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时间:2022-09-10 05:47:00

导语:建设小康社会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研究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内涵和范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基于特殊时期、背景、条件的分析与判断

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滞后与知识经济时代兴起提出的客观要求差距很大,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明显。经济建设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日渐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某些方面甚至相当尖锐。我们必须通过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来缩短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对西部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必然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基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3、基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与人民生活的改善

中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综合经济实力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地区社会事业滞后,特别是教育、文化、卫生医疗条件有待改善;工业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不高,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自然和生态环境脆弱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来实现。

(二)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概念的内涵

1、小康概念

被普遍接受认可的“小康”概念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若以国家为主体,‘小康’是指整体经济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

2、小康社会概念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汲取中国传统大同和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邓小平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几十名以下,但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党的十三大报告更加明确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总体小康概念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属于刚跨入小康之门,还属于低水平的小康,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人均收入中只能算中下游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不占领先位置;二是发展还很不均衡,总体小康只是平均达到了小康,不是全部达到小康,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人均GDP只有约600美元,除东部地区外,大部分农村人口还没有达到小康,另有3000万人连温饱也没有解决,城镇人口中也有约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保障水平线下。三是只偏重于物质消费方面的统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还不高。

4、全面小康社会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十六大报告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GDP相对于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全面小康”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人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三)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的特性

1、时间序列特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终点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2、空间组合特质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一系列宏伟目标构成的巨大系统。基本要求是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社会状态,这种均衡不是平均,而是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将惠及十几亿人口。对于现实状况来说,实现这个目标要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

3、质量显现特质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微观动力特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内涵。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共存,互为前提,互为动力。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特尔菲专家调查法,由专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按照重要程度赋予权数,给出该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二个层次四组指标,同时确定了**整体的、农村的、城中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详见表2-1、表2-2、表2-3。)

表2-1**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权数(%)全面小康标准值

经济1人均GDP*元/人1525000

2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875

社会3人均预期寿命*岁375

4婴儿死亡率*%22

5教育娱乐支出比重*%320

6电视机普及率*台/百户2100

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50

8高中普及率%3100

9成人识字率*%295

10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3400

11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3100

12每万人口医生数人230

生活质量1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620000

1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88000

15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平方米430

16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平方米530

17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克495

18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路面积*平方米3150000

19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3100

20恩格尔系数*%435

生态

环境21绿洲森林覆盖率*%530

22节水灌溉率%480

表2-2**城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权数(%)全面小康标准值

经济1人均GDP*元/人1538500

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755

社会3人均预期寿命*岁578

4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5700

5高中普及率%595

6文教娱乐支出比重*%430

7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件415

8每万人口医生数人435

生活质量9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1018000

1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30

11恩格尔系数*%4<30

12每万人拥有铺路面积平方米415

13百户小汽车拥有量辆/百户32

14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克4110

15百户拥有电脑数台/百户470

16燃气普及率%3100

17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人42000

生态环境18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512

19生活污水处理率%5100

表2-3**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权数(%)全面小康标准值

经济1人均GDP*元/人1316000

2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655

社会3人均预期寿命*岁475

4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年412

5文化服务支出比重*%215

6电视机普及率*台/百户2100

7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件220

8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2100

9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30

10基尼系数20.3

11中学入学率%295

12每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数人2100

13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2100

生活质量14人均纯收入*元/人166500

15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570

16恩格尔系数*%440

17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5100

18已通公路行政村比重*%2100

19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克4100

20人均年衣着消费支出*元/人21000

21用电户比重*%2100

22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2100

生态环境23草地、林地覆盖率%545

24节水灌溉普及率%575

25土地盐渍化率%28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评价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价

根据所构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2001年**的各项指标进行测算,见表3-1

表3-12001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测算表

序号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标准值实际值实现程度%权重得分

1人均GDP*元/人25000791331.65154.75

2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7545.2260.2984.82

3人均预期寿命*岁7567.4189.8832.70

4婴儿死亡率*%25.3737.2420.74

5教育娱乐支出比重*%2012.6963.4531.90

6电视机普及率*台/百户10098.1498.1421.96

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033.7567.585.4

8高中普及率%10030.330.330.91

9成人识字率*%9592.2897.1421.94

10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400199.4949.8731.50

11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100989832.94

12每万人口医生数人3024.280.6721.61

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200006590.332.9561.98

1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80001710.4421.3881.71

15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3015.5451.842.07

16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平方米304.5215.0750.75

17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克9584.493.7843.75

18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路面积平方米15000011600077.3332.32

19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97.397.332.92

20恩格尔系数*%3545.3777.1443.09

21绿洲森林覆盖率*%301756.6752.83

22节水灌溉率%8037.3746.7141.87

总计10054.47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自治区统计年鉴及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计算而得

根据计算结果,2001年**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仅为54.47%,与全面小康的标准值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实现程度最低,为15.07%;其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为21.38%;高中普及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婴儿死亡率的实现程度均低于40%。只有电视机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五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超过了90%。

(二)**十六个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异分析

由于**地域辽阔,区域内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16个地、州、市在各项指标上的均值及方差,从而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地州市的差异所在,以及差异的大小。受数据取得的限制,我们仅对人均GDP、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每万人口医生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六项指标进行了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差D(xj)=[(xij–)2]1/2

其中=xij为第j项指标的均值;j=1,2,3,4,5,6指标数;n为数据个数。

差异度Dj=[D(xj)/]*100%(j=1,2,3,4,5,6)

表3-2**各地州市全面小康指标差异分析表

指标名称人均GDP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每万人口医生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计量单位元/人%人元/人元/人%

乌鲁木齐市1649393.6146.87897344580.55

克拉玛依市4392698.936.510388326882.9

石河子市973871.6948.96514202957.32

吐鲁番地区1283128.0523.3255722.27

哈密地区735126.3333.8193648.91

昌吉州839935.9926.35950331374.08

伊犁州534445.1226.25638254230.22

伊犁地区41143423.756382167

塔城地区729436.3526.96282325938

阿勒泰地区589046.835236134.2

博州592045.1231.6293227.04

巴州1311949.832.45873274232.43

阿克苏地区493928.2215.8190622.41

克州229345.7325.5107118.96

喀什地区241124.6913.65062111615.29

和田地区184341.6213.66087.348259.35

均值9494.147.0028.746532.932341.8139.60

标准差10075.622.4510.281546.50830.9023.90

差异度%106.1247.7735.7723.6735.4860.36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自治区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根据计算可以看出,各地州市人均GDP的差异度达到106.12%,差异极大,说明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各地州市间的差异度为60.36%,差异较大;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这项指标各地州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异度为47.77%;每万人口医生数、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的差异度分别为35.77%和35.48%,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相对较小。

**区域内16个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分析结论可以概括为:

(1)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实现程度最低仅为15.07%。南疆贫困地区这一指标的实现程度更低。

(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也仅为21.38%,各地州市间的差异度为35.48%,差异相对较小,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

(3)人均GDP的实现程度较低为31.65%,各地州市间的差异极大,差异度为106.12%,说明**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极不平衡。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现程度为32.95%,各地州市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小,差异度为23.67%。从整体上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较低。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590.3元,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之大。

(6)高中普及率的实现程度仅为30.3%,婴儿死亡率的实现程度为37.24%,说明**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尤其农村更加落后。南北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疆的中学入学率达到55%,高于南疆的26%。

(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实现程度为67.5%,各地州市的差异度为60.36%,差异较大。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评价结论

1、整体实现程度较低

2001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有54.47%,离全面小康差距甚远。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中普及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婴儿死亡率等指标的实现程度都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2、小康建设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表现在评价**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在实现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实现程度仅有15.07%,而电视机普及率的实现程度已达到98.14%。

3、城乡发展不平衡

2001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低的两项指标分别为: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实现程度为15.0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为21.3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说明农村的发展水平滞后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更大。

4、南北疆发展不平衡

在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上,南北疆差异度较大,具体而言这个差异主要来自于南疆三地州(和田、克州和喀什)与北疆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昌吉州。北疆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昌吉州在全疆处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层次;南疆三地州在全疆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层次;其余地州市介于两者之间。

四、**全面建设小康的比较分析

(一)**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的比较分析

1、经济方面比较分析

人均GDP比较分析。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13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全国第十九位,也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客观地分析这里面包含了中央石油企业的产值,它们留在地方的较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与东部地区比较,差距较大,东部的人均GDP为13262.13元,比**高5349.13元,高出67.60个百分点。在全面小康进程中,**人均GDP实现程度为31.65%,比东部实现程度低21.40个百分点,详见表4-1。

