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9 04:48:00

导语:党员情况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情况调查报告

一、全省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流动党员是指离开党组织所在地,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调查显示,截止**年10月我省初步掌握的流动党员总数为13251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海东和海西,其中,**4189人、海东6228人、海西1893人、海南279人、海北238人、黄南101人、果洛87人、玉树236人。流动党员以农牧民党员为主,有8694人;其次为退休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党员,分别为2216人和1215人,主要分布在**市和海西州。调研结果表明,我省流动党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流动党员人数所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年6月底,全省统计的党员总数为307190人,截止**年10月,掌握的流动党员为13251人,占全省党员总数的4.31%。从增量看,**年全省流动党员总数为6898人,**年为9912人,**年达到13251人,七年间翻了近一番,增长幅度很大。**年、**年、**年,我省流动党员分别占到党员总数的2.61%、3.37%、4.31%,比例逐年增高,明显呈现出递增趋势。且随着用工制度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低年龄段、高学历的流动党员将不断增加。

(二)流动党员以外出务工农民党员为主。我省农牧民流动党员有8694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65.5%,主要分布在湟中、循化、化隆、民和、互助等县。据**年底统计,湟中县有农民流动党员1168人,主要以新疆摘棉花等季节性劳务输出和**等地务工为主;循化县有645人,分布在全国19个省地和**、格尔木市及其他州县,其中在省外的有267人,省内的378人;化隆县有1448人,主要分布在京津沪、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民和县有959人,主要分布在**、格尔木等地;互助县有1022人,主要分布在**市;海西州有304人。总的来看,我省外出流动的农牧民党员从事行业类型较多,涉及餐饮、建筑、运输、开采、商贸等行业和领域。

(三)流动区域越来越广。我省流动党员的流动区域从省内向省外扩展,人数逐年增加。**年、**年、**年分别是1292人、1902人、2232人。仅海东地区**年跨省流动党员就有1745人,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

(四)持证流动的党员人数较少。全省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由**年的1435人减少到**年的818人,年均递减13%;开具党员证明信的由**年的631人减少到**年的447人。近几年来,主动办证、持证流动的党员更是大幅度下降,如**市有流动党员4189人,持证流动的仅有111人;原青海工程机械厂有流动党员177人,持证流动的只有2人。末持证、未开具党员证明信、末转出党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逐年呈上升趋势。

(五)流动党员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我省流动党员的主体从身份看,主要是农民、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中的党员。从经济收入水平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看,他们的生活相对贫困。作为农民流动党员,流出原籍以谋生发展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海东化隆、循化、民和、互助等县和**市湟中、大通、湟源县。这几个县既是我省人口大县,又是生产生存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民党员为谋生计大量流动。下岗职工流动党员大多是城市贫困人口。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牧区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出现的流动党员数量相对较少。退休流动党员大多是从其他州地和市县退休后在**或外地居住,而多数人的组织关系仍在原工作单位。

二、各地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对流动党员工作引起了足够重视,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省各级党组织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不断强化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各州、地、市委都成立了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人事、公安、司法、工商、民政、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相继召开有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会议,认真总结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并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到了工作有布置,管理严要求,领导常督促,年终有考核。各州地市委相继专题召开了发展党员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按照双向共同管理、条块结合管理、因人制宜管理和信息动态管理的“四条原则”,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调查摸排,全面梳理。各地把调查摸底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不同地区流动党员的特点,认真进行了安排部署,召开梳理流动党员动员大会,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调查。在摸底过程中,通过发放《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采取媒体宣传、办黑板报、送信上门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有的地区还组织文艺演出队到流动党员较集中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家属区进行宣传演出。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组织专人,通过公安、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地区间联动,采取“四进四查两问”,即进企业、进市场、进门店、进住户,查底册、查户籍、查低保、查社保,问单位同事、问左邻右舍的方法,逐门逐户进行调查。在摸底的基础上,对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各地从实际出发,区别情况,狠抓身份核实工作,对梳理出的流动党员,逐一进行身份核实,及时按现工作单位或居住地进行接转;对一些情况不明,需调查核实的,通过发函、电话查询、走访和联系本人原所在地(单位)党组织等多种形式,逐一落实。**市城北区在调查摸底工作中,动员各街道党工委以及农村、社区广大党员干部走街串巷,把《公开信》送到社区楼道和企业主管人员手中,并在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小桥、朝阳地区悬挂“流动党员家人在寻找你!”等人性化横幅。海东在做好外出流动党员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流入党员身份不明或因没有转递组织关系的“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地区各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居民楼院、集贸市场等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张贴公开信、设立咨询点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流动党员亮明身份、递交组织关系。在此基础上,基层派出所、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等单位和部门,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核查,保证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情况的掌握。

