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8 02:04:00
导语:数据处理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数据处理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征管改革的进程。连云港市国税局于2002年9月份在全省率先进行征管软件5.0版的升级工作,并同时实现了征管数据的大市集中。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数据集中处理作为一项新的税收业务,已成为国税部门和广大国税干部竞相探讨、勇于实践的热门课题。在投身征管改革时,笔者对数据集中处理业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面谈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期对推动征管改革有所帮助。
一、对数据处理的理解
数据处理如果单从字面来理解,事实上在没有使用计算机处理征管业务的时候就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的数据处理是手工的、分散的、局部的和少量的。随着征管业务向信息化、专业化的逐步推进,计算机对征管业务介入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特别是通过数据逐步向上集中,数据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数据的处理就变成了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的专门工作,数据处理作为一项独立的业务应运而生。我们所说的数据处理,实质上应该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的数据处理,不管其职能部门是数据局或是数据处理中心,还是其它什么名称,其业务处理的内容和实质都是一致的。
在明确了数据处理的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之后,再次回到其字面上来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其来源是税收业务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或积累的数字、文字、报表或其他资料,而“处理",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对“数据”进行运算、加工、提炼、传输等的过程控制。两者结合,体现了两个深层次的含义。一是税收征管业务的技术化,二是计算机技术的业务化。如果说当初设置信息中心是充分考虑了税收业务的技术化的话,那么数据处理中心的产生则是业务与技术的结晶体,是把计算机技术更好地融入到税收征管业务之中。因为信息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技术部门,它所完成的是对征管业务的依托,促成征管业务向专业化过渡,缩短技术与业务的距离,但距离依然存在,是量变,而数据处理已成为征管业务的载体,使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完全达到了专业化,距离已不复存在,实现了飞跃,是质变。也正是因为税收业务的技术基础与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提出了“征管改革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工作特点,遵循信息化运行的规律”。这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普遍原理在征管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二、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如果站在整个税收业务发展变革的角度来观察数据处理部门,可以将它看成是技术化、专业化税收业务的一个接收机构,其初期是以会计核算等初级数据处理业务为主,是“小数据处理中心",后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依法治税的持续推进,征管查工作中的大量业务相继纳入数据处理的范畴,并逐步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数据处理”越做越大,最终必将会成为税务部门的业务核心机构,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具体地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业务划分与整合阶段。众所周知,现在的信息中心是在1996年第一轮征管改革过程中从原计财部门独立出来的职能机构,初期业务划分只是单纯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监督使用、系统维护、病毒防护与简单的数据传输等几项工作,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部门,充当着“维修工”的角色。但是,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征管软件从简单的D0S系统连续升级至5.0版,信息部门开始涉足征管软件与税收业务的整合,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也开始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处理向税收业务处理转变,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初步融合。
2、业务磨合、稳定阶段。在2001年新一轮征管改革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划片管理”的改革思路,各地国税部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征管工作的重要作用,花大力气购置了计算机设备,培训计算机操作人员,保证了征管一线的需求,同时彻底改造了计算机网络,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局域网,实现了与省局的广域网互通;在系统外部,则通过与银行、工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实现了有条件的实时扣缴税款、工商信息核对及查询功能,从而为信息中心将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与税收业务磨合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信息中心作为国税部门“小数据处理中心”的职能也日渐显现出来,对税收业务数据的监管、应用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彻底摆脱了数据“接收站”的形象,从征管“七率”考核、金税工程防伪税控信息比对、专用税票信息传输等各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的全过程管理。
3、数据集中处理阶段。在今年深化征管改革过程中,信息中心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征、管、查等税收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大量的、繁杂的税收征管工作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对象,征管数据由农村分局向县(市)局集中,并逐步实现了由县(市)局向大市局集中,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征管数据处理深度也向纵深发展,数据处理的程度和结果已成为各级国税部门征管质量高低的“晴雨表”。
三、数据处理部门的职能定位
对一个部门的职能定位非常重要,定位将直接影响其业务的开展,决定其发展方向。职能定位准,其工作开展的就顺利,定位不准,将限制其职能的充分发挥。我们认为数据处理部门作为新生事物,是因传统业务部门的技术含量欠缺和传统技术部门对税收业务介入的程度不到位而产生的。数据处理部门既非纯技术的,也非纯业务的,是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一个部门,所以对它的职能定位既要考虑其技术特点,又要考虑其业务特点,二者不可偏废。
