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报告

时间:2022-09-21 04:55:00

导语: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报告

政绩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其在履行职责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就可以对其在“两个率先”进程中的表现和业绩作出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使正确的用人导向便于操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绩考核工作尚还缺乏有效的方法,评价标准和体系仍不尽科学完善,因而影响了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树立。为此,我们结合本市实际,着重就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对健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意义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就进一步改进此项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充分认识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形势的发展,呼唤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的干部对“发展”的认识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不仅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加大了社会成本和资源成本,给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这种脱离客观实际、胡干蛮干的所谓“政绩”,最终演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劣绩”。事实昭示我们:真正的政绩应当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政绩,是没有水分、没有后遗症、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志进一步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予以切实保证。”同志提出的正确政绩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贺国强同志在今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上也强调:“针对目前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再次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在这种形势下,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就更加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了。

(二)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呼唤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是各级党的组织的龙头和骨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两个率先”,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其政绩观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这个单位经济和各项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预先为干部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有利于对行政行为进行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从而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管理和监控。尤其是可以完善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保证地方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严格的市场准入,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低水平重复建设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领导干部按照职位的要求完善自我,提高能力和素质,规范服务行为,进而促进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党建工作、人民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既有数量、速度的指标,也有质量、效率的要求,可以帮助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和对待政绩,思想上不出偏差,行动上少走弯路,并树立长期扎根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当好推进“两个率先”的带头人,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为推动“两个率先”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锻造干事创业队伍,呼唤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干部工作长期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难题,就是谁干得多,谁干得少;谁干得好,谁干得坏;谁干了,谁没干;谁优,谁劣;谁该上,谁该下,缺乏客观依据。健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使我们对于干部德才有比较客观的衡量标准,能够比较准确地区分功过、是非和优劣,使干部的上下、奖惩有基本依据,既使先进班子和优秀干部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又使其他班子和干部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并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产生凭实绩任用干部的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同时,政绩考核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民主评议、民意测评,实际上是接受群众最实际的监督,这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锻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不少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征地农民、拆迁群众上访不断,实质上与一些地方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关,根子还是出在干部政绩评价标准的偏差上。尽管这些年来,各级组织部门结合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健全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总的来看,仍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

1、考核指标还不够全面、细致。当前,对领导班子的考核主要围绕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三个方面进行,虽然有的地方把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指标,如农村五件实事、社会保险扩面、社会综合治理等,列入了考核内容,但所占权重比例仍偏小,不足以影响整个考核的走势。而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尽管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等多方面内容,但都比较原则和笼统,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量化标准,往往无法进行实际考核,从而使得考核评价者只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取向,凭感觉、凭经验、凭印象来分析评价考核对象,评价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结论模糊,缺少层次感、个性化和说服力。

2、考核方法仍较单一、陈旧。目前,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通常采用一次性集中考核,缺乏平时工作绩效考核,出现了平时不算帐,年终算总帐的现象,使得年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依据。而且多是采用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座谈和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核,使考核者对被考核对象情况的掌握以及最终的评价比较肤浅、片面,缺乏应有的深度,而不能根据单位的主要职能、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在考核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考核方法,从而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考核材料也多是说好话,讲好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3、考评标准还不够科学、完善。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着重显绩、轻潜绩;重眼前、轻长远;重块头、轻效益等倾向。由于考评标准不科学、不完善,少数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脱离实际,或盲目地立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或急功近利,不顾经济规律,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或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

4、考核范围存在局限。一是偏重于对被考核对象八小时以内工作表现的考核,而对其八小时以外的社交、生活和家庭情况的考核重视不够;二是偏重于听取被考核对象的同级或下级的意见,而找普通群众或其服务对象了解情况不够。如在机关,主要就是中层或中层以上干部,这些干部往往是被考核或考察对象的直接下属,不太愿意反映真实的情况,造成知情者群体不说真话;有些谈话对象谈话时间十分短,不愿意提供情况;有的谈话对象对考核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考察只是履行程序,“例行公事”,觉得说与不说都一样,因而以不了解情况为由,不愿意过多地发表意见;三是偏重于对被考核对象表面现象的考察,而对一些比较隐秘的问题甚至是已经反映出来的问题线索的调视不够。考核范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四是谈话对象的范围程式化。

