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课题调研

时间:2022-09-11 03:21:00

导语:建设新农村课题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新农村课题调研

**县地处**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总面积10540.3平方公里,折合1581万亩,全县以牧为主、农牧结合,是全疆21个牧业基地县之一和大豆主产区之一,被国家发改委确立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全县辖六乡一镇,63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44个,牧业村19个,总人口66441人,其中,农业人口47819人,城镇人口18622人。在“重牧强农”的方针指导下,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畜牧业、大豆生产为支柱的第一产业。1984年实现了粮食自给,九十年代初启动了牧民定居工程,现已定居半定居牧民3335户,定居率为86.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量30742万元,农业增加值在全县GDP中的比重占3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20元,在新疆87个县(市)当中排列33位,在**地区六县一市中排列第四位。

**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县农牧区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成效。为提高对本县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程度,发现问题,提出符合县情的新农村发展新思路,今年7月底,**县计委组织课题组对全县杜来提、冲乎尔、窝依莫克、也格孜托别和阔斯特克五乡8个村的农牧民进行抽样调查,调研采用与乡、村领导干部座谈和入户调查两种方式,重点了解了农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被调查农牧民45户,其中贫困户9户,占20%,普通农户18户,占40%,富裕户(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机大户)9户,占20%,村干部9名,占20%。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和所掌握信息的分析、归纳,针对七个方面形成以下报告,供参考。

一、农牧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牧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出农牧民长远发展的意识。如在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认识上,农牧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生产发展的占35%,生活水平提高的占30%,村容整洁的占16.7%,乡风文明的占11.7%,管理民主的占6.7%。显示绝大多数农牧民侧重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牧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新农村建设,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的选择上,选择培育一个好的产业的占34.6%,农民素质提高的占32.7%,国家投入资金的占25%,优化居住环境的占7.7%。显示农牧民普遍认同建设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性,说明农民在今后的生产发展中思维趋向理性,显示较为长远的发展理念。

在认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问题的认识相互脱节。有些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村干部的事,自己只需抓好生产就够了,其它与自己无关。不少农牧民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国家投资建设,将自己当作新农村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部分乡村领导干部注重村容建设,重视形象工程,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等同起来,追求各类达标活动,没有从农牧民的切实利益问题上着手。认识上的相互脱节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有的农牧民在问卷调查中提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搞形式化,形式主义的作风只会坑害老百姓。”还有的农牧民提出,新农村建设应着实解决提高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一味靠政府投入来改善部分道路、围墙等设施。

农牧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一定要尊重农牧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农牧民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抓好新农村各项建设,确保抓出成效。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各个方面,需要建设的内容多,工程量大,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建设期长,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渐进渐入的过程,不能一哄而上,流于形式,一定要把这项工程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效益。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短视行为,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应该说,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还处在一个宣传动员阶段,处于一个准备阶段,可能要2-3年时间,这个阶段,我们工作的重点在于广泛宣传,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动员,让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充分了解、理解我们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要切实抓好试点,总结推广,重点抓好本县6个示范村和11个整治村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编制规划,强化措施,确保取得成效,为今后真正全面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这是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导、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农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

近年来虽然**县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得到加强,但农田草场水利、农村道路、电力、人畜饮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条件仍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每个乡普遍存在低产田改造的问题,成为制约**县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业生产效益的瓶颈。从掌握的统计数据看,全县通公路行政村个数30个,占47.6%;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农村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34.8%,有些村农牧民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安全饮水问题亟待解决;在通讯方面,70%的农户没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方面,虽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基本上村村有接收设备,但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村农民仍然看不上有线电视,目前只有25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占39.7%。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生产条件,只有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相对富裕的村农牧民往往占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如杜来提乡的草原二村和窝依莫克乡的小康村。阔斯特克乡阔斯托干村每年在外承包土地近万亩,该村农民通过承包土地,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积累了财富。**县当前有249.46万亩的宜农荒地,有灌溉的可能,要从土地开发上下功夫,做文章,提高土地占有量。同时通过调查问卷,汇总整理出当前本县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干部最为关心的基础生产和生活设施项目顺序分别是:节水灌溉、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户用沼气以及土地平整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在充分依靠国家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各方投入,明确投资重点,在投入范围方面,着力投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首先要继续加大大型灌区配套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和重点生态工程,解决乡村灌排渠系不配套、渠系防渗程度低及土地下潮和盐碱化等问题。其次要继续加大农村安全饮水、道路、沼气、电力、有线电视等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抗震安居、农村安全饮水、通油通达、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使广大农牧民住上安全抗震的房屋,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顺畅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看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通过加强乡村规划,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提高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县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50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大胆尝试,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把支农资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性、支柱性地位,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近年来,**县不断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年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8905.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牲畜最高饲养量69.02万头(只),其中牛的饲养量达到8.84万头,占总饲养量的12.8%。**年全县总产肉量10724吨,产奶量9386吨,水产品产量221吨。种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年全县完成总播面积28.8万亩,“三元”结构比例为67.5:9.5:23,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葵和苜蓿等,主导产品大豆种植面积15.7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4.6%。

