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1 04:55:00
导语:群众路线情况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生命线。党章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为了深入了解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我们按照省委组织部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采取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专题座谈、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认真总结近年来**市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进行原因分析,并就如何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深层次来考察,这些问题都与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对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有清醒的再认识。
第一,贯彻群众路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贯彻好群众路线。首先,贯彻群众路线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贯彻得好,广大群众心齐气顺,就会在生产劳动中迸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贯彻群众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最后,贯彻群众路线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要求。我们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努力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搞改革,都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衡量尺度。这一切,须臾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贯彻群众路线,是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在于是否有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在历史上十分注重这两个基础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客观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特别是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我们党只有进一步密切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系,同时又把新的社会阶层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密切同他们的联系,才能不断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也是从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历史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第三,贯彻群众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的需要。首先,群众路线坚持了唯物历史观中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观点。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无论哪一个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才能解决好这一基本问题。其次,群众路线坚持了唯物历史观中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有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该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再逐步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的富裕才是我国的真正富裕,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要目的。再次,群众路线坚持了唯物历史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一个政党应该贯彻群众路线,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人类的所有理论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能说清楚。所以,我们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按照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的需要去开展工作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为人民群众所拥护。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经过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科学地总结出了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使自身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才能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始终引领时代潮流的中流砥柱。
第四,贯彻群众路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争作实现“两个率先”的先行区,是**市各项工作的总的目标定位,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要靠凝聚起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当前,各项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多种矛盾纷至沓来,引发的一系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纷繁复杂、交织多变,严重影响着全社会的凝聚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两个率先”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的实际体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在凝民心、聚民力、集民智上下功夫。“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利益,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好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营养,充分体现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才能使各项工作和事业得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中,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想状态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案和措施。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党的群众工作根本方针,充分认识面临的新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为“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
二、当前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从总体上看,党群、干群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形势不容乐观。在市直机关的抽样调查中,认为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好或比较好的占42.5%,认为一般的占46.6%,认为差或较差的仅占10.9%,**市在促进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为重点,充分发挥干部制度改革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围绕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许多实践与探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一是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得到普遍运用。特别是2003年6月,市委任用干部实行首提责任制,扩大了推荐提名中的民主,受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国内许多地方组织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二是考察预告、反馈和任前公示等制度已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行;三是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做法逐步规范。在公选对象上大胆尝试,2001年在省内率先公选了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人选;在公选方式上积极创新,形成了“半结构化”面试与无主题讨论相结合的新的公选考试模式。2003年,又实行市县联动、处科并举的方式,采取“四统四分”的办法,面向全国公开选拔76名县处级和科级领导干部,大大降低了公选成本,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四是公推公选工作作为扩大民主的新实践受到广泛关注。2003年11月,在省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市启动公推公选金坛市市长推荐人选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是改革选任制领导干部选拔方式、扩大干部选拔工作中民主的一次新探索、新实践,在全国尚属首次。今年以来,分别在7个辖市(区)和17个市直党政机关公推公选24名市(区)长和部(委、办、局)长(主任)助理,在溧阳市进行公推公选镇长推荐人选试点,在武进区进行公推公选镇党委班子人选试点,在钟楼区进行公推公选街道办事处主任人选试点等,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誉。五是市委讨论干部任用事项实行投票表决使干部工作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2003年11月,市委正式出台了《关于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实行投票表决的实施意见》,规定辖市、区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市委常委会提名,市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拟提拔担任市委管理职务的干部任用,由市委常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推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把充分发扬民主与正确的集中结合起来,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好。
(二)以创建“好班子”活动为动力,有效调动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市1998年底开始实施“好班子”创建活动,主要内容是“五个好”,即理论学习好,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勤政廉政好和工作实绩好,重点考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率。在整个创建活动中,始终把贯彻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在创建内容上,把“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众普遍满意”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在评选方式上,把民主测评的结果作为确定参评单位的前提条件,在组织评估考察中采取群众座谈与查看资料相结合,并征求市人大和政协常委的意见,切实做到群众公认。五年多来,好班子评选活动每年进行一次,既注重年度考评,又注重日常管理,对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实现了经常化,以此为动力,充分调动了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为契机,大力加强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建设