5、考核主体素质有待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考核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相关业务素质的要求也较高。在定期组织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中,由于组织部门人手紧张,往往从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抽调一批同志参与考核。尽管所抽的是各单位的骨干,但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培养和专业训练,无论是理论水平、谈话艺术,还是相关的业务知识等基本素质还不能适应考核工作的需要。

三、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必须有利于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的艰巨任务,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中,一定要突出发展这个主题,把绩效考核评价的重点放在德、能、勤、绩、廉中的“绩”上,把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是绩效评价的出发点、落脚点。

(2)必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真正的政绩应当是符合本地实情、符合广大群众现实需要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中,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分析、正确处理硬指标与软任务、显绩与潜绩、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引导领导干部克服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的倾向,去创造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3)必须有利于客观公正评价干部。客观公正是对干部绩效考评的基本要求。做到客观公正,首先要准确认定干部的绩效,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避免考核的主观随意性。其次要注重区分个人实绩与集体实绩、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认真分析个体在实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解决好在实绩上吃大锅饭的问题;努力分清干部取得的实绩哪些是主观努力得到的,哪些是客观环境带来的,不因客观条件好而夸大干部的实绩,不因客观条件差而埋没了个人的作用,力求给每位干部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4)必须有利于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成绩时常与失误相伴产生,改革也必然触动部分既得利益。绩效考核中,在处理成绩与失误的关系上,要做到一看主流,二看发展,善于分析过失的性质、程度、因素及其关系,对干部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抱以宽容的态度;在对待民主测评“得票”问题上,要结合访谈、实地调查等情况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鼓励干部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开拓创新。

四、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科学准确地设置实绩评价标准,是实绩考核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们认为,系统完善的评价标准,主要应包括评价依据、标准构成、方法选择、等次认定等方面的内容。当前,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的评价标准,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评价依据,核心的问题是明确考核指标的权重比例和评价办法。

1、评价依据

即制定评价标准应遵循和把握的依据,一般包括考核指标体系、领导班子的工作职能和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以及特定的任务要求等。

(1)政绩考核评价的政策依据和客观依据

一是党和国家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总指针和根本依据,也是制定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必须准确把握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二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制定各项考核指标必须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与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三是领导班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这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班子及成员必须认真履行的岗位职责和实现的工作目标。四是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这是各级领导班子必须承担和完成好的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将其转化为考核指标。五是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计划。这是领导班子年度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依据。六是领导班子所在地方或单位的客观条件。领导班子工作不仅要受到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制约,而且也受自身条件的直接影响。制定指标体系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其基础条件和工作现状,体现单位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2)考核指标设置

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应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考核范围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等。在政绩考核的具体操作中,既要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数字,又不能唯数字;既要把经济指标放在整个指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又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既要重视GDP,衡量经济增长不能不看GDP,它反映经济活动总规模,是重要的综合经济指标,但又不能仅看GDP,要用绿色GDP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还必须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等其他指标,从而全面地、突出重点地考核干部。具体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面与点相结合。所谓面,指考核指标的设置要涉及经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方面面;所谓点,指与岗位职责、签订的目标责任、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重点项目建设联系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局。如乡镇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就可以设置为主要经济指标、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四大项,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细分为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指标;党的建设可以细分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工作指标;精神文明建设细分为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与人口管理等工作指标;人民群众满意度主要考核广大干部群众对本地区、本单位领导班子完成上述三个项目内容给予的评价。乡镇党政一把手和部门一把手考核指标原则上与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还要考核理论素养、战略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民主议事、科学决策、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整体合力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总揽全局的执政能力;勤政务实、廉洁自律、密切联系群众、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能力。考核其他班子成员及科级领导干部,考核项目要根据不同岗位职责范围,将本地区、本单位领导班子的实绩目标分解到领导干部个人,制定出领导干部个人的量化目标,在本地区、本单位干部群众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由本地区、本单位一把手签字后,报送市(县)委考核领导小组备考。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凡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对难于定量考核的指标,可采取定性分析比较,划出类别和档次,再以按档赋分的办法进行。在量化方面可采取百分制,即把实绩考核所含项目和指标的满分确定为100分,并综合分析和统一平衡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比例并确定合理的分值。考核时可根据掌握和了解到的工作情况逐项评定分值,再依据考核对象得分多少,评定出实绩考核档次。

