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1 03:23:00

导语: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距离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实际出发,客观剖析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标志着农村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其目的就是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地域辽阔,区域特点各异,各地州县市村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面临着较多突出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尽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区财力有限,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加之我区民族问题较为特殊,广大农牧民素质较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相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还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受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数量有限,农业生产仍受水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季节限制,保证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13,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我区还有574万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防疫体系不健全,禽流感、口蹄疫等突发性疫情对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农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的统计数据,全疆17%的建制镇没有自来水厂或供水站,以致21.3%的人口不能饮用自来水,虽然说镇镇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的“四通”,但标准低、设施不完善,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此外,供热、排污系统在绝大多数镇几乎就是个空白,美化、绿化、亮化设施十分薄弱,落实到乡村更可见一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

1.2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加工业基础薄弱。2004年**三产比重为20.2:45.9:33.9,一产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国7.1个百分点,工业所占比重为33.8%,比全国低12.2个百分点,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农村加工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小、低、窄、少、乏”: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偏小,规模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加工链条短;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品牌少、传统产品多,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同时,**区内市场狭小且远离国内大市场,运输成本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地缘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此外,**地广人稀,人口的分散居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有效分工的形成,这种分散的定居方式无法聚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气”、“财气”与“市气”,无法带动产业集聚,高昂的交易成本也使得社会有效分工难以真正形成,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育。

1.3农村各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区相距更远。文化、教育设施的落后直接阻碍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卫生设施的落后直接威胁到**农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基本医疗条件的简陋,农民的贫困,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大部分农民有病无法及时医疗,基本上处于“小病抗、大病拖”的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农民对初、中等教育投资回报的预期太低,以及农民收入低下导致的贫困与低教育水平之间的恶性循环等因素,使得**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综合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一般只具有最初等的农业劳动技能,而且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加之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短期内提高农民素质难度极大,进而影响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1.4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及江苏、广东、浙江的分别仅相差3元、98元、101元和154元,而2000年则高达635元、1977元、2036元、2636元,和内地发达省市农民收入的差距呈逐年迅速扩大的趋势。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29.8%,在全国位居倒数第六。同时,我区低收入贫困人口数量达224万人,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另一方面,我区农牧民消费水平较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284元,加之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重,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拉动内需、启动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难度较大。由于农村二三产业落后、城镇化水平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增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棉等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增收途径单一,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增收和稳定获得非农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1.5财政收支缺口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贫乏。2005年自治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80.32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达519.02亿元,财政收支缺口高达340亿元,财政自给率极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2005年,自治区级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只有4亿元,仅相当于“八五”初期水平,仅占地方财政的1.8%,很多地州和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没有专项的预算内基建资金,大多数地州、县市基本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总体来看,**大部分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全区有2713个村无集体经营收益,占村总数的29.2%,有4849个村集体经营收益不足5万元,占52.2%;全区没有办公场所的村1237个,在危房和简易房中办公的村1788个,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村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村庄脏、乱、差现象较突出,缺乏专门化的治理和规范化的管理,绿化、美化工作严重滞后,村容镇貌十分不整洁,不仅损害了村镇的外部形象,也严重地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由于村民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相对偏低,加之农村公共秩序管理不规范,已经成为扰乱农村社会治安的一大弊病,给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历史性重任,事关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实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投资、创新机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原则,确保取得实效。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要结合组织实施自治区**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研究制订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既要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林、田、路、通信、文化、广播电视、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规划整合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整合建设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解决支农投资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建设等问题;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对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整合,提出一个统一的管理办法,便于项目的操作,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2.2稳定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县以下的规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投入,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研究建立中央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加大对**的基建投入。结合**实际,取消或降低**基本建设配套资金比例,以保障建设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早日发挥效益。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启动“沃土工程”,做好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加快“两河”流域水土开发步伐,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抓好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在有条件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加速我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项目建设。加强荒漠植被的保护、恢复,遏制沙漠化、荒漠化趋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加大防病改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提高农村用电覆盖率;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村庄整治,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工作成果,提高农牧民的参合率和补偿率。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力度。加强农牧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2.3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要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局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2.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工作。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整体式脱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由帮扶到乡,下移直接帮扶到村。着力改善和明显改变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生存环境和生产设施,走企业、实体带动贫困乡村优势特色资源开发的扶贫路子,建立长效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优先向贫困乡村延伸,公共财政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社会保障优先向贫困乡村覆盖。抓住推进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的契机,集中连片改造贫困乡村农民住房,大面积、显著地改善贫困农民的住房和生活条件。通过整体扶贫力争使每年有一批贫困村稳定地整体脱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搭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重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强化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辐射功能,实现“兴建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劳力、致富一方百姓”。鼓励扶持各类行业协会、集体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创农业稳定发展、企业稳定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新局面。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特农产品,走依靠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道路,把我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

2.6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把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加强各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能力。围绕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努力增加科技投入,搞好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加强质量型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提升种植业机械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革新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机械装备步伐。加大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覆盖率和转化利用率。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2.7不断创新农村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完善补贴机制。二是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逐步撤乡并镇、归并站所,有计划、有重点地精简乡镇级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三是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四是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五是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把这种最基本生产资料使用权商品化。六是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七是进一步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通过小型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立使用者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

3、结语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对**农村及全疆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民摆脱贫穷走上小康富裕之路,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省区之间差距,维护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