表4-12001年**、全国、东、中及西部地区人均GDP比较

单位**全国东部中部西部

人均GDP元/人791375431326264175064

为**的百分比%10095.32167.6081.0964.00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图4-12001年**、全国、东、中及西部地区人均GDP比较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由表4-2及4-3可以看出,200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比东部高出8个百分点,比中部高出1个百分点,比西部低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比东部低8个百分点,比中部低1个百分点,但比西部高2个百分点。

表4-22001年**与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较

区域

指标**全国

绝对数(亿元)相对数(%)绝对数(亿元)相对数(%)

第一产业增加值288.1219471.2915

第二产业增加值630.37431582.8751

第三产业增加值566.99381040.4634

合计1485.481003094.62100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表4-32001年东、中、西部三次产业增加值比较

标东部中部西部

绝对数(亿元)相对数(%)绝对数(亿元)相对数(%)绝对数(亿元)相对数(%)

第一产业增加值609.9411624.7318314.4521

第二产业增加值2716.14491568.3447619.2241

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08401197.2735582.0738

合计5581.161003390.341001515.74100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2001年,**的一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7%,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比东部高15个百分点,比中部高1个百分点,但比西部低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3%,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比东部低15个百分点,比中部低1个百分点,但比西部高4个百分点(见表4-4)。在全面小康进程中,**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实现程度为57.3%,比全国实现程度低21.4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低32.02个百分点。

表4-42001年**、全国、东、中、西部三次产从业人数比较

一产从业人数(万人)二产从业人数(万人)三产从业人数(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

一产二产三产

**388.292.2205.0571330

全国1177.84525.29652.52502228

东部914.91600.02660.97422830

中部1468.01455.8680.19561826

西部927.98196.22397.17611326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从以上**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水平可以看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传统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图4-2200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图4-32001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从图4-2和图4-3可以看出,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占有较大优势,但绝大多数劳动力却分布在产值并不高的第一产业,然而第一产业2001年对GDP的贡献份额仅为19%,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巨大差异,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倾向。

外向型经济比较分析。2001年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位于全国第20位,其中出口总额为12亿美元,增长17.2%,位于全国第25位,进口总额为10.6亿美元,增长43.6%。从图4-4可以看出,**的出口额占GDP的3.74%,比全国低19.29个百分点,比东部低54.21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比**略高(详见图4-4)。**与全国和东部的差距很大,说明**在对外贸易上的边缘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图4-42001年**、全国、东、中、西部出口额占GDP的比重

2、社会方面比较分析

社会基本状况比较分析。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1个百分点,但离全面小康标准还差16.25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方面,2001年**农村通公路行政村的比重为97.3%,离全面小康标准(农村通公路行政村的比重为100%)还差2.7个百分点。2001年**农村电话用户占总用户的比重为27.2%,比全国平均水平(37.94%)低21.2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36.71%)低9.51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33.90%)低6.7个百分点。

2001年**基本建设的投资占总投资的57%,比全国平均水平(40%)高出17个百分点,比东部(33%)高出24个百分点,比中部(43%)高出14个百分点,比西部(49%)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正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且地域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一时还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

居民生活质量比较分析。2001年**有932.0万人在农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10.44元,比全国低655.96元,位于全国第25位。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仅为1.3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2个百分点。

2001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95.0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4.56元,位于全国第14位。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32.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

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差为4684.6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74倍。全国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2.89倍,说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表4-5)。

表4-52001年**与全国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人

区域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入城乡人均收入之比

**1710.446395.043.74:1

全国2366.46859.62.89:1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计算倍数时,以**的为基数

从居民消费水平看,**居民消费水平略次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5.37%,比全国高0.59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7.14%。**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为2558.88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46.88元(详见表4-6)。

表4-62001年**与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单位全国**

总体农村城镇总体农村城镇

恩格尔系数%44.7847.737.945.3750.435.5

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元2805174153092558.881350.234931.40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从农村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0.4%,比全国高2.7%,位于全国12位。**农村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为1350.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出390.86元,位于全国24位。说明**农村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偏低。

从城镇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5%,比全国低2.4%,位于全国25位。**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为4931.4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77.61元。

文教科技比较分析。**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无论教育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人口为1143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59.38%。在**普通中学、小学、高等学校中,每年都招收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学生实行特殊的政策,加之民族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基础教育投入多且效果质量较差。

**每十万人所受大学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数为94.03人,为全国平均水平331.82人的28%,每十万人所受中学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数为650.13人,为全国平均1394.50人的47%。每十万人所受小学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数为940.30人,为全国平均1424.56人的66%,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数为5.43人,为全国平均2829人的1.9%。从表4-7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各层次文化程度人口数均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

表4-7**与全国每十万人各种文化教育人数比较

大学文化程度中学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

人口数(万人)差距(倍)人口数(万人)差距(倍)人口数(万人)差距(倍)

全国331.823.531394.502.141424.561.52

**94.031.00650.131.00940.301.00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科技发展水平低。2001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086项,比全国平均低4262项,比东部低7691.09项,比中部低1951.5项,比西部低372.08项。

2001年,**的R&D投入为32381项,全国平均水平为288924项,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561731项,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为183293项,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为107605项。从而可以看出,**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对科研的投入较少。

社会保障比较分析。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以失业保险的社会覆盖率为例(见表4-8),**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为18.59%,比东部地区低2.5个百分点,虽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水平,但这个比例还是相当低。

表4-82001年**、全国、东、中及西部社会保障比较单位:%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

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险覆盖率18.5915.5421.0914.9611.57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在全国属于发展滞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的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对外贸易上边缘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费结构层次低。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和科技水平落后。

3、**与全国对比分析评判中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绿洲分布十分分散,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多达几百上千公里。由于城市分布比较分散,人口聚集度不高,从而造成电力、道路、通信、上下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其次,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中,渔业、林业和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种植业中,农产品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中石油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但石油留在**区内加工的份额比较少,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有限;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较低,旅游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而常规的商业、饮服业由于人口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

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梯度式发展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开放发展,**位于西部边远地区,享受不到优惠的政策也感受不到东部经济的辐射。其次,**作为资源型省区,在全国一盘棋的政策之下,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资源开发和资金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支持。第三,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分子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策划了多起试图分裂**的活动,因此,**的稳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使得部分干部思想僵化、过分强调稳定而疏于经济建设。应该看到,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

多民族聚集区,人口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民族众多,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人口分布分散,使得文化、技术交流受到一定制约,造成整体人口素质比较差。此外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难以控制,人才缺乏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南北疆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比分析

1、南北疆自然条件的对比分析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的分布呈现北疆地区多、南疆地区少,西部多于东部等特点。

林地资源。2001年**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1.03%。北疆占75%,南疆占25%。**沙漠和砾漠的植被覆盖度约为30--40%,南疆仅占不到10%。

土地资源。**2001年土地资源的总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24.97亿亩),北疆59.4%,南疆48.8%。北疆地区的草场占到全疆的60%以上,土地相对肥沃,水资源相对富足,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

生态环境。**的绿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整个区域内水资源缺乏而且分布不合理,土壤沙漠化、盐渍化以及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矿藏资源。北疆地区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石油的储量占全疆的70%以上,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储量都占**储量的85%以上。

2、南北疆经济方面的对比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GDP总量为1485.48亿元,南疆地区为368.5879亿元,北疆为1116.892亿元,南疆地区相当于北疆地区的33%。南疆五地州人口占全疆人口的46.48%,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25.27%(见图4-5)。

2001年北疆人均GDP为11121.9元,南疆仅为4227元。南疆相当于北疆的38%。在南疆地区仅有巴州的人均GDP超过全疆平均水平(7913元),其余均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其中和田地区人均GDP仅为1843元,低于小康基准值的人均GDP(2000元)的水平。在北疆地区人均GDP最高的是克拉玛依市,是南疆和田地区人均GDP的23.8倍。从人均GDP值来看,北疆的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而在南疆三地州中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温饱阶段。

工业总产值。2001年,北疆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67.39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南疆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69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9%;北疆的工业总产值是南疆的4.2倍。北疆的工业企业规模大,大企业多、上市公司多,全区25家上市公司有21家在北疆。目前已形成了石油、石化、纺织、食品、建材、钢铁、电力为支柱的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整体工业化水平明显的高于南疆地区(见图4-5)。

图4-5**2001年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

产业结构状态。2001年,南疆地区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34.3%、29.8%(见图4-6),北疆地区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9%%、43.1%、39%(见图4-7)。

图4-62001年南疆地区一、二、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可以看出,南疆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高于全疆平均水平(19.4%),第二产业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42.4%、38.2%)。尤其在南疆的和田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2%、13.4%、33.3%,第一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全疆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严重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