2、标准构成

即评价标准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工作标准(即根据工作的轻重、难易程度和权重差异,对考核指标确定不同的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要求)和技术标准(即根据考核指标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评价操作规范)。

(1)考核指标赋分标准及权重界定的原则

实践证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项目及指标赋予相应的权数,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认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应依据四项要求:一是突出重点原则,即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项目和指标,赋予较大分值和权重;二是量化原则,即凡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对难于定量考核的指标,可采取定性分析比较,划出类别和档次,再以按档赋分的办法进行。三是百分制原则,即把实绩考核的四个大方面所含项目和指标的满分确定为100分;四是统筹兼顾的原则,即必须综合分析和统一平衡各大项之间及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比例并确定合理的分值。从实践看,各项指标具体的权重划分和分值,主要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管理主体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及难易程度自行确定。

(2)指标权重和分值的具体划分方法

为增强实绩考核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应根据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所承担任务和指标要求的不同,注意把班子集体和干部个体区分开来,分别确定指标的权重比例和赋分。在考核班子整体时,对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四个方面,一般可按4:2:2:2的比例分解,折合100分统计;班子成员考核内容和指标的权数主要依据工作类别、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个人分工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领导班子中的党委书记对三个文明建设负有全面责任,四个方面考核内容的权数也可按4:2:2:2的比例确定;领导班子中的行政一把手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应侧重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其权数可按5:1:2:2的比例确定。班子其他成员主要根据分工职责要求和工作主次情况来确定权数。在具体权数划分上,一般主管、分管的工作应大于兼管、协管的工作;重点工作的权数应相对大于一般工作;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经济方面的指标权数应相对大一些;对于交叉分管的工作,也应根据权责大小从权数上加以区分。在指标赋分办法上,一般可有所侧重并分别计算,对每一大方面内容可分别按100分进行定量赋分,然后再按其权重比例折算成总分。为加强对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考核,对各项具体指标除按基础分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加分或扣分的办法。所谓基础分,即基本完成指标目标值,可获此分;所谓加分,即超额完成指标目标值或受上级表彰,可按超额比例和表彰层次并结合原有的基础和水平适当加分;所谓扣分,即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指标,按差额比例扣减相应的分数。

3、方法选择

即考核主体根据考核对象的差异,在考核过程中确定和运用不同的考核办法。主要的途径包括领导评价、群众评价、考核部门评价等方法。我们感到,当前应坚持四措并举:一是扩大范围,实行立体化考核。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既要搞好届中、届末和任职前的考核,又要搞好平时的考核;既要注重上级、同级、下级的评价,又要重视广大基层群众的反映;既要重视八小时以内工作圈的考核,又要加强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的考核,通过这种立体化的考核,确保考核的质量。二是深入实际,实行动态式考核。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不能只呆在会议室里听听汇报、做做测评,而要深入实际,实地走访如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农业项目开发、农民生活水平等情况,现场验证班子和干部政绩。三是实行政绩公示。考核中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中所提到的政绩以及各项数字一并公示上墙,公布举报电话或设置举报信箱,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评判。四是实行“政绩审计”。借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审计。“政绩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总量方面的指标,老百姓所得到实惠的指标,发展后劲指标,发展模式等。“政绩审计”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委托经济责任审计局具体实施,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审计后出具“政绩审计报告”,作为法定的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