2003年,**市被列为全国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单位。所谓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其最根本的体现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基本依据。市委以此为契机,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并建立了32项长效管理制度。
(四)以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为载体,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今年2月以来,**市以75家市直机关单位为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万人评机关”活动。该活动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市级机关为目标,坚持“广泛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组织全市各界党员、干部和群众10000人,重点围绕解放思想、服务经济建设、为群众办实事、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议。评议结果分“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档次,并将结果与评议人员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评议单位,要求其针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市级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改善和优化了投资软环境,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虽然**市在促进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正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并不讳言,目前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情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问题还很突出,其严重性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体现在思想上,有的与群众感情淡薄,不关心群众的疾苦。有的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群众只不过是被领导的对象,感情上疏远群众,不太愿意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有的领导干部不把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放在心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领导干部嫌贫爱富,下基层喜欢看好的典型,不愿意到贫困落后地区调研,热衷于“傍大款”,却不愿意与困难群众交朋友,甚至认为没有脱贫的人都是“没本事”等等。
(二)体现在行动上,有的言行不一,群众信任度降低。有的领导干部只练“唱功”,不练“做功”,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讲“三个代表”,却学而不信、言而不行,实际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谈工作计划、谈未来打算,说得天花乱坠,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具体抓落实时热情不高、办法不多,轻描淡写,得过且过;有的领导干部在作决策、上项目时,嘴上讲为群众着想,为老百姓谋利益,实际上为自己着想,为提拔升迁谋“资本”,甚至夹“私货”,捞好处;有的领导干部对群众路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中即使征求意见和建议,也只是做做样子,与自己的想法吻合的即采纳,不吻合的则丢在一边,甚至于搞愚民政策、欺骗群众;有的领导干部人前、会上讲廉洁,人后、会下搞腐败,群众称之为“两面人”,既损害党的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等等。
(三)体现在作风上,有的作风不实、不正,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官僚主义的表现主要:高高在上,平时在机关架子很大,下基层也是吆五喝六、官气十足;只当官不做事,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工作多年,面貌依旧,毫无建树;胡乱决策,盲目蛮干,凭想象和主观意志办事,群众形容其为“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不负责任,遇事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官大脾气大,唯我独尊,习惯于强迫命令,甚至滥用权力,欺压群众。形式主义也有多种表现,突出的有:陷于文山会海,简单地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看起来轰轰烈烈,忙忙碌碌,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热衷于哗众取宠,不把精力用在踏踏实实为人民谋利益上,而是喜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实际上是劳民伤财,等等。问卷调查中,对“领导干部决策时是否征求群众意见”的回答:选择经常征求多数群众意见的占19.8%,选择偶尔征求多数群众意见的占26.1%,选择只征求少数人意见的占32.2%,选择从未征求过群众意见或不清楚的占21.9%;对是否存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回答:认为存在的占37.7%,认为部分存在的占30.8%,认为个别存在的占26.7%,认为不存在或不清楚的只占4.8%。
(四)体现在利益上,有的为群众谋利益落实得不够好,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最严重的五类问题依次是: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重占67.1%;干部作风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占57.5%;腐败现象严重占47.3%;领导与群众沟通少,矛盾缺乏疏导占46.6%;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得不好占42.5%。对“领导机关关心并解决群众工作、生活困难所做的努力是否满意”的回答:满意的仅占2.7%;比较满意的占43.2%;一般的占43.8%;不太满意的占8.9%;不满意的占1.4%。比如,有些领导机关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的现象,他们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有些规定,以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其中不合理收费最为典型;城镇拆迁中,有的不依法办事、滥用强制手段,补偿安置政策不落实,侵害了居民的利益;在企业改制中,有时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等。据调查,仅2003年劳动保障部门接待处理的5人以上群访,就达数千起。
产生上述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的影响。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变化”,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居功自傲的心理,不愿与平民百姓为伍,感情上疏远了群众。同时,伴随着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对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坚持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的将贯彻群众路线解读为每年到群众中“走动”几次,慰问几名困难群众即可;有的单纯以经济指标代替群众工作,以为只要经济指标上去了,群众工作也就做好了;也有的在具体工作中片面强调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忽视了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等等。
二是社会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包括:(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及儒家理教中的“家长制”思想引伸出长官为尊、官贵民轻的错误认识,使一些领导干部颠倒了与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2)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的碰撞,使一些诸如尊重个人利益、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异化出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市场经济所强调的物质利益和等价交换原则,对人们的奉献精神产生一定的侵蚀,有些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带到党内生活中来,出现了“与民争利”的现象,成为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障碍。
三是体制和制度中的漏洞、弊端的影响。如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民意表达和传输不顺畅,群众监督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问卷调查中,对“群众向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渠道是否通畅”的回答:认为畅通的只占13.7%;认为比较畅通的占44.5%,其余均认为一般或不太通畅或不通畅。对“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一般采取什么方式解决”的回答,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找新闻媒体、托人情找关系和上访的占有较大比重,分别达到56.9%、34.9%、33.6%和26.1%,而找当地党政机关的只有57.5%,找群团组织的只有8.9%。
四是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的影响。比如:随着“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和发展,使社会阶层开始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给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比如,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思维趋于活跃,特别是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提升较快,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新的更高的标准。又比如,干部、群众同步学习,群众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领导干部“领路人”的角色也受到挑战。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目标,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对策建议