今年以来,**县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畜牧业方面,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建设千头奶牛乡1个,百头奶牛村9个,10头奶牛户200个,协调3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鼓励农牧民引进优质奶牛,开设冷配站18座,完成黄牛改良6265头;种植业方面继续巩固大豆种植面积,引导农牧民种植打瓜、毛豆、甜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8万亩,同比增长5.01倍,依托设施农业项目开工建设蔬菜大棚45座。大力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购进200万粒高白鲑发眼卵,在托洪台水库投放并获得成功;制定下发了《发展农牧业优惠政策》,县财政对农牧民种植青贮玉米、引进优质奶牛等13个方面,从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作物种植特色不够突出,农作物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本县农作物除大豆市场相对比较稳定,其它作物如玉米、油葵等作物生产不上规模,市场不够稳定。调查显示农牧民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选择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占27.4%,缺乏技术的占24.5%,政府应当在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服务方面有所作为。畜牧业内部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草场处于超载状态,畜群和畜种结构亟待调整。

**县农业结构调整要围绕以下方向展开: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重点要建设好三大基地,建立优质肉奶牛基地、种植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优质肉奶牛基地:以阔斯特克、杜来提、窝依莫克乡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为依托,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为主要品种,建立优质肉牛基地;以城镇郊区为主,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以荷斯坦牛为主要品种,建立优质奶牛基地。建立种植业生产基地:以山前平原阔斯特克、杜来提、窝依莫克乡和也格孜托别乡为主要区域,建成全疆大豆生产基地;以2817项目区、通克项目区、阔克巴拉项目区为主要区域,建立优质饲草料基地。建立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镇建立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在冲乎尔乡建设以农畜产品为主、在窝依莫克乡建设以家禽、冷水鱼养殖为主的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二是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巩固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畜牧业内部要按照“增大畜、减小畜”的发展要求,按照地区“西牛东羊”的生产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力争“十一五”末,使牛的饲养量占到全县牲畜总量的20%,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年均增长6.4%。三是进一步做好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结构框架,做大做强大豆、冷水鱼、畜禽等产业,做优做精瓜果、蔬菜、蜂蜜、农家乐、生态休闲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规模+档次”的发展路子,为**县旅游发展提供稳定的农副产品供应市场。

四、农牧民增收问题与解决的基本途径

**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偏低,且增收困难。主要问题是:其一,农牧民收入结构不合理,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低。**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9.2%。其二,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在调查当中,有农牧民反映本县主导产品大豆,在品种转换上步伐不够快,在养殖业方面,对于良种畜的兽医配备方面,在良种畜饲养加料、母畜生殖当中诸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其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品牌意识较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中农牧民处于弱势地位。

解决途径之一: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大量劳动力闲置,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开拓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包括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县现有农村劳动力数量19264人,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分别占85.7%、4.8%和9.5%。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是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难点,必须不遗余力的千方百计加快农牧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将一部分劳动力从一产中解放出来,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农村建设创造美好前景。今年以来,**县积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旅游、餐饮、建筑、个体、运输等多种行业转移,增加非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700余人次,劳均获得收入2446元,“农(牧)家乐”发展到300余户。旅游沿线的一些村如布那乃村依托旅游业转移劳动力已初见成效,该村农民总户数130户,该村在旅游沿途通过发展餐饮业和开设商业摊位已转移劳动力20余户。二要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使劳动力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林果业转移,同时,通过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推行大片种植,实现机械操作,把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中解放出来,由农业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

解决途径之二:以农牧民进入市场为目标,加快农牧业组织化程度。

一要加大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大豆、奶牛等优势产业,大力拉长产业链,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县已成功引进陕西中良、喀纳斯乳业、喀纳斯酒业集团等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4600户(其中陕西中良大豆加工厂带动农户3000余户),占农户总数的47.2%。今年又成功引进江苏常州叶青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尔津生态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畜禽绿色肉食品深加工。**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总体上看,**县农牧业产业化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确保龙头企业与大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育肥大户实现双赢的契约联结,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第二,政府要为地方企业创造发展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这是农业组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目前全县注册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阔斯特克乡大豆协会、杜来提乡大豆协会、冲乎尔乡豆类协会、玉米协会、窝依莫克乡的冷水鱼养殖协会、养蜂协会和切克台村蔬菜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24名。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牧民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使一大批会做买卖的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加工业、流通业,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生产、又有流通的新格局。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经营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大豆专业市场建设在**县具有区位和产品优势,具有建设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尽快形成有场有市有规模有辐射力的商品集散地,进而带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营运、服务“龙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定期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农产品市场信息,如**镇切克台村依托网络已促成优质白菜远销重庆等地。