1、以技术为支撑,保证征管工作的正常运转。
计算机技术说到底是一种管理手段,数据处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来完成的,其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是保证征管工作的正常运转,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在没有计算机作为征管手段的时代,税收征管工作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其结果的好坏也都是通过人工考核、对涉税征管底册或台帐、纳税申报资料进行检查来完成的,其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实际征管情况。随着计算机在征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到计会统票、税务稽查等业务的全过程均纳入了全省统一的高平台征管软件,按照全省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实施了过程控管。作为征管质量与信息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数据处理部门可以说充当了管理整个税收业务过程的“大管家”的角色,保证国税征管工作的正常运转已成为数据处理部门的最重要任务。
2、以业务为核心,实现技术为业务所用。
如何把高深莫测的计算机技术为税收征管业务所用,培养出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熟知税收业务的骨干分子,我们认为数据处理部门是最好的结合点。数据处理工作应以业务需求为核心来展开,凡是税收业务能够通过计算机来管理的,都应该纳入数据处理的范畴。要实现技术向业务的转变,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对征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展计算机与税收业务知识的交叉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计算机与税收业务的驾驭能力;二是扩大征管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范围,保证数据处理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完善计算机监控网络体系,实现对征管数据的实时监控;四是根据业务需求,及时开发应用软件,促进征管质量的不断提高。
3、科技加管理,实现数据的增值应用。
从技术角度看,数据处理的技术性是先天具备的;从税收业务角度看,数据处理部门还必须具备管理功能,既包括对数据的管理,又包括对税收业务的规范管理。数据处理是基础,数据管理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将其定位于只进行数据处理,继续扮演传统技术部门的角色,对征管业务介入的力度不够,难以对税收业务的规范、演革施加足够的影响;如果只将其定位于数据管理,则成为传统业务部门的简单变种,难以吸收信息技术精华,发扬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的优势。所以数据处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关键是如何做好加法,如何做好“科技加管理”这篇大文章,让“1+1”大于“2”,而不是“1+1”小于或等于“2”。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数据处理部门先天具备的数据处理职能上,再赋予其数据管理和必要的业务协调职能,加大其对税收业务的参与和渗透,充分发挥其新生优势,解决长期以来业务和技术在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难以化解的矛盾。
四、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一)积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探索数据处理的管理模式。
从数据处理的实质来看,要实现对数据管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数据处理模式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在深化征管改革过程中,拟成立的数据处理中心是与现有的信息中心和负责征收、计划、统计部门合署办公的,我们认为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这种改革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处理连贯性问题,征收前台录入征管软件的数据仍然处于数据处理中心的监管之外,不利于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发挥增值效用,改革还不够彻底。我们理解的数据处理中心应该是一种“大数据处理中心”,即在国税系统内部建成省、市、县三级数据处理中心,将纳税人所有纳入高平台征管软件管理的事项全部划归数据处理中心负责,从而实现中心业务的后台监管到前台实时控制,保证征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与此同时,在系统外部实现财、税、库、行之间横向联网的前提下,通过大力推行以网上申报为主体的电子申报,实现纳税人缴税与税务机关的“面对面”到“背对背”的转变,纳税人无需再到税务机关办理繁杂的涉税事宜,数据处理中心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为纳税人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协调税款缴纳事宜,而税务机关现有的部门也应同时实现职能的转换。
(二)建立数据处理的岗责体系,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建立数据处理的岗责体系,是明确工作职责、量化考核标准的重要保证。对现有的高平台软件的使用情况,全省至今尚没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及考核标准,负责数据录入的不管数据核算结果的正确与否,负责会统核算的对数据录入没有任何监督、制约的作用,负责数据查询的对数据准确性产生怀疑,负责系统维护的则对数据的核算口径、业务处理方法一知半解,从而造成高平台数据可信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和完善岗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建立高平台数据的按日结报制度,对每一个操作人员设定数据检测权限,当天数据必须在当天下班前进行检测,对数据检测无误后方可下班;对检测后发现录入数据错误的,当天就进行维护,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录入数据的真实可靠,也为最终会统核算结果的正确性打下了基础。
(三)完善高平台应用程序,扩大数据应用范围,不断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对于国税部门赖以生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也应随着形势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调整或升级。目前省局正在努力推广6.0版软件,我们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做法。但是,我们在进行软件升级的同时,是否从完善征管业务的角度出发考虑了有利于对税收业务的监管呢?这次60版软件已经将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征管质量考核等功能补充进高平台软件之中,以完善整个征管业务需求,扩大数据的应用面,不断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我们感到下一步必须进一步把金税工程系统等数据也整合到“江苏国税信息管理系统”中,这样信息增值应用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