党章指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工作任务不管怎么变化,时代不管怎样发展,离开群众,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这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推动事业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当前,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群众观的再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要通过群众观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水平,从而科学地指导其实践。开展群众观教育,应重点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下五个观点:(1)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要做到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不容许掺杂个人的私念。现在各地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很多,不排除其中多数是从党的事业出发,为群众谋利益的,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为个人升迁铺路、往个人脸上贴金、显示个人权威和能力的企图。从这种动机出发的工程大多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浪费民力,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2)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个人的才能与作用,但是绝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把群众的功劳算到自己的头上。工作中,他们总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向群众请教,所做的决策和部署经常脱离实际,在群众中行不通,反而迁怒于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从而导致失误和错误不断。这种以英雄自居的想法和做法,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骄傲自满,而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精英政治”论的表现,必须坚决予以摒弃。(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点。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主人服务,是应尽的本份。目前,人民群众“办事难”,通常是主仆关系严重颠倒所致,公仆趾高气扬,主人点头哈腰,公仆“吃拿卡要”,主人“烧香拜佛”,继而产生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自觉想方设法为党分忧,设身处地为民解难,才能与群众靠得近,站得紧,真正做到取信于民,造福百姓。(4)对群众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向上级负责也是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也是向党负责,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防止和克服那种“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上级不满意”的思想,防止和克服那种对上说一套,对下干一套,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行为;要如实反应民情民意,使上级部门准确掌握群众思想,制定正确的对策和措施,对上级某些不符合实际甚至错误的决策要敢于提出改正意见。(5)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的观点。坚定地相信、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前进,是群众路线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群众客观上总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三种状态,在群众的觉悟程度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对教育、引导群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特别要重视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重视经常向人民群众进行形势、任务、政策的教育,把面临的困难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使人民群众自觉地遵守政策、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任务;重视以平等的态度和民主的方式在群众中开展积极的批评,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和丑恶现象。同时还应大力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以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注重和善于做群众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努力做好群众工作,进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
一要把握群众工作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带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而奋斗。
二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随着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光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努力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比如,要善于用大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传递党的意见主张、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克服抽象空洞式说教和不切实际的“传声筒式”宣讲;服务困难群众,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要注重采取“双向”平等交流的方式与群众沟通等等。
三要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作风。要着眼于有效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两个深入”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了解真情。关键要真正扎下去、沉下去,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特别是不能只凭一两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景点”,就评判一个单位工作的优劣。调研中,不能只听干部的,不能只看“门面”,不能只了解正面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听群众的,是看“后院”和“角落”,是听反面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特别是要了解群众的政治待遇、经济水平和生活工作状况,了解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了解群众广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准确地掌握群众各方面的情况。现实生活中,不体察民情、不重视民智的问题相当严重,滥用民力、挥霍无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要切实解决好珍惜民力的问题,要十分珍惜人民的血汗钱,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滥用民力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四要支持群众组织的工作。党的群众工作不仅要靠党来做,而且要把党所领导的群众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工青妇等政治性群众组织和各种行业协会与各自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联系比较密切,对他们的情况比较熟悉,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前,要加强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注重研究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群众组织把握政治方向,给群众组织提出工作任务,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支持他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教育引导群众,团结联系群众,帮助服务群众。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贯彻群众路线提供可靠的保证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营造起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可靠保证。我们党一贯重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制度建设,比如,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问题,并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县以上机关的干部下基层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的要求;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措施,包括,党政领导机关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制度、坚持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工作的制度,等等。这些举措是党联系群众制度建设的新的重大进展,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我们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贯彻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要树立“大制度建设”的理念,跳出就“贯彻群众路线”而抓“贯彻群众路线”来进行制度设计的圈子。基本的考虑是进行三个层次的制度建设。第一个层次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强调,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证。当前,要重点要搞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制度体系设计、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设计以及社会分配和保障制度体系的设计。第二个层次是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党群、干群关系的矛盾中,党员干部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在干部管理制度的设计中,突出强调贯彻群众路线的相关制度,其着眼点要放在增强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上。在干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把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情况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四权”。第三个层次是推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制度建设。对于中央已经出台的有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则要求和规定,需要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予以细化,形成规范的利于操作的具体制度,包括权力制约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扶贫帮困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等。
- 上一篇:高管局精神文明工作计划
- 下一篇: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