图4-72001年北疆地区一、二、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2001年,从经济总量看,北疆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占到全疆的70%,有的接近80%。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的46.48%,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疆的25.27%,整体经济水平低,经济落后。主要表现在: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其次,南疆农村人口占自治区农村人口的61%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疆的34.81%,农民人均收入比全疆平均水平低563元,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与南疆相比,北疆的经济总量比重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且初具规模。

3、南北疆社会发展方面的对比分析

城市化水平。北疆地区城市、城镇较多,占全疆小城镇总数的60%以上,小城镇分布相对集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较高。南疆城市、小城镇数量较少,三地州仅有22个建制镇,分布较为松散,农业人口占的比重远远的高于非农业人口。2001年北疆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8%,南疆地区非农业人口比重仅为18.1%。

人口及教育状况。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和田地区少数民族的比例高达97%。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语言、文化的不同和信息的闭塞,少数民族的总体素质较低。北疆地区居民受教育的状况明显的好于南疆地区(见表4-9),且具备较好的科技和人才条件,全疆25所高校有19所在北疆。但总体上,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的状况与东部发达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初等教育(初中和小学即九年义务教育的居民)还未普及。

表4-92000年南北疆文化教育情况对照表单位:%

地域成人的识字率中学的入学率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比率

南疆地区89263

北疆地区93.55558

资料来源:2001年《**统计年鉴》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疆。到2000年末全疆有30个贫困县(市),21个分布在南疆地区,其中和田地区占51.5%,喀什地区占41.2%,克州地区占2.9%,仅三地州贫困人口就占到全疆总贫困人口的95.6%。

医疗卫生状况。南疆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医药卫生状况较差。南疆地区每万人口的医生数为17人,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为26,共有32933名卫生技术人员;北疆地区每万人口的医生数为30人,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为42,共有64543名卫生技术人员。全面建设小康每万人口的医生数的标准值为每万人口医生数为30人,北疆地区的实现程度为100%,南疆地区的实现程度只有57%。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的现象,以下从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住、居民的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见表4-10)。

表4-102001年南北疆生活质量对比分析表

区域收入消费结构消费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恩格尔系数%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元)

南疆地区1202元57.411127.52

北疆地区2511元40.992027.52

资料来源:2002年《**统计年鉴》,迈向21世纪农村经济

从收入状况来看,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南疆地区与北疆地区差距较小。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南疆明显的低于北疆地区。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其中北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511元,南疆农民人均纯收入1202元。北疆地区农民收入比南疆地区农民人均收入高108%。依据小康的标准(1200元/人),北疆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收入水平,已完全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农户达51.1%,而南疆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的收入户仅占16.1%。与全面建设小康值(8000元/人)相比,南疆地区农民纯收入指标的实现程度为15%;北疆地区的农民纯收入指标的实现程度为31%。

从居住条件看,在城镇南疆地区和北疆地区城镇居民居住状况差距不大,而在农村,农民的居住状况有较大的差距。在南疆地区,特别是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许多人还未解决温饱问题,更没有足够的资金改善居住条件,至今仍居住在土坯房,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较少。在北疆地区的农村,居住钢筋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较多。

从消费角度看,北疆地区人均消费支出2027.52元,已基本进入小康,农村地区农民消费进入温饱向小康过渡型,传统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步被现代模式取代,生活质量整体已由量的满足到质的提高。南疆地区人均平均消费支出为1127.52元,农民消费水平则处于维持基本生存和简单再生产的温饱型消费模式。

图4-82001年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农民收入、消费图

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由于北疆地区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亚欧大陆桥贯穿其中,连接疆内外的交通相对便利;高等级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安全饮用水已基本达标,电话、电脑、手机等信息产品具有较高的覆盖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均好于南疆地区。南疆地处偏远,沙漠广布,在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交流等方面明显的落后于北疆地区,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南疆许多的农、牧区还没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至今仍有许多人喝渠水、涝坝水。

很明显,南疆和北疆地区在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住、居民的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以上各方面南疆地区都处于劣势。

4、南北疆全面建设小康差异的成因分析

自然、区位条件及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南疆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与内地空间跨度大,运输费用高;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尤其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北疆地区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土地肥沃,水资源富足,农牧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此外,北疆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网络健全,高等级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交通便利。大中城市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等中心城市综合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对外开放的条件较好,全区16个一类口岸,有12个在北疆,国家和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少、边、穷地域性相对集聚。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比例占全疆的63.48%,农牧业人口、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多,人口的素质不高,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当中,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造成共同贫困。在南疆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疆贫困人口97%,其中和田地区占51.5%,喀什地区占41.2%,克州地区占2.9%,仅三地州就占95.6%,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疆最高的是和田地区达12.16%。

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直接影响到**实现全面小康。**地域辽阔,天山山脉由西向东横贯中部,把**分成南疆和北疆。由于历史、气候、地理等因素决定了南、北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和消费习惯迥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急剧拉大,如图4-9所示:

图4-92001年南、北疆收入差距图注:以南疆为1,进行比较

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北疆地区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基础较好。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在全疆处于领先的地位,工业企业规模大,整体工业水平高于南疆,以旅游、金融、信息咨询、综合社会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南疆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高,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三)**城乡全面小康建设差距对比分析

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01年,**城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2578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5%,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7%;从工业产值上来看,2001年**19个城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9.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5.1%

2、城乡收入及财产差异分析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前四个五年计划来看,城乡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九五”后期,农民收入增长出现连续的滑坡,从1996年的13.5%跌至2000年的9%。相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快于农村地区。2001年我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590.3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1710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之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如加上工资外的收入,差距达4-6倍。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之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用于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2001年农民家庭人均各种支出2879.17元,其中家庭经营支出占1170.46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157.18元,缴纳税费支出117.17元,非生活消费支出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41%。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3389.2元,农村为2308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储蓄存款之比为5.8:1。

3、城乡社会福利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不仅在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统计的收入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城市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

4、城乡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最终体现在生活水平的差距上。首先从消费水平来看: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5668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42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97倍。2001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为4:1,是全国城乡消费差距最大的五个西部省区之一。农民的消费结构相当于城市居民80年代末的水平,滞后城市10年左右。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1.95:1,1990年扩大到1.99:1,1995年为3.5:1,2000年达到4:1。农民的消费水平本来基数就比较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又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其次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0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0.4,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处在温饱阶段。

5、城乡社会发展差异分析

从居民受教育的程度上看,农村的文盲率为6.4%,城镇的文盲率为4%,农村的文盲率比城镇高2.4个百分点;城镇每万人拥有的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口是农村的8.5倍。

从教育、文化、影视服务的支出上看,城镇居民为642.0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2.7%;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影视服务的支出为102.2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57%。农村居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影视、医疗等公共服务。

总之,农村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民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同时,在社会和文化上也被边缘化。

从区域内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内部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自然、区位条件不同。南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较少,生态环境脆弱,沙漠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文化素质不同。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与北疆地区相比,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此外,与北疆相比,南疆自身积累和形成资本能力差,而政府投资的倾斜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程度;南疆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土地开发,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和沙漠化,人地矛盾突出。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分析

1、从小康社会建设过程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根本

从总体上看,**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尚未摆脱贫困;**是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从事农业为主,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长期滞后,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上述问题解决有赖于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2、从小康社会实现的地域结构看:南疆三地州是重点突破口

**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南疆人口占到全疆的一半以上,区域内四分之三的少数民族集中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克州,南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农村实现小康工作的重点、难点主要在南疆。南疆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体的快速发展。

北疆地区农民生活基本进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模式,即传统消费模式正在逐步被现代消费模式取代,生活质量整体上已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而南疆地区农民消费水平则处于以简单生产的维持基本生存。处于贫困向温饱过渡型阶段,就南疆整体生活水平看,约落后**平均水平2年,滞后北疆地区5年,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必须缩小地域的不均衡,达到协调发展。

3、从小康社会实现的程度看: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农民

**农村人口占全疆总人口67%,而且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在自治区经济总量占有较大的比重。三分之二的人口不充分就业、增收,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

表5-1**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一览表单位:元

地区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全疆683.471136.451290.011504.431600.141473.171618.081710.44

贫困地区439.7759762.3906.210238789431107

注:贫困地区是指**21个贫困县

图5-2**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根据最新数据测算,2002年**贫困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安全卫生水普及率是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最薄弱环节(详见表5-1)。从图5-2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始终低于全疆平均水平,而且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尤其当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下滑的不利影响时,下降速度快于全疆平均水平,最终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从小康社会实现的动力看: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是关键

按照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标准,基本上实现工业化时,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该降到15%左右,农业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应该降到20%左右。在未来20年,如果要基本上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近30%就业人口。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能够充分利用疆内人力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工业,能够较多地吸纳就业人员,促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密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紧紧把握工业化这个中心环节,用工业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第一产业的升级,使其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最佳路径选择。