解决途径之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现阶段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调高、调优,讲求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只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产品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农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技术提供支撑,依靠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员负责制,全面提高牲畜品种改良成功率。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求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建立养殖示范小区和优质种子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党员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是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的重要途径。

五、依托旅游业,推进城镇化。

旅游业是关联度、带动功能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改善城乡面貌、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在**县经济总量中,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是15%,在二产中的比重是50%,旅游在三产中比重是38.3%。随着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拉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被西部大开发组委会评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10个县(市)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农家乐”和乡村景点观光等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会推进城镇化建设,带来城乡面貌的极大改善,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目前**县城镇化率37.9%,通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城镇体系建设,在**县建设县域中心城镇--片区中心城镇--乡集镇城镇体系。中心城镇:集中力量积极发展**镇,将城镇发展成为旅游蔬菜后备基地;片区中心:重点建设杜来提乡和窝依莫克乡(含也格孜托别乡);乡集镇:重点建设两个乡集镇,将阔斯特克乡发展成为集贸型集镇,将冲乎尔乡发展成为工贸、旅游型集镇。逐步建立一个空间合理,生态环境优越,有一定民族特色和旅游特色的城镇体系。二要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就业,包括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消除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具体体现在上学难和看病贵等方面,尤其在牧区尤为突出,师资力量匮乏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农牧民总体素质不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年从全县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来看,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9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6%。受初中和初中以下教育的劳动力16943人,占79.3%。农牧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7个,42个文化室,有的村上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室内藏书少,资料缺乏,农牧民业余生活主要以看电视为主,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另外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薄弱,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7所,26个卫生室,存在医疗技术水平低现象。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的地方调查当中,认为农村卫生条件差的农牧民比例占到43.1%。

新农村建设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工程。农牧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求知、求美以及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一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重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上;二是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逐步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抓好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十一五”末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快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突出抓好乡村文化站(室)和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制定乡风文明目录公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促进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致富能力和健康水平;四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强乡镇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关注弱势群众,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五是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把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强化措施,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县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动员群众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的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活动,重点抓了改路、改水和改厕工作,并加大村旁、路旁、宅院植树绿化工作力度,初步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状况,美化绿化了村容村貌。

七、乡村集体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县围绕“一块地、一片林、一群畜”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村级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年63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万元,其中村级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有15个,占全县村数的23.8%;经济总收入在3--5万元的村有37个,占全县村数的58.7%;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占全县村数的17.5%,最高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大量的公益设施投入使农民群众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力度较大的村,往往也是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以杜来提乡示范村草原二村为例,新农村建设活动实施以来,累计投资26万元用于本村植树造林、渠系防渗、修建道路等建设,同时还在农网改造、农民合作医疗等方面给予农牧民一定程度的补贴。而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一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则明显不足。

主要问题是,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依然存在,调查发现,当前一些乡镇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乡镇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全县乡级债务有近1071万元,村级692万元。要进一步壮大本县乡村集体经济,必须注重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专题研究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乡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解决好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制定激励政策,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对集体经济薄弱乡(镇)、村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包村联系制度,积极有效地推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工作形式,加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的帮扶力度,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制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划,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在城乡结合部、靠近公路沿线的村,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旅游沿线开发商品、特色小吃店、提供农家乐服务等配套服务业,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逐步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要鼓励村级集体和牧民个人开发旅游纪念品,从事风干肉、奶酪等民族食品加工,提高综合效益。窝依莫克乡养殖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旅游沿线兴建房舍,一部分作村办公室,一部分用于出租,年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000元。不具备区位优势的乡村则要充分发挥水土光热优势,继续立足“一片林、一块地、一群畜”的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依托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加快耕地、草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集体可支配资源。也格孜托别乡依托项目建设,对8000亩土地进行改造平整,既增加了农牧民耕地、又保证了每个村有200亩的集体地。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结合起来。杜来提乡采取牧业村给农业村借畜、农业村给牧业村提供饲料的方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协调发展。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积极举办农村股份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实现共同获利的“双赢”的效果。要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围绕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搞好为牧民的生产服务,使集体获得适当的收益。根据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的需要,创新涉农服务机制,积极组建支农、便农、利农的中介有偿服务组织,成立各类农村行业协会。

(三)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使村集体资产有效运行,资产效益得到提升。二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消除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民主理财制度。村里每花一分钱都要经过班子成员、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讨论,严格控制,并张榜公示,切实履行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