(三)健全组织,理顺关系。各地把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环节,不断夯实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是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针对流动党员大都活动在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各地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狠抓社区党务干部队伍和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针对社区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人员较少的情况,利用近几年社区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关停并破企业人员中聘请优秀社区干部。同时,不断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几年来,**市、区(县)两级共举办各类社区干部培训班20期,培训社区干部1900多人(次),组织2批社区党支部书记赴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海西州根据社区在册党员数量和流动党员分布情况,在党员人数较多的6个社区建立了党总支、48个社区建立了党支部。各地积极推行由社区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或由上级党组织委派乡(镇)或街道干部担任支部书记等做法,如大通、湟源、共和县等地在部分社区设置专职党务工作者,从机关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选派年富力强、政治素质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社区开展工作。各地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向基层倾斜,落实经费,解决办公用房,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市从去年开始,在下拨社区正常工作经费之外,再给每个社区下拨5000元党建专项经费,同时要求各区县落实配套经费。今年**市又决定从2006年1月起,社区干部的岗位津贴平均增长100元。自去年以来,**市、区(县)两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450多万元,在120个社区建成再就业服务中心。格尔木市每个社区的年办公经费都保证在了1万元以上,社区干部的岗位津贴居全省首位。

二是狠抓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不断增多,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员的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为了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各地坚持“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正常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的原则,积极探索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独立、联系、挂靠、下派、依托、统筹”等组建模式,积极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海南州在全州229户私营企业中已建立了15个党支部,所属各县在工商局成立了5个个体工商户联合党支部;海西州已在新经济组织中组建3个党委、25个党支部,6个个体私营协会党支部。**市针对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在市、区(县)建立了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目前已建立14个党委,13个党总支,181个党支部。

三是狠抓了流动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各地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建共管的新模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流入党员相对集中的市场、商城、企业建立党组织,统一安排部署党建工作。如**市在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商贸城、天桥商贸公司等建立了党的组织。与此同时,积极与流出地党组织配合,建立党的组织,先后建立了福建仙游驻**联络站党支部、浙江东阳驻**党支部、北京西单驻**党支部等,共同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由本地流出的党员,各地积极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对外出流动党员比较多,且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成立流动党员联络站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党组织。循化县在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上海、广州、苏州等驻外办事机构积极筹建党支部,并着手在北京、格尔木等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地区(各为69人和117人)筹备设立外地党委。各州县针对离退休人员大多在**等地居住的实际,在居住集中地建立党组织,组织离退休人员参加组织生活。