表5-2**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

年份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年10035.6746.6717.27

1988年10037.5034.2628.24

1998年10026.0039.3034.70

1999年10022.9039.4037.70

2000年10021.1043.0035.90

资料来源:自治区统计年鉴

**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农产品短缺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的发展已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依靠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或提高价格来增收的空间不大。这种买方市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农产品结构与质量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农业由解决温饱需要转向适应小康的迈进,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生存性生活资料比重下降,发展性、享受性生活资料上升。面对这种阶段性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向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因此,必须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通过农业产业化增加农副产品的价值增值链。

5、从小康社会实现的内涵看: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有了明显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与全国相比,中等和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已初具规模,**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已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无论教育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5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这种状况决定了教育要面向少数民族,在高校教育中实行特殊政策,民族传统、环境、宗教、习俗、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民族教育的改革不仅影响到各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6、从小康社会实现的资源环境载体看:可持续发展是宗旨

**2001年总人口达到1800多万,人口密度达8.7人/平方公里,已经超过干旱区人口密度限度(7人/平方公里)。尤其是**人口95%以上聚集在占全疆面积7.25%的绿洲内,绿洲人口密度已经达到301人/平方公里,与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平均人口密度接近。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构成极大的威胁。

**的人口素质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总的来说文盲率较高,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与落后。这一方面表现为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面前所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二)**全面实现小康的难点分析

1、难点之一:农民收入短期内难以快速增加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物耗水平高,加上交通基础设施的贫乏,造成农业成本偏高而和产品质量偏低的两难局面,结果是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加工还未形成规模,农产品附加值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结构基本上分为三大块,一是工资性收入,二是家庭经营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随着家庭经营收入中种植业收入的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收入比重的上升,农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而农村的第二产业一直比较薄弱,所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缺乏后劲。

市场化进程缓慢,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改革开放20多年,**过多地强调特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指导经济工作,不重视研究和开拓市场,市场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比全国低11.88个百分点。加之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运距长,流通环节多,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流通成本相对较高,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此外,**中小城市发展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在二元经济体系下,从城市中可获得的收益与享受到的福利少之又少。

2、难点之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不大

由于**经济本身发展比较缓慢,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人口又不断增长,外省劳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有99%在境内就业,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农村“穆斯林”成分更高,“穆斯林”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与疆外大部分居民有比较大的差别,故不便在内地就业,这无疑增加了境内择业的竞争压力,可选就业范围的区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与大部分省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劳动力的素质低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几乎没有多少农民识字认教,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沟通障碍,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其少数民族区域内走不出来。即使有点知识的农民,由于现在知识竞争的现实性,他们只能进入较低层次的产业就业,而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门槛较高。这就形成了有限的低层次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与过量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矛盾,同时加剧了劳动力的供求失衡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3、难点之三:南疆地区农村经济难以快速发展

从空间地域看,南疆、北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状况差异显著,横向比较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南疆、在农村,核心是贫困人群。南疆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51%,全疆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南疆。南疆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是我国典型的少、边、穷地区。从全疆农村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不在北疆的天山北坡而在南疆的三地州,主要在南疆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

自然条件的限制成为南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改善自然条件是发展南疆经济、缩小南北疆差异问题的关键点。

扶贫攻坚成果难以在南疆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中得到巩固。2000年,“八七”扶贫计划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明农村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有32个边境县,其中17个是贫困县,农村尚有40%的贫困人口存在。因种种原因,**返贫率达到4%以上,因此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很繁重。

**财政自给率较低,一直是靠中央财政补贴过日子。各地财政尤其是贫困地州县的财政状况更是普遍困难,有些县财政自给率只有10%左右,职工工资都难以按时正常发放。如此困难的财政又要安排相当数额的扶贫资金显然大大超出了目前**财政担负能力。

4、难点之四:城市化进程缓慢

**平均10万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城市,城镇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而且交通不便。在**现有城市中,平均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约为1000公里,城市布局的分散性决定了对以城市为中心,组合全区经济横向联合的困难性。

城镇体系及布局结构不合理。**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只有一个即乌鲁木齐市,城市体系结构畸形,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与之相衔接,城市发展明显滞后。此外,城镇地域布局也不尽合理。由于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和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投资严重不足。

城市经济实力差,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口较少,流动人口则更少,对城乡经济的带动力较弱。城市普遍存在着第三产业不发达、资源综合利用差、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县城仅仅是为农业和农民提供一般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特色,经济不发达。城市科技开发能力不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

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弱,城市化水平较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但是城市工业大多是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特别是市属企业则更少,表现出较强的外在性,换句话说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外来投资。同时,**除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奎屯、库尔勒等少数城市外,大多城市财力不足,因而难以大规模地开展城市建设,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5、难点之五:人口整体文化素质难以在短期内提高

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目前,**财政给各高校所能提供的经费仅仅是教职工人员工资和特困生的生活补贴,维持学校运转的资金基本靠收缴的学费和其它预算外收入。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高校的预算外收入主要是科技服务、人才培训、技术转让等,数量极其有限。加之**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多,为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收取的学费有着严格限制,所以学校经费收入缺口很大。加上学校扩招,更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市场经济作用,教师队伍很不稳定,近年来流失很严重。大批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中青年骨干教师调离,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现了严重断层。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选择到内地一些城市发展,而这些人才的流失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外流。人才的培养需要资金、时间、过程,**与西部地区一样成为东、中部的人才培养基地,这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思想观念保守,难以彻底解放。多年来,**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农牧区,与外界的交流甚少。同时少数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及宗教束缚了他们思维。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不强,“等、要、靠”的思想严重。

6、难点之六: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持续性较多的投入

**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存在着日益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短缺刚性约束近期无法改变。水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础必要条件,在**尤为突出。荒漠化严重。沙漠、沙漠化总面积达10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1%。由于荒漠化面积大,国家经济力量不足,加之沙漠化地区十分贫困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估计未来**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与战略构思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制度创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实施以优势资源转换为基础的市场开拓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外向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高科技、信息化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以法治区的进程,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仅要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还要通过对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并且通过健全民主与法制,保障人们享有广泛的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法制权利,从而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现代人创造美好的未来,为未来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因地制宜原则

受绿洲生态经济特点的制约,**城市化应走一条符合**特色的新路。即工业化推动小产业群发展、进而推动小城镇群发展、小城镇群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因地制宜还体现在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发展战略构建、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等都应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协调发展原则

政府必须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宏观调控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乌市大都市圈为龙头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的库尔勒——阿克苏地区,以带动全疆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产业差距和阶层差距。以增加人民收入为中心,着眼于提高**的经济质量、生活质量、人口质量和环境质量,不断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小康社会建设水平。

4、相关系统配套原则

结合“瓶颈”制约因素、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南疆、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化、扶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构建一个金融财政、政策制度、资源环境和保障相互配套的支持系统,从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5、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面小康就是依赖此基础,根据确定的目标,不仅在经济方面,更要在社会文化、民主制度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进步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大胆尝试,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7、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应遵循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资源调配和使用的效率性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针对不同发展实力和潜力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发展模式,一方面推动具有先行发展能力的地区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扶持其他地区的同期发展,在全疆实现梯度推进、共同进步。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构思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发展战略,考虑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内涵,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协调、均衡发展为导向,讲究效率又兼顾公平;以增加贫困人群就业和提高收入、改善农村基本生活状况为核心,增强贫困地区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通过天山北坡、天山南坡重点区域的发展与布局,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特色旅游业、制度创新及科技手段作为助推器,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积极发展具有绿洲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化科技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富裕的境界。

发展时间序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共计20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2010年、第二个阶段从2011—2020年。第一阶段为重点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为飞跃发展、全面提升阶段。

建设主体: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应实行政府、市场、企业多元化并存公推方式,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手段相结合,发挥两者优势,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配置不可能参与竞争的共享资源,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弱质基础产业的持续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协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建设重点:空间地域上建设的重点是依靠沿天山北坡二、三产业聚集带的形成,优先超常规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使GDP的份额占到全疆的2/3以上,以带动全疆的“全面小康”的整体实现。建设重点主要是北疆昌吉——阿拉山口一带,南疆巴州——阿克苏一带。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的难点在南疆的农村,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收入和保障问题。

空间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战略构思可概括为:一区、二环一带、三大支撑工程、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1234”结构模式。即建设一个农业资源整体发展区——绿洲现代农业区;二个产业聚集带——沿两大盆地边缘和吐哈一带形成二环一带产业聚集带;三大支撑工程——生态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四个层次的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