4、考核结果的等次和认定

等次认定,即运用指标考核形成的工作成果,对考核对象做出的综合评价和估量,主要包括标准要求和等次划分两方面的内容,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德才素质的总体评定。一般而言,影响和制约等次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指标完成情况、领导评价档次、上级职能部门评价结果、群众公认程度、平时监控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从实践效果看,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实绩的综合评定,仍可划分为实绩突出、实绩比较突出、实绩一般、实绩较差四个档次。需要强调的是,在档次评定上,除按原有的定性标准外,还应确定具体的定量得分标准。即,实绩突出的,三方面内容考核得分均应在90分以上,其中民意测评中优秀和称职票得票率一般应达到85%以上;实绩比较突出的,三方面得分均应达到80分以上,其中民意测评中优秀和称职票应达到70%以上;实绩一般的,三方面得分均需超过60分,其中民意测评中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超过30%;实绩较差的,在三方面中至少有一个方面得分不足60分,其中民意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30%。在具体得分确定上,可以采取因素综合分析法,根据考核方式和途径的不同,分别确定相应的得分权重和标准。如实行定量百分制方法时,组织评价可占70%,群众评价可占20%,领导评价可占10%。评价档次还要与领导干部的个人评价统一起来,可根据实绩考核确定的等次档次分别确定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五、建立健全与领导班干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相配套的各项机制

(一)要健全考用结合的配套机制。考核工作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考核结果的运用。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看,干部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考核结果的运用才是目的。考核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将考核结果应用到干部管理之中才能得以体现。考而不用,等于没考;考用脱节,就会失去考核的意义。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完备的考用结合的配套制度,才能使考核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建立考用结合的配套制度,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必须奖罚分明。考核的结果运用是整个政绩考核的最终环节,考核结果兑现必须坚决,真奖真罚,敢于较真。对考核达到标准、成绩显著的领导干部,可采取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晋升工资、颁发奖金等形式,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考绩较差的个人,可采取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等形式给予警告教育,还可以给予不晋级或降等、降级等惩罚。二是必须充分体现“凭实绩用干部”的原则。政绩考核是党委组织部门了解、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在干部调整中,无论是升降奖惩,还是调整交流,都应该与干部的政绩考核结果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依据。提拔使用干部,要坚持从政绩优秀者中优先选拔,不优秀者一般不能提拔;对政绩较差的干部,该调整的要调整,该降免的要降免,确保优胜劣汰,打开干部“能下”的出口。这既是加强干部工作宏观管理所需要的,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内心所企盼的。三是重视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的日常管理。考核结果确定后,党委组织部门要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对政绩突出的,进行鼓励谈话,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对政绩较差的,进行提醒式、诫勉性谈话等,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责令其限期改进。

(二)要健全严格的工作责任机制。由于政绩考核涉及面比较广,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支持;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又是一项十分严肃、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防止政绩考核失实失真,有效遏制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考核责任机制。一是要建立持证考核制度。按照政绩考核所需业务,对参加政绩考核的干部实行考核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符合条件核发资格证书,只有具备相应资格的干部才能参与政绩考核工作,或担任考核组的负责人。同时,要加强干部政绩考核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政绩考核的程序、方法等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努力提高考核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政绩考核工作质量。二是建立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政绩考核工作人员应该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能,而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特别是来自于同级和上级领导者个人意图的干扰。在保证考核主体独立性的同时,一方面要增强考核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考核工作人员以及提供情况数据、负责审查等职能部门的相关职责;另一方面要加大督查力度,对不能很好履行职责,提供虚假情况、考核结果失真、失实或违反纪律的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取消考核资格、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对出现重大失误、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三是要建立考核监督制度。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聘请政绩考核工作监督员,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建立领导干部政绩公示制度,将能公开的考核内容、过程和结果挂在网上,增加考核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新闻工作者的监督。通过多方位的监督,促使考核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能严格遵守纪律,坚持考核程序,自觉做到公道正派,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三)要健全对政绩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举措,关系到广大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各级党委尤其是组织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政绩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专门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人员配备上,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特别是注意充实一些既有组织人事工作经验,又有经济管理业务素质,既有开拓创新意识,又有辩证思维方法的复合型干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县(市)以上党委要有领导具体分工负责政绩考核工作,由考核办等具体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实施,并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对政绩考核制度要深刻理解,带头推行,切实维护政绩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