四是狠抓了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为了便于对那些还没有找到固定工作岗位的军转干部和大中专学生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各地在人事、民政等部门相应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接转组织关系,开展活动。**市大通县在县人才交流中心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管理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目前管理的有29名党员;海西州在州军转办单独成立了军转干部党支部。在建立健全组织的基础上,不断理顺流动党员管理的工作机制,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全省各地都根据外出流动党员的特点,从便于党组织管理和开展活动,便于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出发,以属地为主,加强管理,确保了外出流动党员不管流到哪里,都能找到党组织,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的作用。积极稳妥地组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在流动党员出入比较频繁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委托党组织进行管理。海南州采取以属地管理为主,指定管理、挂靠管理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创新制度,完善管理。各地把创新制度、完善管理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各项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格尔木市对流出或流入6个月以上,生活工作比较稳定的,按要求办理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对生活工作不稳定或不便于接转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湟中县、德令哈市、都兰县等地对外出流动党员实施外出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制度、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行前教育制度和流动党员外出三个月与党组织定期联系制度,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制度等,掌握党员外出期间表现情况,党组织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了长期的联系。二是建立跟踪教育、联系汇报制度。各地都由支部党员分工联系外出党员,保持电话信函联系。各党支部利用节假日外出党员返家的机会,给他们上党课、开座谈会、收缴党费。大通县在对流动党员跟踪服务中,实行“邮寄教育”,由支部委员分工联系数名外出党员邮寄学习资料,外出党员定期向所在党支部汇报思想及工作情况,每半年写一份思想汇报等。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各级党组织在每年进行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事前通知外出流动党员参加,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记载的内容,开展扎实的民主评议。湟中县在开展民主评议中,外出党员全面介绍在外出期间的工作及思想情况,如土门关乡贾尔藏村党支每年部除坚持对所有党员进行党课培训外,还年年在正月十五开展“月儿圆,党员全”活动,围绕外出党员如何为家乡带回一条致富信息、一条实用项目、奉献一片爱心等方面开展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开展教育,强化服务。为了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各地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坚持做到三个结合:理论灌输与实地教育相结合,思想指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集中轮训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采用电化教育、演讲比赛、交流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教育,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文娱活动等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流动党员争优创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市工商局针对行业内流动党员的特点,在个体经营户中开展“党员奉献岗”、“党员经营户”等活动,公开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使流动党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海西州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助学、助贫、助残、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活动,引导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激励他们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也为广大流动党员树立了榜样。党组织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注重角色转换,强化服务意识,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开展“一帮一”,送温暖,慰问困难党员,体现组织的关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市城东区八一路学院社区党支部书记罗丽华,在“七一”前慰问下岗流动党员,尽管慰问品仅为一个普通的水杯,但使许多党员深受感动。都兰县察苏镇各村党支部普遍建立了村支部委员联系外出流动党员工作责任制,定期走访了解流动党员家庭,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外出流动党员在异地安心打工。德令哈市各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共同组建支农、治安服务队,重点帮助缺劳力的流动党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还为外出务工党员提供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和就业引导,对准备外出打工的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及技能培训。化隆县围绕“拉面经济”,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并在全国设立60个服务和联系站,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