产业设置。大力发展以油气开采、留当地加工的大型化工项目,提升第二产业比重。工业主要依山势、盆地、绿洲富集的农副产品、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等布局,使地下、地面资源开发与利用带动地面要素的充分流动、组合集聚、加工转化,形成全新产业集聚带,逐步改善资源生产环境。依靠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或反哺第一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就业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外援外推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环境是共享资源,其外部性治理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与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与治理须靠大型环境工程建设与项目覆盖。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等都需要制定优惠倾斜的政策给予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依靠输入和外援推力发展区域经济。

比较三限目标方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推算出在不同增长速率情况的目标值。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目标值。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的确定

将未来20年分解为两个阶段,每10年为一个阶段。先统计核心指标2000年的现状值,然后预测不同阶段达到的目标值。第一阶段为重点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为飞跃发展、全面提升阶段。空间地域上建设的难点在南疆的农村,主要是贫困人口的就业、收入和保障问题。建设的重点是沿天山北坡南坡二三产业聚集带的形成与发展,以其GDP的绝对优势,全面提升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详见表6-1)。

表6-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测算表

项目

指标名称单位2000年平均增长速度2010年2020年全面小康标准值

人口万人1849.411.52%2150.002500.00

GDP亿1364.369.05%3244.787717.99

人均GDP元/人7377.277.40%1509230871.9625000

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44.11.38%50.5858.0175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3.055.12%21.5035.432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5817.286.98%11422.0922427.0320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1618.089%3830.589068.388000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人15.274.55%23.8337.1830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自治区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计算而得。

注释:

(1)2010、2020年人口预测值根据《人口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研究》专题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确定。

(2)GDP增长速度按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半推算2020年为7717.99亿元,由此推算出年均增长速度为9.05%。

(3)2010年、2020年人均GDP为当年GDP除以当年人口总数,并据此推算出2000年到2020年的人均GDP年增长率。

(4)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农民纯收入、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年均增长速度为1990—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5)鉴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因此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较稳定时期(1995-200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一阶段:2000—2010年

由表可见,人口增长较快,由2000年的1849.4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150万人;GDP由2000年的1364.36亿元,按年均增长9.05%,到2010年达到3244.78亿元;人均GDP由2000年的7377.27元/人增加到2010年的15092元/人。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44.1%,按年均增长1.38%,到2010年达50.58%,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由2000年的13.05%,按年均增长5.12%,到2010年达21.5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817.28元/人,按年均增长6.98%,到2010年达11422.09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618.08元/人,按年均增长9%,到2010年可达3830.58元/人,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0年的15.27平方米/人,按年均增长4.55%,到2010年可达到23.83平方米/人。

第二阶段:2010—2020年

假设各指标均以原来的增长速度进行,人口由2010年的215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2500万人;GDP由2010年的3244.7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717.99亿元;人均GDP由2010年的15092元/人增加到2020年的30871.96元/人。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10年的50.58%增长到2020年的58.01%,低于标准值;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由2010年的21.50%增长到2020年的35.4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422.09元/人增长到2020年的22427.03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830.58元/人增长到2020年的9068.38元/人,略超过标准值。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10年的23.83平方米/人增长到2020年的37.18平方米/人,高于标准值。

2、空间地域建设的思路

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相对封闭、独立,作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条件较差,灾害频繁,以农业剩余积累支撑起来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地域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分散且效益低,农村社会保障几乎处于零度空间状态。在这样的资源环境载体平台上,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高,与别人不同起点或发展基础上,要实现同一目标的、全面物质的、精神的、民主政治的小康社会,需要比其他地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怎样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变的较为关键。一般有两条路,一是照搬照抄,按照产业发展序列、时间序列,逐步升级。二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根据外在的约束条件、限制性因素包括现实及历史传统、社会及文化心理等等,有针对性地、出台相互配套的措施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南疆要一借优惠倾斜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依靠输入和外援发展区域经济;二是依靠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或反哺第一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就业途径、提高农民收入;三是依靠城镇化,生态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小康建设的水平;四是依靠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超常规发展,使GDP的份额占到全疆的2/3以上,以带动全疆的“全面小康”的整体实现。

3、建设方案比较分析

以2000年为基期,对人口基数,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加值和增长速度,生存环境改变量的不同数值等对比分析可以得到高、中、低三个不同方案。经济发展总量与增长速度取决于自组织和组织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是不可控制的,具有非抗拒性,考虑到不可预见性及风险的防范能力、应变能力的局限性,分析三种方案的结果,使宏观调控者明确如何设计、通过怎样的努力、达到怎样的水平(详见表6-2)。

表6-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限”方案对比表

名称单位2000年平均增速高限中限低限

2010年2020年2010年2020年2010年2020年

GDP亿元1364.369.05%14%10%8%

5057.9818751.073538.809178.732945.556359.22

人均GDP元/人7377.277.40%8%7.5%6.5%

15926.9734385.1415204.7931337.5413848.1525994.88

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44.11.38%3%2%1%

59.2779.6553.7665.5348.7153.81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3.055.12%6%5%4%

23.3741.8521.2634.6319.3228.59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5817.286.98%8%6.5%5%

12559.0727114.0910919.8320498.039475.7415434.9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1618.089%10%8.5%7%

4196.8810885.633658.458271.703183.016261.46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人15.274.55%5%4%3%

24.8740.5222.6033.4620.5227.58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自治区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计算而得。

根据计算结果,GDP增长率可采用中限方案,人均GDP增长采用中限方案,以7.5%的年增长速度发展,预计2020年可达到31337.54元/人,略超过全面小康标准值;人们在教育、娱乐上的消费将会日益增加,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即可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值;但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较小,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能够按期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建议采用高限方案;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采用中限方案;鉴于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全社会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这一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率选取三限方案(见表6-2)中的高限;考虑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扩张,以及绿洲面积的限制,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长率选取三限方案(见表6-2)中的低限。因此,**要全面实现小康就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案。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空间地域布局

根据地域发展战略构思中的“1234”结构模式,具体落实到区域进行布局:

1、一个农业资源整体发展区

丰富的水土光热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这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使**成为全国特有的一个农业生产区域。按地域、行政、农业资源特点,围绕特色农产品建基地,依据基地建龙头,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告别农产品的短缺时代,依赖传统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手段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增加科技投入,走现代农业产品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成为必然。

基于南北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差异的存在,通过比较研究,确定五大基地(粮食、棉花、畜牧、瓜果、糖料),开拓十大类优势产品(粮油饲料加工、棉纺、肉奶生产、皮革毛纺、制糖、瓜果园艺、蔬菜花卉、特色产品、建筑建材、旅游服务),形成各地有不同特色的生产专业带。

伊犁、阿勒泰、巴州、塔城、博州、昌吉、哈密的不少县市都有发展畜牧业的特殊优势,要充分利用土地多、草场多、水多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家庭农牧场,形成一批养殖业、种植业大户,加快**细毛羊、绒山羊以及肉牛、肉羊、奶牛基地建设,形成肉、毛、皮、粮、油生产基地。

阿克苏、喀什、克州主产棉区和石河子、昌吉、沙湾、乌苏等地要加快优质棉基地建设。库尔勒香梨享誉中外,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应在巴州、阿克苏一线大规模、大批量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和田风沙灾害严重,粮食种植以自用为限,转向以林果为主,防风林、经济林、果林植被防护林相结合。经济林以核桃为主、果林以石榴、杏为主,大面积发展速生丰产林,果木结合,林草结合。

喀什除粮棉生产外,以瓜果、蚕桑以及稀有果品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建成**重要的棉花、蚕丝、特种果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民族特需生产基地。吐鲁番、克州的葡萄,伊犁、阿克苏的苹果,还有哈密瓜都可以成为当地的主业。

乌鲁木齐至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铁路沿线重点发展粮食、甜菜、红色产业、特种园艺和养殖业,成为相应产品的加工基地。

2、二环一带产业聚集带

二环一带产业聚集带是指沿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边缘和吐哈一带形成二环一带产业聚集带。准噶尔盆地以南、天山北坡经济带指北疆南部沿天山地区的一段,由乌鲁木齐至乌苏、克拉玛依一带的广大地区构成。塔里木盆地以北、天山以南的天山南坡经济带主要包括巴州、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等地。

天山北坡经济带处在北疆最大的绿洲带上,其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5%,然而这一带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疆国内生产总值的42%,是**小康全面实现的重点提升地区,先导作用十分突出。只有依靠这一经济带的强劲博发优势,才能实现协调和均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充分利用其交通基础完善、科技力量强、生产协作条件好、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通过调整优化结构,培育新产业,逐步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综合经济产业带。率先发展这一地区,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基础完善、开放度高、结构合理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发展。发展重点是将产业带建成以能源、石油、化工、轻纺、食品和原材料为主的综合产业密集区。同时,根据地方资源优势,逐步发展四个重点工业区:伊犁塔城盆地以轻工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区;阿勒泰以有色、稀有金属开发为主的工业区;塔里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区;环绕塔里木盆地以棉花加工为主的工业区。

