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6 06:33:00
导语: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认清新时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更好地发挥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就当前**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县下辖6乡3镇,共73个行政村,其中56个农业村,17个牧业村,乡村人口58636人,乡村劳动力24112人,乡村从业人员22524人。全县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年总播面积273650亩,其中粮食作物129425亩,经济作物75372亩,其它作物68854亩,农村人均收入4017元,较上年增长425元,增长率11.83%。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牧民收入逐步提高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完成总播面积273650亩,较上年增加39800亩,粮、经、草比例调整优化为47:28:25。粮食总产量达到4.85万吨,较上年增加0.38万吨。畜牧业稳步发展,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30万头(只),较上年增长3.93%;年末存栏78万头(只),较上年增长2.6%;牲畜良种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了肉食品加工、阿苇菇种植、鹅鸭养殖、獭兔养殖四大产业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437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057万元,人均增收103元。完成土地开发3万亩,农村防病改水解决了9个村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扶贫攻坚实现56户403人脱贫。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减负增收措施,全年共为农牧民减负186万余元,人均减负28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实施,建设农村公益用房4000余平方米,建成农牧民抗震安居住房1331户;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乡村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2个乡级卫生院和5个村级卫生室的改建、新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县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文体局等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科技入户、学历教育等科教工程,通过“点题式培训”、“菜单式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达2000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牧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县村“两委”班子成员492名,50岁以下占总数的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7名,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共464名,建立了一支213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综上所述,可见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牧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牧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
(二)农村投入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各乡(镇)、村的基础财力大幅度减少,财政“缺口”大,自治区、地区、县下拨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难以维持乡(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导致农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牧民思想还比较保守,有的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缺乏诚信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大部分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制约了农牧民的增收。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县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牧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非常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一些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牧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对**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实际,现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农牧业产业化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栽培全力启动“15万只出口肉羊基地建设工程”、“百万羽草原飞鹅基地建设工程”、“百万只獭兔养殖及产业化工程”、“设施蔬菜栽培基地建设和珍稀食菌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工程”等四大富民工程,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牧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牧业附加值。
(二)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1-2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加强对农牧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加快建立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牧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和监督机制,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同时要增加农牧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 上一篇:村级组织建设意见
- 下一篇:党员先进性状况调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