三、我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全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正处于摸索和起始阶段,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党员的范围界定不明,底数不清。一是由于对流动党员的概念没有明确定义,在有关文件中只提出了流动1年以下和3个月、6个月以上不同党员管理的原则要求,如何认定流动党员,哪些人属于流动党员管理范围,怎样实施有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科学的界定,致使基层在调查掌握流动党员数量和基本情况时很难把握。加之,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人员跨地区流动日趋频繁,其中党员数量急剧增加。各地梳理流动党员工作难度大,就连基本数据都很难掌握清楚,其统计标准、范围等各地的理解和做法差异很大。二是由于大量外出党员分布地域广,流动时间、地点极不稳定,特别是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和农牧民党员外出流动时,很难做到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外出情况等,致使党组织难以掌握他们的去向和日常情况,也无法对他们进行准确统计和有效管理。三是外来流动党员从业人员结构复杂,务工经商人员相对分散,加之基层党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受到一定局限,没有或很难及时准确地摸员身份,并将其纳入到党组织中来,使一部分“隐性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后述两种现象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成为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之一。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滞后,未能与改革发展同步。一是企业改制中党组织瘫痪,导致大批党员“无家可归”。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省各地陆续开展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只注重了对关停并破企业的改制,而忽视甚至放弃了企业党建工作。众多企业改制转体后,党建的后续配套改革没能及时跟上,党组织应撤销的没有撤销,关系应划转的没有划转,致使改制企业的党组织名存实亡,成为无人管、无人过问的空壳组织,使部分职工党员失去或脱离了培养多年的党组织,派生出了大量“无家可归”的弱势群体。虽然这些党员通过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陆续被党组织找到或取得了联系,但少部分由于流失在外,无法取得联系。还有一些企业及主管部门没有同步做好党组织和党员的移交工作,企业改制后党组织隶属不清,组织关系衔接不畅,造成部分党员的流失。有些企业虽然向有关党组织或社区做了移交工作,但只提供了党员花名册(仅**市就有1.1万人),没有提供党员的住址、去向、党费收缴情况等详细资料,也没有及时通知党员到哪个社区报到,使应接管的党组织与移交党员失去了联系,形成了新的“隐形党员”。有些企业乱堆乱放党员的档案甚至丢失,这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基层党组织、社区干部找党员和甄别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两新组织”组织中党建工作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无党组织或党组织少,有些党组织已名存实亡,隶属关系不明,管理不规范。用人单位务工人员中的党员无法找到党组织,也无处转移组织关系或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形成“两新组织”中无人过问、无组织可找的流动党员。同时这些企业中一些思想要求进步的职工,又无处去表达入党愿望,自然远离了党组织的培养。三是社区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社区是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基层自治组织,在服务社会性事务以及党建工作等方面承担了大量而又繁杂的工作任务,尤其在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全省各地普遍存在社区党组织建设滞后,组织设置不合理,工作关系不顺畅,党建地位不突出,阵地建设不配套,工作经费严重匮乏等问题,社区现状很难适应服务于大批党员落住社区的工作需要。同时社区党务干部数量少,素质不高,工作待遇低,难以适应正常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开展工作。如**、海南、海西等地的街道党工委只有2—5人抓党建工作,有的社区3-4人管理着几百名党员,工作难以开展,服务难以到位。有些管理人员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拖欠时间达半年以上。多数社区的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而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的人员工资又无合法来源。由于受人员、经费等条件的困扰,有些社区忙于应付,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实效。四是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模式及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各地流动党员的思想武装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在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中未能很好地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时代要求。

(三)流动党员的管理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一是没有严格形成流动党员流出和流进的工作规范。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党员在流动期间,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相应开据证明信、介绍信、流动证及转移组织关系,流入地应认真做好登记等工作。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而又严密的工作规程,一方面流出地因种种原因,不愿意很好地落实开具有关证件证明制度。据调查,全省各地只有对极少数流动党员开具过有关证明,流入我省的绝大多数流动党员也未带来相关证件证明。另一方面流入地因党组织不健全或未开展此项工作,对流动党员应进行的登记、查看、填写证件和反馈情况等工作重视不够。在流动党员中造成了“党关系转出后无人接,接收以后无人管”的现象。少数流动党员为了规避缴纳党费和党组织管理等,将流出地所开具的党员证明或证件长期隐匿在身,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形成了一些不转移组织关系、不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的“三不党员”,即“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二是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手续繁琐。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地方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大致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基层党委→县以上党委组织部→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这种较为繁琐的组织转接程序,是新形势下造成部分不转移组织关系而形成流动党员的原因之一,给基层党的工作和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了极大不便,成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急待改革或改进的问题。三是由于政策制度的缺失,流动的务工经商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及离退休干部中的党员不能及时接转组织关系。还有一些长期离职在外的党员,担心转走党组织关系会影响原单位福利待遇,不愿意转走党组织关系,是产生流动党员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给原单位和基层党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部分应届毕业生中的预备党员,由于就业单位落实难,按期转正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党员的预备期拖延时间长达1—3年不等。同时,在对《党员活动证》的发放、使用、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使《党员活动证》的功效流于形式,致使领取《党员活动证》的人数逐年下降。四是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个人处置不力。调查中,各地普遍反映,长期不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有相当数量。这些党员中既有是组织上造成的,有些是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要求,这部分党员是属于组织处理的对象。但在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很难把握和实施对党员的处置,明显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在群众中和党员教育管理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客观来讲。首先是和当今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分不开,也就是说存在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这种时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不断流动转移,必然带来相当数量的党员流动。而大量党员在流动中,也必然会在组织生活、关系接转、教育管理和党员的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与计划经济时代截然不同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这些流动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从改革发展的全局来说,这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分析流动党员问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迎合时展是我们必须立足的基本点,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最大的客观因素。