3、建设三大支撑工程

(1)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制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应当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交通、通信教育和卫生设施、电力建设,奠定**经济大发展的基础。

交通建设应以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国道“三纵三横”主骨架为基础,提高省道主干线路网密度和公路等级;铁路要在加强现有路段的技术改造和提速的同时,加快新线建设,力争新开工项目;民航以完善乌鲁木齐机场功能为重点,加强专线机场建设,开辟新的航线。

通信建设要以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为契机,初步实现信息通讯网络宽带化、智能化。

电力建设关键是扩大电网覆盖面,尽快形成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多能并举的局面。

(2)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工程。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制订合理的生态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对天然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积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搞好封山育林、全民植树种草;建设生态农业,根治沙漠化;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全面实现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农田林网化建设。同时,加快大型生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修复,如塔河治理、两湖(博斯腾湖、艾比湖)的整治,城市污染及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治理等,向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经济效益,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3)保障体系工程建设。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存在的不同问题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结构调整、竞争机制下的困难人群。此外要建立灾害预警和减抵体系,消除或减弱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倡导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加快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规则的建立,加快相关联的产权制度选择与安排,为社会环境的改善,全面小康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4、逐步形成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是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然路径选择。城镇体系建设又是指导城镇化的纲领。强化特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完善中等城市的综合功能,扩大小城市和重点建制镇的规模,增强城市的整体聚集效益,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展开。重点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市,初步形成以乌鲁木齐和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功能定位优势互补,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加强,经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前,重点发展现有基础和区位条件较好的库尔勒、奎屯——独山子——乌鲁木齐一线、石河子、伊宁、喀什等5个左右的城市,形成跨行政区域的中心城市。使5个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万人以上、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小城市。

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和措施

(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工业化是近代和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1、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取技术进步推动,一要将新的科技成果充分应用于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必须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三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投向,加强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石油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聚集,提高行业整合度,提高工业整体素质。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收缩国有工业战线,扩大非国有份额。国有企业要集中重点,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保持其主导地位,如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自来水、电力等行业;而非国有经济应将重点放在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导向性强的竞争性行业及轻工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开辟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相结合的产业,侧重吸引高新技术,鼓励合资与合作,增强竞争力。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益,适度规模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设备水平和深加工转化能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强化品牌意识,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权连接为纽带,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工业。重点发展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导,以纺织、食品和建筑材料为支柱的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优质纱、优质布基地和食品、建材工业基地,逐步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南北疆两翼展开,横贯**中部的综合工业经济带和沿南疆铁路、公路干线的二级发展轴,促成国有工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态势。

实现工业化与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相结合。在进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中,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特点,一则加快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升级,积极发展资源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二则调整企业结构,推进企业的战略联合和重组,以实现资源产品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以节约交易成本、提升资源产业的整体利益;三则选择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品,开拓资源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将信息化作为自治区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政府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和数字化、网络化环境。

加快科技进步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实现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轻工、机械、冶金、建材、化工、医药等传统行业的改造。大力推广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新技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鼓励各工业行业、各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完善科研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机构。力争在技术开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新产品研制等方面有所突破。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强对国内外工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推广应用;采取优惠、灵活的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离不开农村的工业化进程。**的农村工业化进程,重点抓两个方面的工作:(1)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发展。坚持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为大工业配套服务、为石油服务、为出口创汇服务的方向,重点发展以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轻纺、食品加工和本地资源为原料的石油、矿产加工业,积极发展建筑、建材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辟增收来源,提高农民收入。(2)拓展农村生产力重要“载体”的小城镇建设。这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历史进程,改变过去特殊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2、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本质是乡村城市化,它包括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1)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2)农村生产、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这两点说明城市化进程是“质”与“量”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因此,**城市化的进程也将不仅仅是农业人口转移、城镇空间规模扩大、设施完善的过程,还包括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逐步渗透过程,这将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集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乡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经济结构演进等一系列过程的协同运作和综合发展。

发展区域产业,推动城镇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紧密相连,必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协同发展。(1)农业商品化牵引。以农业商品化为催生剂,汇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兴起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商品化和农村工业化两股力量交汇,催生农村城镇化。(2)现代工业催生。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创办于城乡结合部的工商企业将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人口聚集,推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生产资料、商品市场、技术信息的兴起和繁荣,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充分发挥城市辐射、聚集效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增强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市场,增加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活、就业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和改善社会环境的能力。

深化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障碍。尝试用市场杠杆来调节和引导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从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投融资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快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挥文化促导潜力,充分发挥地域得天独厚、底蕴丰富的文化特色,挖掘文化感召和引导的潜力,加强文化渗透和吸引,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以大城市为依托,在有区位和商贸优势的地域,在边境贸易口岸和交通枢纽地区设立小城镇。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规模化,加快产业升级;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处理好资源与市场的关系,重视产业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拉动产业链,开发名牌优势产品,壮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全面带动经济结构调整。

将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南棉北粮”,农林牧并举大格局。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第三产业,加快以纺织、有色、食品等为重点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快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自治区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开发与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把**建成为西北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基地。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有资本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必须由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战略性领域集中。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融合、混合等多种非公有经济。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和鼓励,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的等方面的服务,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金融、土地使用、市场准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施积极的资本运作,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的局面。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是缩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之一。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前提和相应条件是政府要转变职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公平竞争,通过规范程序,加强监督等措施,克服市场失灵、失效等问题。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农产品加工业为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

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品种、提高品质、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实行集约经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形成规模经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促进大农业以种植业为中心向以畜牧业为中心转移,实现农牧结合,使畜产品后续加工业成为新的龙头产业,建成比较健全的畜牧业生产、服务、经营体系。对农业而言重点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形成特色经济。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农产品优势比较和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按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重组资产,调整工艺结构,提高专业户生产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价值低的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增值为3.72元,日本为2.2元,而中国为0.38元,**仅为0.067。这说明**许多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的,农产品的消费价值与其成本非常接近,农业产品加工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较小。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大型工商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通过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发展集系列加工、储运销售、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集团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商品基地建设。

创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政策环境,从用地、项目审批、资金、贷款等方面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形成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

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在市场中的作用。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性、重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各类农牧产品专业市场和区域批发市场,形成一个以大批发市场为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农民购销组织为补充的市场网络。完善农牧产品市场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法规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立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支持发展各种营销组织和中介组织。鼓励企业从事农产品出口和贸易。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国际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抓好标准制定和质量检测、产地环境监测、市场准入管理等环节,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确保安全。以**特色产品树立区域品牌,实行统一的质量认证和质量标准,发展“绿色食品”,搞好绿色通道建设,确保农产品流通渠道畅通。

3、推进农村经济体制与制度的改革

在流通体制、税费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应有新的突破。

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各类农副产品应在商品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基础上,建立更加规范的包括初级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实行开放有序的竞争。允许民间建立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管理所属企业、土地等生产经营要素,参与生产流通活动,使农民从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增值效益中获益。允许农民建立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合作银行,承办农民的信贷业务,根据国家金融政策建立规范的配套制度和监督实施机制。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基本出发点。历史上农民是不直接纳税的,有些田主税也不需要交纳,国外工业国家多数不收农业税,因此,在目前的“费改税”中把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免掉,和城市居民一样收个人所得税。属于公共性开支的,包括义务教育及乡镇行政管理支出等,应列入政府预算开支之内。

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农业开发项目投资。根据世贸组织(WTO)的“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调整到占财政总支出的10%以上,采取每年比例递增,尽快结束“取大于予”,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改进对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补给方式,由补贴流通领域改为直接补贴农民。

在农业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应实行土地承包权的股份化,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分享土地用途变化后的收益,真正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权利。完善土地承包使用流转制度。在保持土地乡村农民集体制度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土地使用权的再度转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继续搞好扶贫开放,重点放在南疆四地州和北疆高寒贫苦地区,更多地争取国家的投入,在项目、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制定扶持农业政策,按照WTO规则逐步调整投入结构,从支持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支持农民收入增长转变,从支持农业生产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

4、转变行政职能,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以行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式,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政策导向和加强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维护农民经济上的物质利益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加强对农村各级领导的培训和对相关法规、政策、规划的运用能力,强化为农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一步规范村组织建设,处理好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村委会对村内公共事物行使自主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行村委会主任民主选举。

5、全面建设小康与扶贫开发战略相结合

**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省区之一,有27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全国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总数的4.56%。通过长期的反贫困工作,**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和部分消除。但是,**的贫困问题仍很严峻。贫困问题的缓解与消除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进程中,需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工作。

