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思考
时间:2022-09-15 04:49:00
导语: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他们改变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了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而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
今年,笔者通过走访新店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住所及其所在的学校,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他们虽然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却在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为及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笔者就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所应采取的对策作一点粗浅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新店乡有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有7536户30505人,其中0——18岁儿童有10086人;境内居住着汉、苗、彝、壮、布依、满等民族;农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较深。
(一)留守儿童的分布结构情况
从全乡13个村留守儿童调查的数据来看,该乡共有留守儿童4318人,占儿童总数的4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有3302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1016人。在区域结构上,经济薄弱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在性别结构上,留守女童占据了一定份量的比例。留守儿童的数量大,面临的生活、安全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管理情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特别是0——6岁儿童)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部分留守儿童占到了总数的52.6%;由亲戚朋友或别人托管的留守儿童有4.5%。实行自我监护的占到总数的19.3%。除此以外,有23.6%的留守儿童是和留守在家的母亲或父亲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占60.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7%,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3%,另外还有9.5%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
二、留守儿童成长中呈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强了对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费用的支付能力。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吃苦耐劳能力都有明显较强的优势。但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为、安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正常学习时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有些留守子女的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弱化,老年人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老年人和儿童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儿童交流困难。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儿童的物质多,精神食粮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与家长联系少,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
(二)生活状况问题。与其它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培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现得多一些。在留守的孩子中,有很多是跟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有的留守儿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监护人。
(三)心理问题。“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了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孩子在情感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而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来说,过早的父母亲情的缺失,可能给其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寄人篱下的生活体验,又会使一部分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甚至造成心理疾病,有的孩子与家人产生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想法、心理的变化。亲情的缺失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使“代沟”加深,留守儿童有烦恼没有正常交流发泄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一向缺乏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
(四)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质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的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道德品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
(五)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对于留守的女孩子来讲,由于失去了父母更好的监护,更容易遭受不法侵害。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台球、网吧,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暴露了这三大机制的不足和缺陷,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
(一)家庭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应该倡议家长们多回家看看,不能只顾着赚钱。留守儿童的家长们要对孩子多付出一些关心与爱护,不能让孩子们的成长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不好的影响。建议留守儿童的家长们更多的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多的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上做出努力,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二)学校方面。一是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多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并为其建立档案;二是学校可以适当增添一些课程,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社会方面。运用社会力量来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动员社会组织及各界人士开展救助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真挚的爱,人人都伸出一双援助的手,这些孩子就会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的经济也就会实现真正的腾飞,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
精品范文
1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