其次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现有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或行政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但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已突破原有隶属条块限制,正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新整合,社会组织结构多元化,各类“两新”组织正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党组织结构设置仍然一成不变,适应不了这种多元化、多流动、多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对外出自谋职业、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来说,从事的行业和务工单位主要是“两新”组织,而这些行业和单位党组织不健全或没有设立党组织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一些流动党员在用人单位找不着党组织,也就无法联络转移关系和参加组织生活了。

三是教育管理方法不完善。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所有制和经营方式以及频繁流动、高度分散的现状,从中央到地方,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研究,管理口径不一,操作困难,客观上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没有建立起顺畅对接的组织协调和共管机制,缺乏必要的的联系,无法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共同为流动党员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坚持得不够好。从党员个人方面讲,少数党员对党员《活动证》意义认识不高,对《活动证》使用不积极、不主动。从党组织角度讲,现行的《活动证》使用对党组织缺乏约束力,对《活动证》颁发、接受等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使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发证、接证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活动证》的使用。

四是流动党员教育内容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复杂多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主动性,教育目标过高而未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弊端,没能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教育内容在纵向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在横向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党员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大多只是发点学习材料,或要求写一写学习心得,至于效果如何过问甚少。

五是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薄弱。有的党员在原单位党组织开出介绍信后,而不去非公企业党组织办理接转手续;有的非公企业主害怕影响自己的用人自主权,而不愿接受党员的组织关系;有的非公企业未建立党组织,党员组织关系无法接收。有的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后,转出单位的党组织并没有过问组织关系的接收情况,党员没有实现组织关系的顺利转接,也不向原单位说明情况,从而使这部分党员形成“隐形党员”。近年来,党员“隐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每年转出的党员数量与应转入的党员数量对不上号,原因就在于,有的非公企业党员把组织关系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六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关心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不知道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能及时帮助疏导释疑。有的对流动党员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未能及时帮助解决,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同时,青海作为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干部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很低,部分基层和退休干部党员认为现行党费收缴标准过高,抵触情绪较大。有些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急于从原单位转出组织关系到社区或原籍乡村居住地,有些直接变为“口袋党员”,就是嫌党费标准太高,这样可以少交或者不交。共和县有一个教师党员,因工作调动成为“口袋”党员后三年欠交党费1千多元,梳理收缴党费时认为太高了,提出退党。下岗职工党员中有一部分认为现行党费收缴标准自己承受不了。

(二)从主观上讲。一方面,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一定误区。集中表现为:一是“小块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中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二是“无关论”,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无精力论”,认为党组织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抓日常经济工作及在岗党员教育都忙不过来,没有精力去管流动党员,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