北疆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区,可采取以扶贫到户为主的模式。具体为移民搬迁、退耕还草等措施,使农牧民达到定居半定居的水平,走种草养畜同放牧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南疆贫困农牧民主要集中在农区,应建立以农业及其加工品为主导产业的点轴式发展模式。点轴式发展模式是指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南疆地区,以人口较为集中的交通枢纽为基点,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的基地和市场,利用便捷的交通网(轴)进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市场信息的流通。

扶贫开发的根本目标是脱贫致富,长远目标则是小康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因此,扶贫开发中应以反贫困为基点,以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长远发展为目标。所以,在扶贫开发中,应以反贫困制度创新为核心,强化责任机制、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完善帮扶机制、完善评价机制、推行激励机制,以启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其脱贫致富的持续性和实现小康的后继性。

(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金融财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铲除市场壁垒、降低交易费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打破兵地分割、工农分割、城乡分割、中央和地方企业的界限,打破行政保护和地区封锁,清除不利于市场统一的规定和做法,加快统一市场建立。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2、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合格的、多元化的市场投资主体。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权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加快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本在不同的所有制和不同的地区、行业、企业之间流动重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

3、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要素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改善投融资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改革投资决策体制和投资管理方式,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间接调控的体制和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监督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多渠道筹集吸引资金,激活和调动民间资金投入的体制和机制。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允许企业的一次分配和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向个人倾斜。积极培育和发展更加开放的投资市场。

4、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中央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的额度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教育状况、人均税收水平。在税源的划分上多划分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将共享税留成地方比例增大,特别是提高落后地区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和税收增长返还比例,提高落后地区中央企业所得税的留成比例,增加落后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积极政策上,应调整税负结构,增加对落后地区的税收优惠,实行差别税率,以减轻落后地区的税负。由于**远离内地,初级产品比例大,产品增长率低,市场化程度低,运输成本高,导致其增值实际税负比发达地区高。以东部地区每百元销售额增值税负担率作为基数,则西部地区的负担率要高出32%,中部地区高出22%。因此以对落后地区实行差别增值税率,增值税率应按低于17%的税率征收,落后地区企业所得税税率应低于发达地区企业所有税税率的战略。为鼓励欠发达地区人才的逆向流动,可采取免征或少征个人所得税,用于加快邮电、通讯、交通、科学、教育等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建设。适度调高资源税的税率,并扩大征收范围,开征协调发展税,实行差别税率和利率政策,实行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大国家财政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的力度。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公益性项目的配套补助,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专项补助以及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少数民族企业的贷款贴息,对到西部地区办企业的投资者给予投资补贴。通过政府担保、财政贴息的办法发行“西部企业债券”筹集资金用于西部能源、原材料等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改革财税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

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

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解决职能上“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削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增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信息服务等新的职能。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能力,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对重要经济领域的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政府预算管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革现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建立引入竞争的价格管理模式和反映市场变化的价格机制。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改进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对能够由市场调节的都要放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深化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改革、实行政事分开,减少财政拨款,逐步推向市场化,实现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发行国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以水利、交通、电力和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运输业为先导,大力推进路网技术改造和新线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主骨架及西部大通道干线的建设,形成以乌鲁木齐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加快国际河流的开发,实施跨流域调水,加大水利枢纽工程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大规模发展高标准节水灌溉,全面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超高速、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而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股票和出让基础设施经营权等方面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对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可以考虑优先上市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渠道化”的投融资模式,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央的投资,加大国家财政向西部转移的支付力度。发行中央财政担保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国债,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惠贷款利率的“倾斜”政策。二要积极争取国外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鼓励外资进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外资实行优先回收政策。三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疆外有实力的企业、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合理安排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挤出一些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允许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可能制定一些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和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彩票等。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营管理的法规体系,理顺基础设施服务价格体系。建立由地方财政投入,土地使用增值收益,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产品有偿使用、有偿服务的收益,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投资体制。

加快制定产业准入政策,动员非国有资源进入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建设领域,产业准入政策要法制化、长期化,确保政策的透明性和连续性。

组建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建立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以证券化手段为基础设施融通资金。利用BOT、TOT等项融资方式,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六)以科教兴新与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科技已成为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民族素质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开发体系,使大部分科技人员进入市场进行技术开发和创业。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增加科技投入。建立以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海外捐资和国际资助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科技风险投融资体系。设立以财政经费作引导,企业、银行与社会资金为主体进入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力度。同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产权、资本交易市场,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

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支持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制定和完善有关促进科技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包括投融资政策、风险投资政策、吸引人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以及支持科研院所改制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政策等。

建立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办好各类科技服务机构。鼓励科研机构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实现科研机构机制和体制转换。组建面向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为农村技术服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改革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将科技奖励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相结合,完善科技人员的培训、使用、奖励和保护机制,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工程技术带头人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完善技术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加强科技宣传、科技扶贫和科普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协作。促进**与国外、国内省区之间,疆内各行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兵地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相互开放、互利互惠、取长补短。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把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新战略的基础,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等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对从事少数民族管理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加大对贫苦地区发展教育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合办学和对口支援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

确定人力资本优先发展战略,树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理念。建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才环境,强化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改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内容的灵活的用人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新的人才培育投资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力资源利用机制。

(七)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的计划生育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采取鼓励失业人员积极就业的政策,采取措施使隐形就业显性化。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初级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规范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城市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将社区服务作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方向,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强职工培训和就业后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民除了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上规定应一律平等外,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市场准入、公共财政、支出等方面应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政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治水为中心,造林种草为先导,改土为基础,重大工程为依托,将发展人工生态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结合,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切实保护耕地,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集约利用土地,加快推进农田和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行节水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工作,重视生态用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以生态最为脆弱、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区域为重点,加快实施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荒漠化防治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湖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

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防治工业污染,推行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做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

(九)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统一的行为准则,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落实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在继续完善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乡镇自治。通过“拆庙搬菩萨”办法从根本上精兵简政,减轻农民负担,实现政治文明,实现依法兴农、依法治农、依法护农。

(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实施外向带动发展战略

扩大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实现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和贸易手段现代化,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扩大企业对贸易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边民互市、旅游购物、旅游贸易等边境贸易的发展。

充分利用亚欧大陆桥和边境线长、陆路口岸多的有力条件,大力发展沿边、沿桥的外向型企业,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食品、纺织、轻工、化工、机电等企业开拓境外及内地市场。重点增强纺织、轻工、化工、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创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拓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扩大出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地区。以扩大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对外开放为重点,沿铁路线,沿边境线的两线开放为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石油、矿产、畜牧等优势产业的对外开放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投资协调发展。吸引外资在基础设施、农业、水利、环保、服务业、运输业、旅游业等领域的直接投资,并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扩大外资准入条件,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提高利用外部市场、资源和技术的水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增强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国家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形成一些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主动利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一批资源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持系统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相关系统的配套支持,有效保障和协同运作,方可实现其既定目标。经过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剖析,针对其核心难点问题,构建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支持系统:财税金融支持系统,政策制度支持系统,资源环境支持系统和保障体系支持系统。这四大支持系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紧密相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施的基础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财税金融支持系统

1、财税金融支持系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1)**区情决定了财税金融支持系统的作用举足轻重。**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受自然经济环境恶劣,与内地地域空间跨度大,信息不畅,相对封闭,观念落后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势必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层次比较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生态环境脆弱、财政自给率低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均有赖于财税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

(2)倾斜性的财税政策的作用不可替代。**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自给率仅为40%,属输血经济。由于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自我积累能力差,系统循环的内外部能量、物质输入输出不平衡,仅靠自身能力无法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制定《西部开发法》或实行特殊的倾斜性财税政策来支持才能完成。东部发达省区的实践证明税收优惠政策,固定资产的选择性投资等优惠性财税政策均对资金缺乏的地区现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建立并健全一套系统的倾斜性财税政策将会有力的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3)建立有效灵活的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投资的增长不仅能够带动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提高产业率,而且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增长点和乘数效应。**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回报率较高,要保持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势头,就必须使投资保持适度的规模和一定的增速。因此,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科教文卫环境的改善均有积极的意义。

2、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财税支持系统

(1)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政策力度不足且不够规范,应尽快制定简单易行、透明、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框架体系。

●制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各地区人均GDP以及少数民族居民的比例实行不同的税收标准和公共支出的基本标准。在诸多标准中,应先确定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标准,即基本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地区,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补足。

●在财政转移支付实行中,建立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客观测算办法,科学评估各地税收征收潜力和努力程度,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在转移支付的资金中,尽可能减少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增加专门用途的转移支付。

(2)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地区投资的一项重要措施。可设想逐步实现以下税收政策:

