建的工程中赚钱,依赖思想严重,不认为这是国家在帮助农民建设家园,感觉是基层干部在完成上面的任务。这一方面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引导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说明缺乏激励机制。到户项目要统筹安排,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把庭院美化和村容整洁紧密结合起来,把政府扶持和农户投资投劳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捆绑配套运作。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必须通过试点进行探索、创新的东西,比如土地资源整合、公益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新农民的培育与组合等,这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历史机遇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