另一方面,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化,在对待党员身份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无所谓的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当不当党员,要不要组织关系无所谓,只要自己能赚钱,自己能致富就行。甚至认为“党员不党员,就差几毛钱”。他们只顾自己打工挣钱,对待组织关系极不慎重。二是怕麻烦的心理。非公企业党员普遍存在“临时”观念,认为不管在哪儿工作,自己都是农民,都是下岗工人,都是“打工仔”、“临时工”,身份不会发生改变,还是把组织关系留在村里或原单位比较可靠。如果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还会增加不少麻烦。三是发泄的心理。有的党员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一下子什么都没了,党组织将他们作为“包袱”推给了社区,对他们不关心;有的党员认为企业改制不完善,集体对自己关心不够或待遇不公,心理很不平衡。所以在非公企业工作后,他们故意不接转组织关系,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四是失落的心理。有的认为党员如今并不吃香。在非公企业中,企业老板重视的是人才,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能给他们带来效益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并不需要党员,党员在非公企业没有什么地位,自己只要好好工作就行,不必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也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党员,却要出来为私人老板打工,感觉没面子,给党组织丢了脸。五是从众的心理。有的党员认为,没有把组织关系开到非公企业,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的人并非少数,原单位党组织管不了,上级党组织不过问,转不转无所谓。六是怕约束的心理。有些党员不愿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图“消遥自在,来去无牵挂”。他们担心身份暴露后,党员的责任、义务会约束自己的打工生活。还有的觉得农村的党费交得少,转移到企业后,不但要带头工作,还要多交党费。

五、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流动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关系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党员作用的问题。要按照有利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以及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制定出规范化、系统化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规范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以形成党组织与党员联系密切,流动前、流动期间、流动后各环节全面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齐抓共管,教育和管理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使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范有效,努力做到流动党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党员意识明显增强,纪律观念明显加强,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发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同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双向共管原则。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同管理。2、条块结合原则。流动党员实行原所在党组织和居住地、工作单位所在党组织相互结合管理。3、因人制宜原则。根据流动党员的就业形式和居住状况,合理确定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4、信息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党建工作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党内基本信息实时网上传输、查询,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

(三)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1、按照就地、就近、便利的原则,认真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各类专业市场中建立党组织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乡镇(街道)或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企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也可由所在地县(市区)党委领导。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县(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工作委员会,作为派出机构,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的领导。对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市场等,可在这部分党员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受乡镇(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党组织或个体劳动者协会党组织领导。3名以上正式党员集体外出到同一地点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外出时间较长、人员相对集中、地点相对固定的,应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2、建立流动党员联合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建立联合党组织,对区域内的流动党员实行统一管理。流动党员较多的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可以建立外来党员联合党支部,统一管理辖区内难以落实组织关系的外来党员。3、拓展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新社团组织的党的基层组织,要主动承担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协助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4、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州地市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地区军转安置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社保机构和各区、县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乡镇(街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村(社区)设立流动党员活动登记站,指派专人负责,做好跨区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四)严格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1、党员外出时间六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要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方、单位的党组织。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街道社区党组织。2、党员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应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原所在党组织应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经常与外出党员保持联系。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验证后,应及时将其编入党组织开展活动。3、对流动中的党员,凡是按照规定转来组织关系的,有关地方或单位党组织都应予以接纳。没有转来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没有出具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应督促办理有关手续。4、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将组织关系转移到街道社区党组织。转移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时,党组织应充分尊重党员本人意愿。

(五)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制度。1、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外出时间六个月以内,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应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按规定登记党员外出时活动情况及现实表现。流出地党组织要认真落实领证、填写和验证手续,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接受外来流动党员,并将其编入党组织,安排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党内活动,分配他们做适当工作。同时报上级组织备案,不得借故拒绝接受。2、坚持外出党员报告制度。党员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外出前以多种形式向所在地党组织报告,说明去向和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党组织应在党员外出前对其进行教育,针对外出党员的不同情况,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外出党员必须定期向党员关系所在地党组织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如实汇报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3、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组织要设立《外出党员登记簿》、《外来党员登记簿》和流动党员接受反馈制度,记录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以及现实表现等情况。4、推行专人联系制度。基层党组织要确定1-2名党员担任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联系流动党员事宜,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5、落实考核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有贡献的流动党员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合格的党员,视情况给予批评,或由党支部安排专人帮助其限期改正,甚至做出组织处理。