●适度调高资源税的税率。**资源丰富,极具优势,资源税提高后,可通过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提高,转嫁到资源加工和使用环节。资源税新增收的部分可建立资源开发基金,留用地方,用于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

●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企业所得税先征后退。凡从事地下矿藏资源开发和能源开发企业的所得税,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返还的比例以当地的人均财政收入为阶梯,返还税收作为国家的参股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实行差别税率和对投资实行减免税等。

(3)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是今后**财政改革的核心,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财政“缺位”和“越位”现象均较为严重,财政支持的保障能力偏低。针对**财政支出现状,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调整对基础建设项目涉及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财政支出比例,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每年投入比例的递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4)转变理财观念

●对赤字的看法。从全疆来看,实行适度的财政赤字政策,但具体到各地州市县,应实行收支平衡政策。从而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建设。

●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有机统一。改变只重视财政资金作用而忽视财政政策运用的现状,把财政政策与财政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更大效用。

●财政政策要整体配套。制定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并不困难,然而贯彻落实一个好的政策却比较难。因此,在财政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求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体系的整合效应。

3、构建金融支持系统

(1)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合理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系统在协助地方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一是要看市场需求;二是要围绕本地区优势;三是要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因地制宜的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对积极推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按照“扶强增效”原则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利用货币、信贷及其他金融手段,提高贷款比例,充分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开展并购,促进非公有企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支持政策性银行贷款投放向欠发达县市倾斜,督促其积极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提供优惠贷款,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实现小康。

●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逆向调节,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情况监测,对过度集中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节。

(3)建立高效的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建立科技风险投融资体系,创设各种支持科技发展的专用基金,如:创业基金,推广基金等,以解决资金投入约束问题,支持**高科技、高成长产业的发展。

●开拓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大证券市场建设力度;扩大债券发行与转让;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投资银行,健全创始资本筹集与资本优化配置机制。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增加银行中长期贷款并扩大债券发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投融资诱导政策。从东西部投资的资本利润率来看,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因此**必须实行投融资诱导政策。

(4)加大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转移性收入,为农村奔小康奠定良好基础。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迫切需要且能够创造极大的宏观效益的技术成果。针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这种特殊性质,银行部门应从经济发展大局和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出发,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扶持力度,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中介机构,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系统的尽快建立。

●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为此,要大力加强金融对农业培训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支持力度,使农民真正成为实施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战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制度支持系统

1、政策制度支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安排,这可以使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并提高其比率。**与东部发达省区之间差距日渐拉大的原因,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制度选择安排的不适应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选择适宜区域特点的公共政策制度尤为重要。

2、构建制度支持系统

(1)以中央政策为指导,构建有效的制度供给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是形成新的创新主体,形成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各项制度配套的有效的供给机制,实现中央、地方两级和企业主体的制度创新的互动,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2)提高地方政府制度配套供给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并实施组织;保证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央制度供给能力及供给内容,一般而言忽略了地方的差异性。从本地区经济发展考虑,注重实施配套细则,制定配套制度,使供给的能力和意愿灵活补充且有效率。地方政府在制度的选择安排、操作程序上应注重追求绩效。例如,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项目,减压手续,公开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优化市场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调整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大发展等制度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进一步完善服务,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创造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力争培育一批非公有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完善企业制度创新工作,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效率和内在活力,进行产权创新,构建开放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实现组织创新,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管理创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创新应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突破口。要加快深化人事制度、劳动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工资待遇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摒弃不利于人才潜能发挥的习俗,营造宽松、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环境;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地人才,使**成为各地人才关注、前往、停留、开发的一片热土,使各种资源和要素达到最优配置状态,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和繁荣。

(6)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要是要建立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继续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干部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民主推荐,公开考核,择优录取。

3、构建政策支持系统

(1)制定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优惠政策。一是要实行特别地区的人才待遇倾斜政策。包括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在**设立人才基金,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培养造就一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学术精英。二要逐年增加教育等事业发展经费。增加教育补助比例,改善办学条件。

(2)制定基础设施及产业倾斜政策。一是加大重点基础建设项目的国家投资力度,同时增加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二是加大对**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加工的扶持力度,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3)资源开发及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在资源开发、加工利用方面,自治区境内的资源、产业、市场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一律应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加大油气资源开发留当地加工的比例,以增加地方财税、反哺农业发展、改善环境条件和解决就业岗位。在土地使用方面,对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事业建设、以及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用地等,均按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对生产性项目按租赁或出让方式取得国家土地使用权的,在土地租金或土地出让金方面给予优惠。对未利用土地从事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者可实行减免土地使用费,国家需要时采取赎买方式等鼓励政策。(4)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优惠政策。疆外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在市场准入、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申报、向商业金融机构贷款等方面应享有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职工劳动就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劳动者社会保障、兼并国有企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5)政府职能转变政策。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手续,对依法保留审批事项的需改进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并强化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力度。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由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依法管理。

(6)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疆内外客商所享有的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因为人事的变动而影响政策的实施,保障政策制度的法律效力。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环境支持系统

1、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依赖于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经济水平的高低。界定区域或产业发展的内涵,已不仅仅只侧重于速度、效益、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力求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一致。**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重挑战,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又彼此竞争的动态平衡关系。如果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再生能力相协调,则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反之,生态环境无法承载人类的需求就会导致逆向演化,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从而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因此,科学选择开发途径与方式,加强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讲究可持续发展

**资源富集,石油、天然气、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水土后备资源总量充足,棉花及原油等大宗产品产量均居西部之首,资源开发极具潜力。但由于本身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的限制,在资源开发中尚存在资源加工转化率低,资源配置手段单一,稀缺资源要素的刚性约束强,资源作用环境负外部性日渐明显等问题。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给代内经济发展带来障碍,而且对代际经济增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经济腾飞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系统的抗逆能力较弱,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必然造成巨大的发展波动,而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将会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在生态系统可能的范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减少负外部性,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再生性,最终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体系支持系统

1、信用支持系统

(1)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发挥示范作用。从信用的结构来说,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信用更是一个杠杆和支点。政府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首先是要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是必须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承诺措施,做到取信于民,并以此带动本地区的信用建设。

(2)强化企业“诚信为本”理念,树立品牌形象。在信用建设过程中,企业的信用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企业本身而言,应当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均遵守“讲效率、重信用”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建立“信用品牌企业”机制,帮助“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在贷款、税收等财政方面取得优惠政策,利用激励机制促进企业信用建设的发展。

(3)建立信用约束机制,促进个体信用建设的发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和金融部门进行联合制裁,并适当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罚,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社会保障支持系统

其具体内容主要是构建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线的社会保障支持系统。

(1)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和范围;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收缴和管理制度,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和省级调剂制度,实现养老金全额缴拨。

(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将以规范管理机制,扩大覆盖面,解决困难人群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为发展方向,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稳健运行,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行质量。同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非公有制单位、股份制企业建保参保问题上来,重视在减轻参保人医疗费负担和建立困难群体社会医疗救助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3)失业保险。探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有效措施,更新就业与失业的界定标准,使从事灵活就业且收入较低的失业人员也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再就业的支出,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功能。

3、自组织支持系统

自组织支持系统的构建旨在解决“两农”(农村、农民)问题。所谓自组织,指基于利益吸引,夹杂血缘关系自愿结合起来的组织,凭借土地信用获得可预期的稳定生活、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险,从而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的安居乐业,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组织是农民实体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建立一种由农民群体自发组成,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宗旨,保障农民与市场之间较密切的信息沟通与物质需求互补的中介组织迫在眉睫。

4、灾害减抵支持系统

经济的顺利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任何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政策失误的冲击均会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建立灾害减抵支持系统是规避经济风险的必然要求。

(五)几点政策建议

1、对于自治区和地级的农业龙头企业减免所得税。

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作好上市工作。已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配股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2、赋予更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扩大地方政府对地方税的管理权,包括税率确定和减免权限。

对上缴中央的税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返还**地方使用,体现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杠杆作用。进一步放宽土地政策,允许荒地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可以定期无偿开发利用。适度调高资源税的税率,并扩大征收范围。开征协调发展税。

3、积极要求国家在运价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

实行优惠的价格政策,以减少进出**货物的运输成本,促使东西部地区建立良性的互利关系。

4、充分利用**地缘、口岸运输、人文优势,建立沿边自由贸易区,对进入自由贸易区的货物免征关税。

对开办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地区和边境地区建立“西部经济特区”,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适当下放设立边境贸易企业的审批权和利用外资领域的审批权。

5、实行区别于东部的存贷款利率,以吸引内地资金。

6、国家应大幅度地提高在疆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吸引人才。

7、构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评判指标要纳入到统计工作范畴。并实行动态检测,便于分析比较和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