(六)切实加强特殊群体党员的管理。1、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管理。党员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及时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如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本人居住地的社区党组织。党员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要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本人或父母、配偶居住地的社区党组织。党员较多,且居住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可在街道或社区建立临时党支部,归街道或社区党组织管理。2、企业分流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党员从业于集贸市场个体经营活动,应及时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个体劳动者协会党组织管理。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党员,在与原企业脱离关系后,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到本人居住地的社区党组织。下岗职工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如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参加组织生活,须经本人申请、支部讨论通过、党委同意,由所在党支部指定专人负责与其保持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传达党内文件精神和党内一些重要活动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3、因病长期休养党员的管理。对因病长期休养的党员,党组织应从生活上、政治上关心他们,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组织他们过好党的组织生活。对参加党组织生活有困难的党员,党组织要指定党员负责同他们联系,向他们传达党内文件精神和党内开展活动的情况,并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于休养地点距离本单位较远、休养时间较长的党员,党组织可开具党员证明信,将其介绍给所去休养单位或有关地方党组织,由这些单位的党组织酌情安排他们过好组织生活。4、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的管理。离(退)休后,在社区居住的党员,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住社区党组织参加活动。离(退)休后,异地安置或在外定居的党员,应将其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的党组织,参加居住地的组织生活。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受聘到新的单位工作或因看病、探望子女和亲属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的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外出时间在6个月内的,应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按流动党员管理。5、流动中的预备党员管理。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就业,且工作单位有党组织的,原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要认真负责地向工作单位党组织介绍本人的表现情况,转交有关考察材料。工作单位党组织要认真进行考察,预备期满时,及时研究其转正问题。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已满,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按党的组织关系归属,由所居住地社区的党组织负责研究其转正问题。

(七)有的放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工作。1、实行经常性全程教育。党员外出期间,基层党委及党支部应定期邮寄党课教材及有关学习资料,督促流动党员自学。流动党员至少每6个月要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党员返回时,所在党组织应及时派人与流动党员开展谈心活动。2、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根据流动党员人多、面广、分散、职业杂等特点,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3、丰富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的教育培训。组织流动党员交流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4、认真做好民主评议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流动党员应在组织关系所在地方、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工作。确因特殊原因不能返回参加的,应寄回本人自评材料进行评议。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做好对流动党员的组织考察和表彰、处置工作。

(八)关心爱护流动党员,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1、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必要时可到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走访。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上门慰问。对外来党员,有关党组织要热情接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凡办理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手续的流动党员,应在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开具党员证明信外出的流动党员,要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切实保障这部分党员的权利。3、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的实施外出党员反哺工程、外来党员先锋工程和流动党员培养工程。

(九)加强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1、每年年初,流动党员应向所在党组织如实申报上一年度的实际收入,党组织根据党员收入情况,按照中组部组通字[**]2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和标准核定党员每月交纳党费数。2、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凡有固定收入的(工资或补贴),按照每月固定收入,按规定比例交纳党费;实行年薪制人员中的党员,以上年月平均收入为计算基数,按规定比例交纳党费;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每月按上季度月平均纯收入,按规定比例交纳党费。3、流动党员原则上向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缴纳党费。缴纳党费可采取邮汇、委托代交等方式,至少每季度交纳一次。对不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其所在党组织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基层党组织可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

(十)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1、建立工作责任制。各级组织要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责任制,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应职责。各级组织部门要做好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地工商、税务、民政、人事、劳动、教育、公安、社保等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2、强化督查指导工作。各级党委的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推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注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以典型引路,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同时,对工作不实、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和人员,要给予批评,督促整改。州地市委组织部每年底要逐级上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省委组织部负责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此项工作开展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3、积极创造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件。各级党组织要针对党员活动缺少经费和场所,基层党务干部匮乏、素质和待遇偏低等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办法,积极寻求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要采取各级财政安排一点,基层党组织争取行政支持一点,从留存党费列支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工作经费。省委组织部每年从党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加大党务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素质,努力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